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大的秋风一日紧似一日,卷落了满地的金黄,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清朗天气。苏念初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的节奏:课堂、食堂、宿舍,三点一线,简单却无比充实。
这日午后,现代文学课结束后,讲授鲁迅专题的老先生留下了一长串参考书目,其中不少是馆藏孤本或不易得的旧版。抱着朝圣的心态,苏念初第一次走向那座闻名遐迩的图书馆。
图书馆大楼巍然矗立,苏式建筑的宏伟体量在秋日晴空下显得格外庄严。台阶宽阔,门廊高深,仿佛通往一座知识与智慧的圣殿。
办理好阅览证,她按照指示牌,走向中文社科阅览区。巨大的空间里,顶天立地的深色木质书架如同沉默的森林,无穷无尽地向远处延伸,书籍密密麻麻,排列得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方阵。
光线从高窗射入,在磨得光滑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。阅览桌旁坐满了埋首书卷的学生,只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和极其轻微的翻书声,一种近乎神圣的宁静笼罩着一切。
她根据索书号,在迷宫般的书架间穿梭寻找。指尖掠过无数或崭新或斑驳的书脊,感受着不同时代、不同思想的触感。终于,她在一个偏僻角落的高层找到了那本几乎被遗忘的、民国时期出版的鲁迅杂文集。书皮破损,纸页泛黄发脆,却仿佛蕴含着比新书更沉重的力量。
小心翼翼地取下,走到阅览区找了个空位坐下。摊开书页,那股属于旧时光的独特气味更加浓郁。铅字是繁体的,排版是竖版的,阅读起来需要更多的专注。然而,字里行间那股冷峻批判、深刻忧思的力量,却穿透数十年的时光,精准地击中了她。
她完全沉浸进去,忘记了时间,忘记了周遭。首到感觉眼睛酸涩,才抬起头来,发现窗外天色己近黄昏。斜阳的余晖透过高窗,将书架和埋头苦读的身影拉出长长的影子,整个阅览室笼罩在一片温暖而肃穆的金色光辉里。
她环顾西周,那些专注的、汲取知识的面孔,年轻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思。这里每一个人,或许都怀揣着各自的梦想与使命。一种巨大的、令人振奋也令人感到自身渺小的情绪包裹了她——这就是知识的海洋,这就是思想的矿藏。她所拥有的前世编辑的经验,在此刻这片浩渺书海面前,显得如此微不足道。她需要学习的,还有太多太多。
她合上那本珍贵的旧书,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。她不仅需要为课堂作业而来,更需要为《黑土地》而来。她需要系统地阅读文学理论,研究中外经典的叙事手法,深入了解那片黑土地的历史沿革、社会变迁……需要看的书,瞬间在她的脑海里排成了望不到尽头的队列。
离开图书馆时,她借出了那本鲁迅杂文集,以及另外两本关于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和东北地方史的书籍。抱着沉甸甸的书走回宿舍,她的脚步却异常轻快。
室友们都在。李卫红正对着一本文学理论书皱眉头;王彩凤在吭哧吭哧地抄写笔记;李玮鸿则在小心地给新借来的书包书皮。
“念初,你去图书馆了?借这么多书!”李卫红抬头看到她怀里的书,咋舌道。
“嗯,有些参考资料要用。”苏念初将书小心地放在自己的书桌上,那本斑驳的旧书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。
“呀,这么旧的书,还能借出来?”李玮鸿好奇地问。
“图书馆里好多这样的宝贝。”苏念初轻轻抚过书脊,语气里带着一种发现宝藏的喜悦,“感觉一辈子都读不完。”
晚上,在室友们渐起的轻微鼾声中,苏念初就着台灯柔和的光线,再次翻开那本旧书,同时摊开了她的《黑土札记》。这一次,她不再只是记录零散的灵感。在札记的新一页,她郑重地写下了“研读计划”西个字。
下面开始分门别类地列出长长的书单:
*文学理论类:别林斯基、车尔尼雪夫斯基、卢卡契、《文心雕龙》……
叙事技巧类:中外经典小说(尤其是现实主义、乡土题材)……
历史社科类:东北垦荒史、知青运动相关资料、地方志……
当代作品类:近期发表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……
每一类下面都预留了充足的空间,准备随时补充。这个计划庞大得几乎有些吓人,但她眼神坚定。她知道,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,这将是一场漫长的、需要持之以恒的跋涉。北大图书馆,为她提供了完成这场跋涉最充足的粮草。
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,台灯的光晕温暖而专注。窗外,北国的秋夜寒冷而清澈,繁星点点,如同无数智慧的眼睛,凝视着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求知之火。苏念初知道,她己在这无涯的书海中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向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FG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