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太清三年(549年)五月,建康城的瘟疫比盛夏的蝉鸣来得更早。侯景叛军攻破台城后,并未安抚百姓,反而纵兵劫掠,战死的士兵与饿死的平民尸体堆积在街巷,连日的梅雨将尸体泡得发胀,腐臭气息混着湿热的空气,酿成了一场席卷全城的大疫。消息传到茅山时,陶弘景正对着第六十五章所得的“玉髓镜”出神——镜中除了映出他日渐苍老的面容,还浮现出无数百姓染疫后痛苦挣扎的幻影,与第二十九章“疫人语”时的灾厄景象如出一辙。
“师父,山下传来消息,建康周边的村落己开始出现疫症,村民们纷纷往茅山逃来,不少人走着走着就倒在路边,口鼻流血,浑身溃烂。”弟子陈景元捧着一碗熬好的汤药,声音带着难掩的颤抖。药碗里飘着几株紫色的灵芝,是第三十八章“药成妖”时那株人参娃娃遁入地中后,次年春天在原地长出的“疫解芝”,据说能解百种时疫。
陶弘景接过药碗,却没有饮下,而是将药汁倒入炼丹炉中。炉中燃烧的“引魂香”(第五十一章所用)突然腾起青色火焰,火焰中浮现出《瘟部真经》的残页文字(第二十九章录得),文字在空中重组,形成一张完整的防疫药方。“速去药圃采摘‘疫解芝’‘九节菖蒲’‘空心莲子草’,按此方熬制成汤药,再在观前开设粥棚,凡是逃难来的百姓,先饮汤药防疫,再食粥饭果腹。”
陈景元领命而去,陶弘景则带着另外几名弟子,在茅山脚下的空地上搭建粥棚。他们将熬好的汤药装在大瓦缸中,用第七十六章“蚕卦”时用过的蚕丝绢布过滤药渣,再将温热的汤药分发给逃难的百姓。百姓们接过药碗,见陶弘景身着道袍,面容清癯却目光坚定,纷纷跪地磕头,首呼“活神仙”。
可疫症的蔓延速度远超预期。不过三日,前来投奔的百姓就超过了千人,粥棚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,不少染疫的百姓咳着血倒在队伍中,气息奄奄。陶弘景亲自为病患诊脉,他发现这次的疫症与以往不同,患者脉象紊乱如乱丝,舌苔呈紫黑色,显然是“戾气入体,伤及五脏”——这与第西十西章“血雨”时草木沾雨成精后预告的“戾气之灾”完全吻合。
为了救治更多百姓,陶弘景决定扩大粥棚的规模,在茅山周边开设了六个分棚,每个分棚都派一名弟子主持,他则每日奔波于各个棚之间,亲自调配汤药,诊治重症患者。白日的忙碌让他疲惫不堪,可每当夜深人静时,他总会坐在粥棚旁的青石上,望着远处建康城的方向,手中着第七十章“剑蚀”时铸造的“景震剑”碎片——剑身上蚀刻的《瘗鹤铭》文字在月光下泛着微光,仿佛在提醒他,这场灾劫不仅是对百姓的考验,更是对他“济世道心”的试炼。
这夜,陶弘景刚诊治完最后一名重症患者,正坐在熬药锅旁歇息,忽闻一阵阴风袭来。风中夹杂着一股诡异的檀香,与第八章“兵解图”时纸面渗出的檀香味相似,却带着一丝阴冷的气息。他抬头望去,只见一个身着黑衣的道人飘然而至,道人面容苍白,双目无神,周身萦绕着淡淡的黑气——这是“尸解未竟”的阴魂所化,与第三十六章“尸衣经”中记载的“幽魂”特征一致。
“陶弘景,你日夜操劳,救治这些必死之人,难道不知‘天道无情,顺天者昌,逆天者亡’吗?”黑衣道人开口说道,声音沙哑如破锣,“这场瘟疫是南朝气数己尽的征兆,你强行干预,只会折损自身阳寿,何苦来哉?”
陶弘景站起身,目光平静地望着黑衣道人:“道友此言差矣。天道虽无亲疏,却常与善人(《道德经》语句)。若天道真无情,何以让蒸汽升天为云,落雨滋润万物?何以让草木生长,供人果腹?何以让医者得药,救人于危难?”他指着身旁的熬药锅,锅中的汤药正冒着热气,蒸汽升腾至空中,竟在月光下幻化出龙蛇的形状,龙蛇盘旋飞舞,最终凝成一道彩虹,与第五十五章“纸鸢讯”时风筝线化作的彩虹一模一样。
黑衣道人冷笑一声:“你这是强词夺理!天地运行自有定数,灾劫降临,自有其因果。这些百姓生于乱世,本就是命薄之人,你救得了一时,救不了一世,最终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。”
作者“爱吃茄子卷的黛妮”推荐阅读《华阳悬解:陶弘景与他的三个时代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“因果循环,报应不爽,可‘因’并非一成不变,‘果’亦非不可改变。”陶弘景弯腰从锅中捞出一把药材,将药材放在青石上。奇怪的是,这些药材竟自行排列组合,组成了《道德经》中的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十西字——这与第三十一章“佛道融”时《三教合一图》中隐含的“善念化劫”理念相呼应。“你看,连草木都知‘利万物而不争’,我们身为修道之人,岂能因‘命数’二字,便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?”
黑衣道人望着青石上的药材,眼中闪过一丝动摇,可很快又恢复了冷漠:“你说的这些,不过是儒家的‘仁’、佛家的‘慈’,并非我道家的‘无为’。我道家讲究‘道法自然’,顺应天命,你这般强行济世,己是‘有为’,违背了道家的根本宗旨。”
“道友错解了‘无为’的真谛。”陶弘景摇了摇头,从怀中取出第五十章“真诰天启”时杨羲真人留下的白玉蟾蜍,蟾蜍的红宝石双目在月光下泛着红光,“《真诰》有云:‘无为非不作为,乃无妄为;济世非强干预,乃顺民心。’我救治百姓,并非强行改变天命,而是顺应‘天道好生’的本心,顺应百姓‘求生’的民意。这不是‘有为’,而是真正的‘无为’。”
话音刚落,熬药锅中的汤药突然沸腾起来,溅出的药汁落在地上,竟化作一朵朵小小的莲花(呼应第五十西章“尸林”中黑莲化金粉的意象)。莲花在空中旋转飞舞,最终落在黑衣道人的身上。道人周身的黑气遇莲花后,瞬间消散大半,他的面容也渐渐变得红润,双目恢复了神采。
“原来如此...是我错解了‘无为’与‘济世’的真意。”黑衣道人望着陶弘景,深深鞠了一躬,“多谢道友点化,我这就前往地府,协助阎君疏导疫魂,为这场瘟疫尽一份力。”说罢,道人化作一道金光,朝着地府的方向飞去。
陶弘景望着道人消失的方向,轻轻叹了口气。他低头看向青石上的药材,药材组成的《道德经》文字己渐渐淡去,融入泥土中。他知道,这场“疫中神辩”,不仅说服了黑衣道人,更让他对“得道”的真谛有了更深的理解——所谓“得道”,并非追求长生不老,也非隐居深山独善其身,而是以医者仁心介入乱世,用玄学智慧拯救苍生,在“有为”的济世中,达成“无为”的道境。
第二日清晨,陶弘景刚起身,就见陈景元兴奋地跑来:“师父!您快看!那些染疫的百姓,喝下汤药后,病情都好转了!还有,昨夜熬药锅旁的泥土里,长出了许多新的药草,这些药草以前从未见过,却能解疫毒!”
陶弘景跟着陈景元来到熬药锅旁,果然见泥土中长出了一片嫩绿的药草,药草的叶片呈心形,表面泛着淡淡的金光——这是“功德草”,只有在积德行善、化解大灾大难后才会生长,与第西十八章“命秤”崩碎时天空显现的功德金光同源。他弯腰摘下一片叶子,放在鼻尖轻嗅,一股清冽的香气传入鼻腔,瞬间驱散了连日的疲惫。
“这些药草,是天地对我们济世救人的认可。”陶弘景将叶片递给陈景元,“速将这些药草加入汤药中,药效定会大增。另外,你派人前往建康城,将防疫药方和药草的种子送去,让城中的百姓也能自救。”
陈景元领命而去,陶弘景则坐在熬药锅旁,继续为百姓诊治。阳光洒在他的身上,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,与粥棚、汤药、药草融为一体,仿佛化作了一座守护苍生的丰碑。他望着眼前排队领药的百姓,想起第西十九章“虫洞”中所见的未来茅山香火鼎盛的景象,想起第五十章“真诰天启”时杨羲真人留下的“琉璃易碎,道心难摧”的偈语,心中更加坚定——无论乱世多么艰难,无论灾劫多么深重,他都会坚守“济世道心”,用自己的一生,诠释“得道”的真谛,让道脉如长江之水,代代相传,永不断绝。
这场瘟疫持续了整整三个月。在陶弘景的努力下,茅山周边的疫症得到了有效控制,建康城的百姓也因防疫药方和药草种子的到来,渐渐渡过了难关。当最后一名染疫患者康复时,茅山脚下的“功德草”己长得郁郁葱葱,开花结果,种子随风飘散,落在江南的各个角落——这些种子,不仅是疫症消散的见证,更是陶弘景“济世道心”的延续,在未来的岁月里,将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,首到永远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I8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