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 说服温实初,决计设计回宫
决定回宫后,甄嬛便开始冷静地分析眼下的处境。要让皇上相信腹中孩子是他的,最关键的便是修改怀孕时间 —— 如今孩子己一月有余,若按真实时间,根本无法与皇上扯上关系,眼下唯有造假。
“我写一封信,你让人悄悄送去京城,亲手交给温大人。” 甄嬛铺开信纸,提笔写道:“实初哥哥,恳请速来凌云峰一叙。”
她将信折好,放入信封,又在信封上写了 “温实初大人亲启” 几个字,才交给槿汐:“务必找最可靠的人送去,不可让任何人知晓。”
槿汐接过信,郑重地点了点头:“小主放心,奴婢会安排妥当。”
第二日,温实初便来到了凌云峰。他穿着一身青色长衫,头戴帷帽,帽檐压得很低,遮住了大半张脸,只露出下巴上淡淡的胡茬。见到甄嬛时,他连忙摘下帷帽,“嬛妹妹。可安好?”
甄嬛屏退左右,只留下槿汐在旁伺候,然后将自己的处境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温实初 —— 从离宫后在凌云峰的生活,到与允礼的情意,再到允礼出事、自己怀孕、父亲病重,最后说出想要回宫的打算,以及需要他帮忙修改怀孕时间的请求。
温实初听完,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。他皱着眉头,沉默了许久,才开口说道:“娘娘,您可知此事的风险?欺君之罪乃是杀头之罪,一旦事情败露,不仅您和孩子性命难保,臣、甄氏一族,甚至与您相关的所有人,都会受到牵连!而且王爷待您情深义重,您怎能……”
“温大人,我知道这是欺君之罪,我也知道对不起允礼。” 甄嬛眼中满是泪水,声音带着无尽的无奈,“可我没有别的选择了。我父亲在宁古塔病重,随时可能离世,只有皇上能救他。我腹中的孩子是允礼唯一的骨肉,我不能让他刚出生就没有母亲,没有依靠。我知道让您帮忙是为难您,可除了您,我实在不知道还能找谁说。”
她起身,对着温实初深深一揖,姿态放得极低:“实初哥哥,当年在宫中,你多次帮我脱离险境,这份恩情我一首记在心里。如今求你再帮我一次。”
温实初看着甄嬛绝望又坚定的眼神,心中十分不忍。他与甄嬛相识多年,深知她的为人,也知道她如今的处境有多艰难,又想起甄远道当年对他的提携之恩,心中的挣扎渐渐有了倾向。
他叹了口气,终于点了点头:“娘娘,臣答应您。但此事需万分谨慎,容臣好好谋划,一步都不能错。”
甄嬛大喜过望,连忙道谢:“多谢温大人,大恩不言谢,日后若有机会,甄嬛定当报答。”
温实初又叮嘱了几句安胎的注意事项,比如要保持心情平和、避免劳累、饮食清淡等,才起身告辞:“娘娘,臣先行回京城,为您打点一二。您万事小心,有消息臣会及时派人送来。”
送走温实初后,甄嬛与槿汐开始谋划如何让皇上见到她。她们想到了苏培盛 —— 苏培盛对槿汐有情。槿汐可以悄悄联系上苏培盛,将甄嬛想念皇上,思念公主告知于他。
苏培盛得知后,心中十分同情,当即表示愿意帮忙:“下月十五皇上要去京郊出行,奴才会想办法让皇上‘偶遇’娘娘,到时候就看娘娘的了。”
一切准备就绪,甄嬛心中既紧张又期待。她站在竹屋窗前,望着远处的青山,轻声说:“允礼,等着我,我一定会带着我们的孩子,好好活下去,一定会救父亲。你在天有灵,一定要保佑我们母子平安。”
59 弘暄改名苏念安,江南中举
江南的夏日,总是带着几分湿热。苏念安坐在书房里,手中拿着一卷《论语》,却有些心不在焉。窗外的蝉鸣声此起彼伏,扰得人难以静心,可他走神,并非因为蝉鸣,而是因为即将到来的乡试。
他原名弘暄,是年世兰在潜邸时生下的儿子。当年为了躲避宫中的纷争,年世兰不得不将他托付给远房表妹苏氏,带到江南抚养,并让他改名为 “苏念安”—— 避开皇家的 “弘” 字辈,取 “平安顺遂” 之意。这些年来,苏氏一首将他当作亲生儿子看待,为了不让他暴露身份,甚至从未再嫁,一心一意为他操持家务、督促学业。
“念安,该去参加乡试了。东西都准备好了吗?” 苏氏端着一碗冰镇的绿豆汤走进书房,轻声说道。她穿着一身素雅的蓝布裙,头发挽成简单的发髻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,眼中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。
苏念安放下书,接过绿豆汤喝了一口,清凉的感觉瞬间驱散了几分暑气。他点了点头:“苏姨,都准备好了,笔墨纸砚和换洗衣物都装好了。”
“你一定要多加小心,凡事不可逞强。” 苏氏在他身边坐下,细细叮嘱道,“你额娘在信中特意说,让你刻意压分,不要太过张扬,免得引起他人注意。江南虽远离京城,但也保不齐有宫中的眼线,千万不能暴露身份。”
苏念安想起额娘年世兰的来信,心中满是感激。这些年来,额娘虽然远在京城,却从未忘记过他。每月都会派人送来书信和财物,信中不仅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业,还会跟他讲一些京城的趣事,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。上次来信,额娘还在信中写道:“吾儿有才,至仕,某个差事,有何不可?” 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鼓励,让他有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,将来保护额娘和苏姨的决心。
他自幼聪慧,三岁便能识字,五岁便能背诗,七岁时便通读了《西书五经》。苏氏为了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,特意花重金请了江南有名的先生来教他。先生常对人说:“念安这孩子,是块读书的好料子,悟性高,又肯用功,将来定能金榜题名,光宗耀祖。”
乡试的日子很快就到了。苏念安穿着一身青色长衫,背着一个布包,与其他考生一同走进了江南贡院。贡院的红墙高耸,庄严肃穆,门口站着不少巡查的官差,气氛十分紧张。苏念安找到自己的座位,坐下后,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心中的紧张。
考试的题目是 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”。苏念安看到题目后,心中顿时有了思路。这个题目他曾深入研究过,对孔子的 “德治” 思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。他拿起笔,蘸了蘸墨,开始奋笔疾书。
他的字迹工整秀丽,论证严谨有力,从 “德治的重要性” 到 “君主如何践行德治”,再到 “德治对国家安定的影响”,层层递进,逻辑清晰。若是按正常水平发挥,他定能拔得头筹,拿下解元的头衔。
可他谨记额娘的叮嘱,刻意压分。在一些关键的观点上,他没有写得太过深刻,只点到为止;在文采上,也没有过多雕琢,只求通顺得体;甚至在结尾处,他还故意留了一个小小的瑕疵,让文章看起来不那么完美。他知道,太过张扬只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,只有低调行事,才能顺利完成额娘的嘱托,为将来的认祖归宗铺路。
考试结束后,苏念安走出贡院,心中十分轻松。他知道,自己虽然刻意压分,但凭借着扎实的功底,中举应该不成问题。
半个月后,乡试放榜的日子到了。苏念安和苏氏一同来到贡院外,只见这里挤满了考生和看热闹的百姓,大家都在紧张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。苏念安的目光在密密麻麻的名字中快速搜索,很快便找到了 “苏念安” 三个字 —— 排在第六位。
“中了!念安,你中举了!” 苏氏激动地抓住苏念安的手,眼中满是喜悦的泪水。这些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,孩子终于有了出息。
苏念安扶着苏氏,笑着说:“苏姨,这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还有会试和殿试,我会继续努力的。”
可苏氏的喜悦很快就被担忧取代。她拉着苏念安走到一旁,轻声说:“念安,接下来要去京城参加会试了。京城不比江南,那里鱼龙混杂,而且你额娘在宫中,难免会引起他人注意。你真的要去吗?要不…… 我们不去了,就在江南过安稳日子好不好?”
苏念安知道苏姨是担心他,他握住苏氏的手,轻声安慰道:“苏姨,您放心。额娘在信中说,如今皇后正忙着对付甄嬛的旧部,无暇他顾,此时赴京参加会试最为安全。而且,我只有通过会试,进入仕途,才能有能力保护您和额娘。您想想,若是我能在朝中站稳脚跟,将来额娘有什么事,我也能帮上忙。您放心,我会低调行事,绝不会暴露身份。”
苏氏见他心意己决,也不再劝阻,只是红着眼眶叮嘱道:“那你一定要多加小心,到了京城后,要按时吃饭,不要熬夜读书,天冷了要记得加衣服。有什么事一定要及时给我和你额娘送信,我会在江南等你的好消息。”
苏念安点了点头,开始为赴京参加会试做准备。他收拾了简单的行李,带上了额娘送来的书信和财物,还特意将额娘为他缝制的一件玄色锦袍带在身边 —— 那是额娘亲自绣的,上面绣着暗纹,既保暖又不失体面,额娘在信中说 “京城天气冷,穿上能暖和些”。
出发前的夜晚,苏氏为苏念安整理行李,一边叠衣服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:“这件棉衣要放在最上面,京城比江南冷,到了就穿上。还有这些干粮,路上可以吃,别饿着肚子……”
苏念安看着苏姨忙碌的身影,心中满是温暖。他轻轻抱了抱苏姨:“苏姨,您别担心,我会照顾好自己的。等我考完试,就回来接您去京城。”
苏氏点了点头,泪水却忍不住落下:“好,好,我等你回来。”
次日清晨,苏念安告别苏氏,踏上了赴京的路程。他坐在马车上,望着窗外不断倒退的江南景色 —— 青石板路、白墙黛瓦、潺潺流水,心中满是憧憬与期待。他知道,京城的路不好走,宫廷的纷争更是凶险万分,可他有额娘的支持,有自己的才华,他相信,自己一定能在京城闯出一片天地,不辜负额娘和苏姨的期望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7Q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