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区凉亭里,65岁的张叔拿着一沓“保健品宣传单”,跟老伙计们说“这药能治高血压,吃三个月就能停药”;家里客厅,72岁的李阿姨对着手机里的“养老理财顾问”,准备转5万“投资”;菜市场门口,68岁的王婶被“免费送鸡蛋”的年轻人围着,填着自己的身份证号——这些场景里,长辈们以为“捡了便宜、找到了希望”,其实正一步步走进骗子设好的“养老钱陷阱”。
长辈是金融诈骗的“重灾区”:他们攒了一辈子的养老钱,想让身体好点、让钱生点利息、想帮衬子女,这些“朴素的愿望”,成了骗子下手的“突破口”。骗子用“健康”“养老”“亲情”当诱饵,用“免费”“权威”“紧急”当套路,把长辈的养老钱骗得一干二净。
作为子女,我们不能只说“别被骗”,要教爸妈“怎么防”。这一章,我们就拆解“最坑长辈的三类骗局”,教你用“简单、好记、能落地”的方法,帮爸妈守好养老钱。
6.1 最坑长辈的3类骗局:“健康”“养老”“亲情”是诱饵
长辈的养老钱,大多花在“健康、养老、子女”三件事上。骗子摸透了这个心思,把骗局包装成“能治病、能生钱、能帮子女”的样子,让长辈心甘情愿把钱交出去。
这三类骗局,是目前针对长辈的“高频陷阱”,每个陷阱都藏着“精准的心理拿捏”。
6.1.1 陷阱1:保健品诈骗——“能治百病”的药,其实是“糖片”
“您这高血压、糖尿病,吃我们的‘磁疗床垫’,睡三个月就能好,不用吃药!”
“这‘量子养生仪’,能打通经络,治风湿、关节炎,现在买还送价值2000元的保健品!”
保健品诈骗,是长辈最容易踩的坑。骗子抓住长辈“怕生病、想长寿”的心理,把“普通食品”包装成“能治百病的神药”,再用“免费讲座、专家会诊、亲情营销”让长辈相信,最后花几千、几万买一堆“没用的糖片”。
核心场景:王阿姨的“磁疗床垫”,3万养老钱买了块“破海绵”
68岁的王阿姨,有高血压和风湿,平时总说“浑身疼,怕给子女添麻烦”。
去年秋天,她在小区门口遇到两个穿白大褂的年轻人,递她一张传单:“阿姨,我们是‘健康管理中心’的,明天有免费健康讲座,能测血压、血糖,还送鸡蛋,您来看看吧。”
王阿姨想着“免费测身体,还能领鸡蛋”,第二天就去了。讲座在一个小酒店里,台上的“张教授”说:“现在的老年人,高血压、风湿都是‘经络不通’,吃药伤肝伤肾,不如用我们的‘磁疗床垫’,里面有108个磁石,能打通经络,睡三个月,高血压能降,风湿能好,还能延年益寿。”
“张教授”还让几个“病友”上台分享:“我以前血压180,睡了三个月床垫,现在130,药都停了”“我风湿腿疼,睡了两个月,现在能爬楼梯了”。台下的王阿姨听得心动,觉得“终于能治好病,不给子女添麻烦了”。
讲座结束后,年轻人说:“今天订床垫,原价5万,优惠价3万,还送价值1500元的‘养生茶’和‘磁疗项链’。”王阿姨没带钱,年轻人说“我们帮您送货上门,您回家取现金”,还帮她给儿子打电话:“阿姨儿子,您妈买了个磁疗床垫,对她的高血压好,您支持一下吧。”
儿子在外地,以为是正规保健品,就说“妈你觉得好就买”。王阿姨拿出3万养老钱,买了床垫。可睡了三个月,血压没降,风湿还是疼,她想找“健康管理中心”,发现早就人去楼空;“张教授”和年轻人也联系不上了。
后来社区民警告诉她,那个“磁疗床垫”就是普通海绵垫,里面的“磁石”是废铁做的,成本不到300元;“张教授”是骗子假扮的,“病友”是托;“养生茶”就是普通茶叶,“磁疗项链”是塑料的——她的3万养老钱,买了一堆没用的东西。
陷阱拆解:保健品诈骗的“五步套路”,把长辈绕晕
保健品骗子的套路,就像“温水煮青蛙”,一步步让长辈放下警惕,最后掏钱:
1. “免费”勾人:用“免费测血压、领鸡蛋、送米”吸引长辈参加讲座,长辈觉得“不花钱,去看看也无妨”;
2. “专家”唬人:找个“穿白大褂、戴眼镜”的人当“教授”,编一堆“经络不通、毒素堆积”的理论,说长辈的病“吃药没用,只能用我们的产品”;
3. “病友”证人:安排“托”上台分享“治病经历”,说“我以前比你还严重,用了产品就好”,让长辈觉得“别人用了有效,我也能用”;
4. “优惠”逼单:说“今天订有优惠,明天就涨价”“限量10台,抢完就没”,让长辈“怕错过”,赶紧掏钱;
5. “亲情”催单:帮长辈给子女打电话,说“这是为了长辈健康”,让子女不好意思反对,长辈也觉得“子女支持,更放心”。
本质:“保健品”≠“药品”,能治病的都是假的
记住一句话:凡是说“能治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风湿”的保健品,都是假的。
根据国家规定,保健品是“食品”,不是“药品”,包装上会有“蓝帽子”标志和“不能代替药品”的提示。真正的保健品,只能“调节身体机能”(比如补充维生素、钙),不能“治疗疾病”。
骗子就是把“食品”当“药品”卖,用“治病”当噱头,让长辈花高价买——你买的不是“药”,是“骗子编的治病梦”。
6.1.2 陷阱2:养老理财诈骗——“以房养老”,其实是“骗光你的房”
“阿姨,把房子抵押给我们,不用卖房,每月能拿5000元养老钱,房子还能自己住,到期还能把房子赎回来。”
“叔叔,我们的‘养老基金’,年化收益15%,保本保息,投10万每月领1250元,比退休金还多。”
养老理财诈骗,是最狠的陷阱——不仅骗走养老钱,还可能骗走长辈的房子。骗子抓住长辈“想让养老钱生息、怕老了没钱花”的心理,用“高息、保本、以房养老”当诱饵,最后卷钱跑路,让长辈老无所依。
核心场景:李叔的“以房养老”,房子没了,还背了20万债
70岁的李叔,老伴走得早,一个人住一套老房子,退休金每月3000元,总担心“老了动不了,没钱请护工”。
去年冬天,他在公园下棋时,认识了一个自称“养老理财顾问”的年轻人,说“我们有个‘以房养老’项目,专门帮老年人赚钱”。
年轻人说:“您把房子抵押给我们公司,我们给您评估房子值100万,您能拿到50万,不用每月还利息,我们每月给您5000元养老钱,连续给10年;10年后,您还50万本金,房子就能赎回来,要是没钱还,也能继续住,我们帮您出租,用租金还。”
李叔觉得“不用卖房,还能每月拿5000元,太合适了”。年轻人带他去“公司”签合同,合同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字,李叔看不清楚,年轻人说“您放心,都是标准合同,我们不会骗您”,还让他按了手印。
刚开始,李叔真每月收到5000元,他更信了,还想介绍老伙计参加。可半年后,钱突然停了,他去“公司”找年轻人,发现公司早就空了;他回家翻合同,才看到里面写着“房子抵押给XX小贷公司,逾期不还,房子归小贷公司所有”。
原来,骗子把李叔的房子抵押给了小贷公司,拿到50万后,给李叔发了半年“利息”(共3万),剩下的47万卷跑了;现在小贷公司要收房子,说“李叔欠了20万利息,不还就卖房”——李叔不仅房子没了,还背了20万债,只能去投奔外地的儿子。
陷阱拆解:养老理财诈骗的“三大套路”,专坑想“钱生钱”的长辈
1. “以房养老”是幌子,骗房才是真:骗子不会自己“抵押房子”,而是把你的房子抵押给小贷公司,拿到钱后跑路,让小贷公司找你要债、收房子;
2. “高息保本”是画饼,卷钱才是真:年化收益超过6%的“养老理财”,大多是骗局,骗子用后一个人的钱给前一个人发利息(庞氏骗局),等没人投钱了就跑路;
3. “免费旅游”是诱饵,套信息才是真:骗子组织“免费养老旅游”“老年相亲会”,让长辈填“姓名、电话、房产信息”,再针对性地推销“养老理财”。
本质:“养老钱”要稳,别碰“高息、抵押”的项目
长辈的养老钱,核心需求是“稳”——能保本、能取出来应急。凡是让你“抵押房子、投大额本金、承诺高息”的养老理财,都要远离:
- 银行的“养老理财”:年化收益3%-4%,有银行背书,相对安全;
- 骗子的“养老理财”:年化收益10%以上,用“抵押、高息”勾你,最后骗光你的钱和房。
6.1.3 陷阱3:亲情诈骗——“你儿子出事了,要交‘赎金’”
“妈,我在外地开车撞了人,对方要我赔5万,你赶紧转到这个账号,别告诉爸,他会骂我。”
“奶奶,我在学校跟同学打架,被老师扣了,要交3万‘保证金’,你先给我转钱,不然老师会报警。”
亲情诈骗,是最让长辈心碎的陷阱。骗子抓住长辈“疼子女、怕子女出事”的心理,仿冒子女、孙辈的声音或账号,说“出事了要赔钱”,让长辈急着转账,根本没时间核实。
核心场景:赵阿姨的“儿子借钱”,2万养老钱给了骗子
65岁的赵阿姨,儿子在深圳工作,平时靠微信视频联系。有天上午,她正在做饭,微信突然收到“儿子”的消息:“妈,不好了,我出车祸了!”
“儿子,怎么了?严不严重?”赵阿姨赶紧问。
“我开车蹭到别人的豪车,对方要我赔2万,不然就报警抓我。我手机里没这么多钱,你先给我转2万,转到这个账号:尾号6789,户名李XX。别告诉爸,他会骂我开车不小心。”对方发来账号,还加了一句,“急!对方在催,你转完发我凭证。”
赵阿姨一看就慌了,儿子平时开车很小心,怎么会蹭到豪车?可她又怕“报警影响儿子工作”,没敢多问,赶紧去银行取了2万,转到了那个账号。
转完钱,她想给儿子发视频,看看他伤得怎么样,可对方说“我在跟对方协商,不方便接视频,转完钱就行”。赵阿姨有点怀疑,就给儿子的手机号打了个电话。
“妈,我没事啊,没出车祸,你是不是被骗了?”电话里是儿子的声音。
赵阿姨这才明白,微信里的“儿子”是骗子——对方盗了儿子的微信(儿子前几天手机丢了,没来得及冻结),仿冒儿子的语气,骗走了2万养老钱。她坐在银行门口,哭着说“我怎么这么傻,差点让儿子担心”。
陷阱拆解:亲情诈骗的“三步骗术”,让长辈慌神
1. 仿冒身份:骗子盗刷子女的微信、QQ,或用“改号软件”把来电显示改成子女的手机号,让长辈以为是“真子女”;
2. 制造紧急:编“车祸、打架、被抓”等让长辈着急的事,说“要赔钱、交保证金”,不然“影响前途、被抓起来”;
3. 阻断核实:让长辈“别告诉其他人(比如配偶)”“别打电话,不方便接”,怕长辈核实后露馅。
本质:“子女出事”要核实,别急着转账
长辈遇到“子女出事要转账”,第一反应是“急”,但越急越要冷静——真正的子女,不会“只发微信/短信要转账,不让打电话”;真正的急事,也不差“几分钟的核实时间”。
6.2 教爸妈3个“防骗动作”:比说“别被骗”更有用
跟长辈说“别信保健品”“别投养老理财”,他们可能听不进去——骗子的话比你“好听”,还会送鸡蛋、陪聊天。与其“说教”,不如教他们“简单、能落地”的防骗动作,让他们知道“遇到事该怎么做”。
这三个动作,不用记复杂规则,只要形成习惯,就能避开80%的坑。
6.2.1 动作1:给爸妈的手机“装防护”——把“安全按钮”放在眼前
长辈的手机,是骗子接触他们的主要渠道——发诈骗短信、打诈骗电话、发虚假链接。给手机“装防护”,就像给他们的钱袋加把锁,能挡住很多骗局。
具体怎么做?分3步,子女帮着弄:
1. 设“紧急联系人”,贴在手机上
- 把你的手机号设为“紧急联系人”,存成“儿子/女儿-紧急”,放在手机通讯录第一位;
- 打印一张小纸条,写着“遇到要转账、买保健品的事,先给儿子/女儿打电话:138XXXXXXX”,贴在手机背面或冰箱上。
- 作用:长辈遇到事,能第一时间找到你,不会独自做决定。
2. 关“陌生短信链接预览”,防误点
- 打开爸妈的手机短信设置,关闭“陌生号码短信链接预览”(不同手机设置不同,比如华为:短信-设置-智能短信服务-关闭陌生号码智能短信);
- 告诉爸妈:“短信里的链接,不管写着‘领红包’‘退钱’,都别点,一点钱就没了。”
3. 装“国家反诈中心APP”,自动预警
- 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,帮爸妈注册登录,开启“来电预警”和“短信预警”;
- 告诉爸妈:“这个APP能帮你识别骗子电话,要是接到骗子电话,它会响铃提醒你‘这是诈骗电话’。”
例子:张叔的手机装了反诈APP后,接到“保健品诈骗电话”,APP立刻预警,他赶紧给儿子打电话,避免了买5000元“养生仪”。
6.2.2 动作2:跟爸妈定“花钱规矩”——超过2000元,必须跟你商量
长辈被骗,很多时候是“一时冲动”——被骗子的“优惠、紧急”说动,当场掏钱。跟他们定个“花钱规矩”,能让他们“先刹车,再商量”。
定什么规矩?简单两条,写在纸上:
1. “三个不买”:超过2000元的东西,不买
- 跟爸妈说:“不管是保健品、床垫、理财,只要超过2000元,你先别买,给我打个电话,我帮你看看是不是骗子。”
- 例外:买菜、买药(正规医院开的)等日常开销,不用商量;但“一次性花2000元以上”的,必须问你。
2. “三个不转”:有人要转账,不转
- 跟爸妈说:“凡是让你转账的,不管是‘儿子出事’‘理财投资’‘账户解冻’,你先别转,给我打电话核实;
- 尤其是要‘银行卡号、短信验证码’的,绝对不能给,给了钱就被转走了。”
怎么让规矩落地?
- 把规矩写在冰箱贴或日历上,让爸妈看得见;
- 刚开始爸妈可能忘,你可以说:“妈,你上次想买的那个床垫,超过2000元了,记得跟我商量啊,别被人骗了。”
- 要是爸妈遵守规矩,夸夸他们:“爸,你这次遇到要转账的,先给我打电话,做得对,没被骗!”
例子:李阿姨想买3万的“磁疗床垫”,想起“超过2000元要跟女儿商量”,给女儿打电话后,女儿告诉她是骗局,保住了3万养老钱。
6.2.3 动作3:用“身边事”提醒,别讲大道理
跟长辈讲“诈骗案例”,别讲“新闻里的陌生人”,讲“小区里的熟人”——他们更有代入感,更容易听进去。
怎么找“身边事”?分3种情况:
1. 小区里的事:“妈,楼下张婶上次买保健品花了2万,后来发现是糖片,报警也没追回来,你以后别信那些‘能治病’的药。”
2. 亲戚里的事:“爸,我表哥的岳父,被‘以房养老’骗了,房子没了,现在只能住养老院,你千万别信‘抵押房子能领养老钱’的事。”
3. 电视里的事:陪爸妈看“今日说法”“夕阳红”里的防骗节目,看完说:“你看这个阿姨,跟你一样有高血压,买了保健品没效果,还花了5万,咱们可别学她。”
为什么“身边事”有用?
长辈对“陌生人的事”不关心,但对“张婶、表哥岳父”的事会在意——“他们跟我一样,也被骗了,我得小心”。比你讲“骗子很坏”“别被骗”管用10倍。
6.3 子女要做的“3件事”:比“说教”更贴心
长辈防骗,不能只靠他们自己,子女的“贴心支持”更重要。你不用每天提醒“别被骗”,只要做这3件事,就能帮他们筑牢“防骗墙”。
6.3.1 常跟爸妈“聊防骗”,把防骗变成“家常话”
别等“出了事”才聊防骗,平时跟爸妈打电话、视频时,多聊两句“小区里的防骗事”:
- 打电话时:“妈,今天小区有没有人发免费鸡蛋的?别去领,上次张婶领了鸡蛋,填了信息,后来接到好多诈骗电话。”
- 视频时:“爸,你手机里的‘国家反诈中心APP’还能用吗?我教你怎么看预警记录。”
把防骗变成“家常话”,长辈会慢慢记在心里,遇到事会想起“儿子/女儿说过,这是骗局”。
6.3.2 帮爸妈“管点钱”,别让他们独自面对大额资金
如果爸妈年纪大、记性不好,或己经被骗过,你可以主动帮他们“管点钱”:
- 帮他们把“大额存款”存成“定期+活期”:活期留2-3万,够日常开销;定期存成“到期自动转存”,避免他们取出来投理财;
- 帮他们查账单:每月帮爸妈查一次银行卡、微信账单,看有没有“陌生扣费”(比如自动续费的保健品);
- 别“夺过钱袋子”:跟爸妈说“我帮你管着,你要用钱跟我说,我给你取”,别让他们觉得“你要抢他们的钱”。
例子:王阿姨的儿子帮她把5万存成定期,每月帮她查账单,发现有“每月300元的保健品自动续费”,及时取消,避免了一年多花3600元。
6.3.3 多陪爸妈“热闹”,减少他们被骗子“钻空子”
很多长辈被骗,是因为“孤独”——骗子陪他们聊天、听他们诉苦,比子女还“贴心”,他们就容易相信骗子。
你可以多陪爸妈“热闹”:
- 带他们参加社区活动:比如合唱队、手工班,让他们有朋友聊天,不会被骗子的“亲情营销”打动;
- 陪他们买菜、逛公园:每周抽半天时间陪爸妈买菜,路上跟他们聊“哪些是骗子的套路”;
- 帮他们交交朋友:跟小区里的老伙计打个招呼,说“我爸妈平时一个人,你们多跟他聊聊”。
长辈不孤独,有朋友、有子女陪,就不容易被骗子的“甜言蜜语”骗走养老钱。
本章小结:帮爸妈防骗,关键是“把复杂变简单”
长辈不是“笨”,是“信息少、怕生病、怕孤独”,才容易被骗子盯上。帮他们防骗,不用讲“金融术语”“法律条文”,只要做到三点:
- 给手机“装防护”,让他们遇到事能找到你;
- 定“花钱规矩”,让他们别冲动掏钱;
- 多陪多聊,让他们不孤独、不缺爱。
养老钱是爸妈攒了一辈子的“安心钱”,守住它,就是守住他们的“晚年尊严”——你多一分细心,他们就少一分被骗的风险;你多一句提醒,他们就多一分安全。
下一章,我们就来聊聊“给手机和个人信息加防护”:怎么把手机变成“安全堡垒”,不让骗子偷走你的信息和钱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8IU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