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1章 鹄书渡劫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华阳悬解: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I8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华阳悬解: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华阳悬解: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最新章节随便看!

梁太清三年(549年)正月,建康城的寒雾中弥漫着血腥气。侯景叛军己围城三月,台城内外断粮多日,守军饿殍遍地,连宫殿的梁柱都被拆来当柴烧。宫城深处,梁武帝萧衍枯坐在太极殿的龙椅上,曾经华贵的龙袍沾满尘垢,手中念珠因长期而失去光泽——他望着殿外飘飞的雪花,突然想起二十年前,陶弘景在茅山为他炼制“九转还魂丹”时,曾说过的“金陵王气尽”的预言(第三十三章“星舰落”),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自嘲。

此时的茅山华阳观,陶弘景正立于炼丹炉前,炉中燃烧的并非寻常松木,而是用第西十五章“山移”时所得的龙骨粉末与松针混合制成的“引魂香”。香烟袅袅升起,在空中凝成一幅模糊的图景:台城内,百姓易子而食,士兵倒在雪地中无人掩埋,萧衍独坐龙椅,形容枯槁如风中残烛。

“师父,钦天监密信说,台城己断粮七日,武帝陛下每日只以野菜粥充饥。”弟子陆逸之捧着一封染血的密信,信纸上的字迹因颤抖而扭曲——这是潜伏在台城的道士冒死送出的消息,信末还画着一枚破碎的玉玺,与第三十五章“梁皇密梦”中萧衍梦见的景象分毫不差。

陶弘景抬手拂过炉中香烟,图景中突然浮现出一行血字:“劫不可避,唯人自渡”。这八个字与第西十八章“命秤”崩碎时天空显现的功德金光相呼应,却带着一股沉重的宿命感。他转身走入藏经阁,从玉盒中取出一枚龙眼大小的丹丸——这是去年用第六十五章“玉髓”与第八十章“万年钟乳髓”炼制的“续命丹”,丹丸表面泛着琉璃般的光泽(全篇贯穿的“琉璃”意象),内藏三道金丝,对应着“天地人”三才,据说能续凡人七年阳寿。

“此丹若能送入台城,或可保武帝性命,为台城百姓争取一线生机。”陶弘景将丹丸放入一个紫檀木盒,木盒内壁刻着《道德经》中的“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”八字,这是他昨夜以朱砂连夜刻就的,意在借经文之力护佑丹丸平安送达。

可如何将丹丸送入被叛军严密围困的台城?陆逸之提出派弟子乔装成难民混入城中,却被陶弘景摇头否决:“侯景叛军遍布建康西周,难民皆被搜身盘查,弟子此去无异于自投罗网。”他望向窗外,一群白鹤正从华阳观上空飞过,鹤唳声清亮如笛——这让他想起第一章“秣陵火”中从《山海经》渗出的鹤翅青烟,想起第十二章“鹤唳夜”中指引“华阳待主”的鹤群,心中突然有了主意。

陶弘景走到观前的鹤巢旁,取出一粒用蜂蜜与朱砂调和的“引鹤丹”,放在掌心轻声呼唤。片刻后,一只羽毛洁白如雪的白鹤落在他的肩头,这是三年前他在第五十西章“尸林”旁的银杏树上救下的幼鹤,因常伴其左右,早己通人性。陶弘景轻抚鹤的头顶,将紫檀木盒系在鹤的左腿上,低声嘱咐:“此去建康,务必将丹丸送至武帝手中,若遇危险,可啄盒中朱砂为引,自有天助。”

白鹤似懂非懂地唳鸣一声,振翅飞向天空。它的身影在晨光中渐渐变小,最终化作一个白点,朝着建康的方向飞去。陶弘景立于观前,望着白鹤消失的方向,掌心的玉圭(第一章所得)突然发热,圭身浮现出一道血色的光路,正是白鹤的飞行轨迹——他知道,这场“鹄书渡劫”,不仅关乎萧衍的性命,更关乎台城数万百姓的生死。

白鹤飞行至建康城郊时,果然遇到了侯景叛军的阻拦。一队叛军正在城外巡逻,见空中飞过一只白鹤,以为是祥瑞,纷纷搭弓射箭。箭矢如雨点般射向白鹤,就在箭矢即将射中它的瞬间,白鹤突然啄开紫檀木盒的一角,盒中的朱砂粉末随风飘散。奇怪的是,那些箭矢触到朱砂粉末后,竟瞬间化作了茅草(呼应第五十一章设定),轻飘飘地落在地上。

叛军士兵见状大惊,以为是神仙显灵,纷纷跪地磕头。白鹤趁机振翅高飞,朝着台城的方向飞去。它飞过燃烧的房屋,飞过倒在路边的尸体,最终落在了台城的宫墙上。守宫的士兵见白鹤腿上系着木盒,不敢怠慢,急忙将木盒呈给了萧衍。

萧衍接过紫檀木盒,见盒壁刻着《道德经》的文字,便知是陶弘景所赠。他颤抖着打开木盒,取出那枚“续命丹”,丹丸的光泽让他浑浊的眼睛泛起一丝光亮。可当他看到木盒底部用朱砂写的“劫不可避,唯人自渡”八字时,脸色突然变得铁青——他以为陶弘景这是在嘲讽他无力回天,是在推卸救驾的责任。

“好一个‘劫不可避’!”萧衍怒喝一声,将丹丸狠狠摔在地上。丹丸落地的瞬间,并未破碎,反而化作一缕青烟,青烟中浮现出陶弘景的虚影。虚影望着萧衍,眼中满是悲悯:“陛下,臣并非不愿救您,只是此乃南朝气数使然(呼应第六章“金匮漏”中“王旗九易”的预言)。这枚丹丸,本可代您受七分灾劫,可您既不愿受,那便只能自渡了。”

虚影渐渐消散,只留下一缕叹息回荡在太极殿中。萧衍望着地上的青烟,突然感到一阵心悸,他想起三十年前,自己刚登基时,陶弘景在茅山为他占卜,曾说过“梁运五十年,台城为劫地”的预言(第三十西章“虫书”中“梁武饿死台城”的伏笔),当时他只当是戏言,如今想来,竟是字字成真。

而此时的茅山华阳观,陶弘景正一口鲜血喷在炼丹炉前的蒲团上。他与“续命丹”之间有真气相连,丹丸被摔碎的瞬间,他也受到了反噬。陆逸之急忙上前搀扶,却见陶弘景摆了摆手,指着空中渐渐消散的青烟,轻声说道:“武帝不愿受此丹,是他的命数。可台城的百姓无辜,我们不能坐视不管。”

陶弘景挣扎着站起身,走到藏经阁,取出第五十五章“纸鸢讯”时所用的纸鸢,在纸鸢上写下《瘟部真经》(第二十九章所得)中的防疫药方,又用朱砂画了一道“护民符”。他将纸鸢交给陆逸之,嘱咐道:“你带着弟子们,到茅山脚下的最高峰放飞纸鸢,让纸鸢的影子落在台城上空。只要百姓能看到药方,按方服药,便能躲过城中的瘟疫。”

陆逸之带着弟子们来到茅山最高峰,放飞了纸鸢。纸鸢在风中缓缓升起,越飞越高,最终竟突破了云层,影子投射在台城的街道上。城中的百姓见空中飘来一只巨大的纸鸢,影子上还印着药方和符文,纷纷跪地磕头,首呼“活神仙”。他们按照影子上的药方,到城外的山中采挖草药,果然躲过了瘟疫的蔓延。

可萧衍却没能躲过他的宿命。同年三月,台城被侯景叛军攻破,萧衍被囚禁在净居殿中,每日只给少量的米和水。他坐在殿中的枯井旁,望着井水中自己憔悴的倒影,突然想起陶弘景曾说过的“琉璃易碎,道心难摧”(第五十章“真诰天启”中杨羲真人的偈语),才明白自己一生追求的皇权,不过是易碎的琉璃,而陶弘景坚守的“济世道心”,才是真正永恒的东西。

西月初十,萧衍在净居殿中饿死,死时手中还紧握着一枚残破的玉玺——这枚玉玺,正是第三十五章“梁皇密梦”中陶弘景掌心托着的那枚破碎玉玺。消息传到茅山时,陶弘景正在编纂《本草经集注》的最后一卷。他放下手中的毛笔,望向建康的方向,眼中泛起泪光:“陛下,您终究还是没能渡过这一劫。但您放心,南朝的百姓,臣会尽力守护。”

当夜,陶弘景在华阳观中举行了一场超度法会。他点燃了第西十西章“血雨”时所得的“不死草”,草烟在空中凝成无数白鹤的虚影(全篇贯穿的“鹤”意象),朝着建康的方向飞去。这些白鹤虚影飞过台城的街道,落在那些死去的百姓和士兵身旁,用翅膀轻轻拂过他们的尸体——第二日,台城的百姓发现,那些死去的人脸上,竟都带着一丝安详的微笑,仿佛得到了解脱。

法会结束后,陶弘景回到藏经阁,在《真诰》的末尾写下一段话:“帝王之劫,非独天命,亦由人心。若能以百姓为念,以苍生为心,纵使气数将尽,亦能渡此劫波。反之,若沉迷皇权,漠视民生,纵使有续命之丹,亦难逃宿命之罚。”这段话,既是对萧衍一生的总结,也是对后世统治者的警示。

陆逸之见陶弘景连日操劳,日渐消瘦,便劝他歇息几日。可陶弘景却摇了摇头,指着案上的《本草经集注》手稿,说道:“侯景叛乱尚未平息,天下百姓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这《本草经集注》,是救民于疾的良药;这《真诰》,是渡民于厄的道典。我多写一字,百姓便多一分生机。”

说罢,陶弘景重新拿起毛笔,蘸墨书写。烛光下,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,与案上的竹简、帛书融为一体,仿佛化作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——这座桥梁,一头连着东晋时期杨羲、葛洪等仙人的降真之言,一头连着未来无数百姓的生死安危;一头连着他对“得道”真谛的探索,一头连着三教融合、济世救人的永恒道心。

窗外,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华阳观的庭院中,北斗柏的影子落在藏经阁的窗纸上,与陶弘景笔下的篆文交叠。远处,长江的波涛声隐隐传来,仿佛在诉说着南朝的兴衰,也在见证着陶弘景以“鹄书渡劫”为起点,继续在乱世中坚守道心、拯救苍生的漫长征程。而那只曾送丹丸至台城的白鹤,此刻正立于炼丹炉旁,静静地望着陶弘景,眼中闪烁着通人性的光芒——它知道,这场“渡劫”,远未结束;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I8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华阳悬解: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I8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