第19章 医疗需求!初级医馆筹建
初夏的业家村,日头像个烧红的铜盘,悬在头顶烤得人头皮发麻。村西那片30亩待垦的荒地,黄土被晒得发白,壮丁们光着膀子,古铜色的脊梁上淌着汗,汗珠顺着肌肉的纹路往下滑,砸在地上“啪”地溅开一小点湿痕。他们挥着锄头往深里挖,地里的碎石比预想中多,一锄头下去常撞得“当”的一声脆响,震得虎口发麻,手臂发酸。
“啊——!”一声痛呼突然划破垦荒的号子声。壮丁李二柱捂着脚倒在地上,锄头“哐当”掉在旁边,草鞋被一块尖碎石划开个大口子,鲜血顺着脚趾缝往下淌,在黄土上晕开一小片暗红,伤口里还嵌着半块指甲盖大的碎石,疼得他额头冒冷汗,脸色发白。
“快扶到树荫下!”旁边的王虎赶紧扔下锄头,伸手想帮他掰掉碎石,却被李二柱疼得猛地甩手:“别碰!一碰钻心疼!”几个壮丁围过来,手里只有块擦汗的脏粗布,想裹伤口又怕蹭到石子,只能蹲在旁边急得搓手。这时,张老栓的小儿子栓子也一瘸一拐跑过来,他早上扛木犁时被路边的荆棘刮破了胳膊,伤口没处理,现在红得发亮,边缘还渗着黄脓,一抬胳膊就疼得龇牙咧嘴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
这样的伤,这几天己经出了七八起——垦荒的壮丁被碎石砸肿脚背、被锄头蹭破小腿、被树枝刮伤胳膊;渔猎的村民叉鱼时被鱼刺扎进手指,肿得像根小萝卜;连村口玩耍的小孩,有个在河边追蝴蝶时崴了脚,脚踝肿得像个馒头,哭着喊“娘,疼”。村里只有些去年晒干的艾草,煮水敷伤口只能勉强止点痒,根本止不住血、防不了感染,伤口一沾水就发炎,疼得人夜里睡不着。刘书文每天守在行政木屋门口,都能收到五六起“求药”的请求,却只能攥着空药篮叹气:“大人,真没药啊!再这么下去,壮丁们开荒都缩手缩脚,生怕再受伤。”
业羊八刚从采矿场回来,满身尘土,手里还攥着块刚采的铁矿石。远远看到李二柱被两个壮丁架着往树荫下走,脚踝滴着血,栓子跟在后面,胳膊肿得吓人,他心里猛地一揪,加快脚步走过去。蹲下身想拿自己腰间的干净麻布擦一擦李二柱的伤口,刚碰到脚踝,李二柱就疼得抽了一下,倒吸凉气:“大人,这伤要是在老家,村里的老郎中挖点‘止血草’捣碎敷上,两天就结痂了,可现在……”话没说完,疼得他额角的青筋都绷了起来。
“必须建医馆!”业羊八“腾”地站起身,声音斩钉截铁,震得旁边的草叶都晃了晃,“缺医少药,别说开荒练兵,连村民日常的磕碰伤都治不了,这日子怎么过?”他立刻让刘书文去流民里逐户排查,重点找懂医术、会草药的人,自己则靠在树干上,在心里默念“打开领地面板”,调出“初级医馆”的建造信息:
【可建造建筑】:初级医馆(一级民生建筑)
- 建造需求:白银20两、木材15单位、壮丁15人(工期10天)
- 核心功能:
1. 治疗轻伤/中度外伤(划伤、砸伤、扭伤等)
2. 熬制基础草药(止血膏、消炎汤等)
3. 提升村民健康度(基础健康度+5,降低小病小痛发生率)
4. 为伤兵提供术后护理(缩短伤愈时间20%)
- 配套要求:至少2名专业医师(需掌握“外伤清创”“草药辨识”“基础包扎”技能)
“白银和木材都够!”业羊八心里有了底——之前缴获柔然骑兵的战利品里剩18两白银,上周让孟寻运了5单位铁矿石去附近的流民集市,换了5两白银,凑够20两;木材去西边柳树林砍15根碗口粗的柳木,正好满足需求,还能顺便让楚霜的骑兵帮忙运回来。
没半个时辰,刘书文就领着西个人匆匆赶来,都是从流民里筛出来的“医师”。为首的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郎中,头发花白,梳得整整齐齐,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,袖口沾着点草药汁,叫孙景堂,以前是明朝太医院的学徒,因战乱逃出来,懂针灸、外伤清创,还能辨识上百种草药;旁边跟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是他的徒弟周明,手巧,会熬药、碾药,还能给伤口换药;最后是一对中年夫妇,男的叫陈石,女的叫陈春娘,以前在南方乡下开过小药铺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领主业羊八:从种田开始统御万朝 最擅长治跌打损伤和风寒感冒,两人还会采制草药,是实打实的“中级医师”。
“孙先生,陈大哥,陈嫂子,建医馆的事,就拜托你们了!”业羊八把西人领到村东靠近河边的空地——这里离农田、采矿场都近,伤号来就医方便,还靠着河水,取水熬药也省事。他指着空地中央:“医馆就建在这,你们看怎么布局合适?需要什么药臼、药柜、病床,尽管说,咱们都能做!”
孙景堂蹲下身,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长方形:“大人,医馆分三间就够——前屋当诊疗室,要宽敞些,摆一张诊桌、两张长凳,方便给伤号处理伤口;中间是药房,得通风好,靠墙做西个药柜,分类放草药、药膏和器具;后屋当病房,摆两张木床,铺些干净稻草和粗布,给伤重点的人躺。”陈春娘补充道:“还得在门口搭个晒药架,采来的草药要晒干了存,不然容易坏。”
“都按你们说的来!”业羊八立刻调了15个壮丁过来,扛着柳木、铁锹、麻绳,当天下午就开工了。初夏的日头虽烈,可壮丁们一听建医馆是为了治伤,个个干劲十足——李二柱脚伤稍好,就拄着根木棍来帮忙递钉子;张老栓也拎着锄头来刨坑,嘴里念叨着“赶紧建好,栓子的胳膊就能治了”;连几个妇女都来帮忙捡碎木片,说“多干点活,医馆早一天开,大家早一天有药治”。
建医馆的10天里,孙景堂和陈石夫妇没闲着。每天天不亮,他们就带着周明去村西的山林里采草药——蒲公英能消炎,艾草能止血,薄荷能镇痛,还有一种叫“活血藤”的植物,煮水敷脚能治扭伤。他们采了满满两筐草药,摊在空地上晒,村里的妇女们主动来帮忙翻晒,陈春娘还教大家辨认草药:“这是蒲公英,叶子锯齿状,开黄花,采回去晒干,碾成粉敷伤口,能消炎止痛。”
10天后,一座不算气派却格外规整的初级医馆,终于立在了村东河边。柳木柱子埋得深,刷了层桐油,防虫又耐用;茅草屋顶铺得严严实实,下雨绝不会漏;医馆门口挂着块柳木牌,上面是孙景堂写的“业家村医馆”五个墨字,笔锋工整,透着股安心的气息。
诊疗室里,诊桌是用整块柳木做的,打磨得光滑;药房的西个药柜,柜门贴着“草药类”“药膏类”“器具类”“成药类”的纸条,里面整齐地放着晒干的草药、捣好的止血粉、熬药的陶罐和干净的纱布;病房的两张木床上,铺着新晒的稻草和刘书文特意找来的粗布褥子,软乎乎的。
开馆第一天,医馆就挤满了人。李二柱第一个来换药,孙景堂先用煮过的艾草水给伤口清创,温水顺着脚踝往下流,把残留的血污冲干净,再用小镊子轻轻夹出嵌在肉里的碎石,李二柱疼得攥紧拳头,却没哼一声。孙景堂敷上捣碎的蒲公英药膏,用干净纱布缠好,拍了拍他的脚踝:“每天来换一次药,三天就能结痂,别沾水。”李二柱试着动了动脚,惊喜地说:“真不疼了!比昨天舒服多了!”
张老栓带着栓子也来了。陈春娘接过栓子的胳膊,轻轻解开脏布,看到红肿流脓的伤口,眉头皱了皱,却没多说,先用温水擦干净,再敷上一层黄绿色的药膏(蒲公英和薄荷捣的),用布条缠紧:“每天换一次药,别让他抓,三天就能消肿。”栓子摸了摸缠着布条的胳膊,小声说:“娘,不疼了。”
傍晚时,刘书文拿着系统提示的报表来找业羊八,脸上笑开了花:“大人!系统说医馆建成后,村民健康度提升了5点,现在是80点!以后伤兵治疗后恢复速度能快30%,村民们开荒、练兵也敢放开手脚了!”
业羊八走进医馆,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,给药柜上的草药镀上一层暖光。孙景堂正在熬药,陶罐里的草药冒着热气,清香飘得满屋子都是;陈石在给一个崴脚的小孩揉脚,小孩疼得咧嘴,却乖乖坐着;门口还有两个壮丁在等着拿草药,脸上满是安心的笑容。
他看着这一切,心里踏实得很——在这万朝乱世里,粮食是生存的根本,兵器是守护的底气,而医馆,就是守护“人”的屏障。有了医馆,村民们受伤了能治,生病了有药,才能更安心地种田、练兵,业家村才能真正像一棵大树,根扎得更深,枝长得更壮。
夕阳下,医馆门口的晒药架上,草药还在轻轻晃,河水在旁边“哗哗”流,诊疗室里的说话声、熬药的“咕嘟”声,混在一起,成了业家村最温暖的声音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78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