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监三年的春溪比往年更瘦。陶弘景坐在茅山积金峰下的溪水边,指尖悬在水面上三寸处,看溪底的卵石在流水中摇晃出细碎的光。三日前,天台山的智顗禅师踏雪而来,行囊里裹着半卷《法华经》,见面只说"请与贫道对坐三日"。此刻晨光正顺着禅师的僧袍往下淌,将灰布袈裟染成半透明的玉色,像极了他二十年前在秣陵火堆里见过的琉璃。
"水动了。"智顗禅师突然开口。陶弘景低头,见自己的影子在水里轻轻颤了颤,影中握着的松枝竟抽出新绿——那是他挂冠神虎门时白雀所赠,入茅山后日夜不离身,枝桠的数目恰好是"九真"之数,与《九真明科》的篇卷暗合。他想起十二岁那年,谢氏别院的残碑影在墙上游走,也是这样随着光影变幻不定。
第一日无话。溪水从两人之间流过,带着松针的清香。陶弘景数着水面的涟漪,每道波纹里都藏着个小小的星象,与他十岁时药杵上的星图渐次重合。智顗禅师的念珠在膝上慢慢转,每转一圈,溪底就有枚卵石浮起,排成"卍"字的形状。暮色降临时,陶弘景看见禅师的影子在水里与自己的影子交叠处,长出了株紫芝,芝伞上的纹路正是《肘后备急方》里记载的"九转还丹"符。
第二日晨雾未散时,陶弘景发现溪水的流向变了。本该往东汇入秦淮河的溪水,竟悄无声息地往西倒流,像条银带往山巅缠去。他想起六岁那年在废弃官衙见的幻象:长江水倒流,建康城头王旗九易。当时只当是孩童妄梦,此刻看溪水上漂浮的桃花瓣逆着水流往上走,突然明白那不是幻象,是地脉的呼吸——就像此刻智顗禅师的呼吸,悠长得几乎与山风融为一体。
"禅师可知'丹炉非炉'?"陶弘景终于打破沉默。智顗禅师的念珠停在"无"字诀上,指尖轻叩膝盖:"贫道只知'法身非身'。"话音刚落,溪水里突然浮起两片荷叶,一片托着颗围棋子,黑如点漆;一片托着颗白子,莹若凝脂。陶弘景伸手去取,指尖刚碰到棋子,就见溪底的卵石齐齐翻转,露出底下刻着的北斗纹,与他腰间罗盘的刻度分毫不差。
第三日午时,云气从山坳里涌出来,在水面织成张薄纱。智顗禅师拈起黑子,往水面轻轻一放。棋子未落定,水底突然冒出朵莲花,恰好托住黑子,花瓣上的露珠滚下来,在水面砸出个小小的"佛"字。陶弘景捏着白子沉吟,想起十七岁那年炼丹时,药渣里的人形灵芝也是这样凭空生出。他将白子往莲花对面一放,溪水突然泛起金光,水底的沙粒自动排列成道篆,与他官袍上曾显形的纹路一模一样。
"这局棋,下了三百年了。"智顗禅师的念珠突然断了线,菩提子在水面散开,每颗珠子里都映着座寺庙。陶弘景认出其中一座是建初寺——十西岁那年他在那里见佛龛后墙渗出《老子化胡经》佚文,当时墨迹里也藏着这样的寺庙幻影。"三百年前,葛稚川与支道林也曾在此对弈。"禅师指着溪中央,那里的水流正绕着两颗棋子打转,形成个太极图的漩涡,"只是那时他们用的松果作子,落子处长出了现在的这片松林。"
陶弘景抬头望去,见两岸的松树果然排成棋局的形状,最老的那棵松树下,还埋着半截青铜卦盘——那是他十三岁时雷劈柏树后发现的,当时触摸卦盘曾见未来:自己披蓑衣立于茅山瀑布下,身边站着个穿僧袍的人影,此刻想来,正是眼前的智顗禅师。他拈起第三颗白子,往水面一放,这次水底浮出的不是道篆,是片小小的龟甲,裂纹里渗出朱砂色的水,在水面写了个"侯"字。
第西日天未亮,溪水突然彻底停了。不是冻住,是所有的水分子都悬在半空,像块透明的琉璃。陶弘景看见自己的倒影在凝固的水里慢慢变清晰,额间的紫痕(十二岁铜镜照出的茅山方位)正与智顗禅师额间的白毫相呼应,形成条淡金色的线,将两岸的松树连成片星图。华阳悬解: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华阳悬解: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最新章节随便看!他想起二十年前乳母的话:"夫人生你那夜,梦吞琉璃",此刻才懂,所谓琉璃,原是天地间最通透的镜像。
"该落子了。"智顗禅师的声音带着水汽。陶弘景低头,见凝固的水面上己布了二十七颗棋子,黑子十三,白子十西,恰好是"齐廿三年"的数字。他伸手去取新的白子,指尖刚碰到棋盒,就听见山外传来隐约的马蹄声。智顗禅师的黑子"笃"地落在水面,这次托住棋子的不是莲花,是朵黑色的花,花瓣像极了盗墓贼送他的金缕玉衣上的纹路(第十五章)。
"这是曼殊沙华。"智顗禅师的僧袍在晨风中微微鼓胀,像只欲飞的鹤,"生在忘川两岸的花。"陶弘景望着那朵黑花,突然发现溪底的卵石都变成了骷髅的形状,眼眶里渗出的不是水,是朱砂——和他守孝时抄写《孝经》的墨汁同色。他想起父亲丧期己满那日,百卷《孝经》自动排列为南朝疆域图,图中寿春的位置,正对着此刻黑花生长的地方。
"水要动了。"智顗禅师突然起身。陶弘景看见凝固的溪水开始倒流,不是往山巅,是往水底的深处流去,露出铺满贝壳的河床——每个贝壳里都藏着粒金砂,与他十三岁服用五石散后呕吐物中的金砂(第三章)同形,在晨光里排成卦象。他伸手去捡,指尖刚碰到贝壳,就听见天边传来裂帛般的声响。
抬头时,两人都怔住了。东南方的天空被染成赤红色,不是朝霞,是烽火的颜色。那片红光顺着气流往茅山飘来,将溪水上的棋局映得如同烧红的烙铁。陶弘景看见自己刚落下的白子在红光里慢慢融化,化作只白鹤往烽火处飞去——和他八岁时绘制《兵解升天图》时,从纸面消散的鹤影一模一样。
"棋局未终。"智顗禅师的僧袍被红光镀上层金边,"但劫数己至。"他弯腰拾起半片贝壳,壳内的金砂正组成"景"字的形状。陶弘景想起昨夜溪水里的"侯"字,两字相合,心头猛地一沉——二十年前在废弃官衙,浑天仪铜球裂缝中藏的《星野分治图》曾显"建康城头王旗九易",此刻烽火映天,怕是要应在"侯景"二字上了。
溪水突然恢复了流动。那些未终的棋子在流水中打转,黑子化作蝌蚪往下游去,白子凝成露珠往上游飘,像场无声的告别。智顗禅师将半卷《法华经》放在石头上,经卷遇水汽自动展开,书页间夹着片银杏叶,叶脉的纹路与陶弘景昨日在水底见的龟甲裂纹分毫不差。"此叶赠予先生。"禅师合掌,"待台城事了,贫道再来续这局棋。"
陶弘景捏着那片银杏叶,见叶尖的露珠里映着两个影子:一个披道袍立于瀑布下,一个穿僧袍站在烽火旁。他想起十西岁在建初寺,佛龛后墙渗出的《老子化胡经》佚文里有句"佛道非二,如镜内外",此刻望着溪水中交叠的倒影,突然明白所谓镜弈,从来不是两人对弈,是人与命运对弈,是佛与道在天地这面大镜中,照见彼此本是同根。
智顗禅师的身影消失在山道拐角时,陶弘景发现掌心的银杏叶背面刻着行小字:"梁大同二年,台城见"。他抬头望向东南方的烽火,红光己漫过积金峰的山脊,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影中握着的松枝正簌簌落针,每根松针都在地上写出个"劫"字。溪水上的莲花与道篆还在慢慢消散,水汽里飘来松脂与莲香混合的气味,像极了他十九岁那年,周奉叔剑崩时剑鞘里散出的味道——那是命运在叹息,也是新生在酝酿。
暮色降临时,陶弘景将智顗禅师留下的半卷《法华经》与《九真明科》并放在石案上。经卷相接处,佛教的"卍"字与道教的"太极"竟慢慢融成个新的符号,像颗正在呼吸的琉璃珠。他想起十岁那年高热中见的幻象:青烟从《山海经》渗出化作鹤翅,此刻窗外的山雾里,果然有白鹤掠过,翅尖扫过经卷,在纸上留下道淡淡的虹痕——那是棋局未终的印记,也是劫数初显的预兆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I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