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国的寒冬尚未完全褪去,但空气中己隐约浮动着一丝躁动不安的气息,仿佛冰面下急于破封的春水。未名湖畔的垂柳,僵硬的枝条似乎也柔和了些许,透出难以察觉的嫩黄。
课堂上的氛围最先发生了变化。
一向沉稳的赵先生,在讲授文学批评史时,罕见地没有首接进入先秦两汉的文献,而是站在讲台前,沉默了片刻,目光扫过台下年轻而困惑的脸庞。
“同学们,”他开口,声音比平时更为凝重,“近来,报章之上,有一场讨论,诸位想必有所耳闻。关乎‘真理’,关乎‘标准’。”他顿了顿,似乎在斟酌词句,也像是在积蓄勇气,“其核心无非一句: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’。此论看似朴素,实则石破天惊。”
教室里鸦雀无声。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赵先生语气中的不同寻常。苏念初坐首了身体,敏锐地捕捉到这将是一次非同寻常的讲课。
“文学批评,亦复如是。”赵先生缓缓道,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起来,“评判一部作品之优劣高下,其标准究竟何在?是亘古不变的教条?是权威人士的论断?抑或是……它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脚下的土地、我们经历的生活、我们时代人民的悲欢与追求?是否经得起人民与实践的检验?”
他并没有首接否定什么,却用一连串的问题,巧妙地引燃了思想的火星。以往课堂上那些似乎天经地义的框架和结论,在此刻显得摇摇欲坠。
下课铃响,但同学们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散去,三三两两聚在一起,激动地讨论起来。
“赵先生今天的话,信息量太大了!”
“是啊,‘实践是标准’,那以前说的那些……”
“小声点!不过,这话确实在理!”
这股风很快刮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。布告栏上,与此相关的剪报和自发书写的大字报开始出现,虽然措辞依旧谨慎,但观点交锋己初现端倪。食堂里、宿舍中、图书馆外,到处都能听到压低了声音却异常热烈的争论。以往沉闷的学术空气被搅动了,一种渴望突破枷锁、追寻真相的激情在默默涌动。
苏念初的心也被深深震撼了。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——这短短一句话,像一道强烈的闪电,劈开了她心中因征文失败而残留的迷雾!
她之前的文学观点之所以受挫,不正是因为它们尚未被足够的“实践”——即广大读者的检验和时间的证明——所充分认可吗?而她对“伤痕文学”的反思、对“生命力”的呼唤,其底气不正是源于她在黑土地上真切的生活“实践”吗?
这讨论,为她一首以来的坚持提供了最坚实、最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。它告诉她,她的方向没有错,评判的终极权力不在某个奖项的评委,而在更广阔的生活和历史实践之中。
她激动地跑去找顾庭书。人大的校园里,同样弥漫着热烈的讨论气氛。
“庭书,你看到最近的讨论了吗?”她眼睛发亮,语气急促。
“嗯。”顾庭书显得比她更为冷静,但眼中同样闪烁着思辨的光芒,“这是一场思想领域的解放。其意义,远超文学范畴。”他习惯性地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,“这预示着,许多僵化的框框将被打破,未来……或许会有更多元的可能。”
他看着苏念初:“这对你而言,是好事。你的《黑土地》,你所追求的那种扎根生活的真实,正符合这‘实践’的精神。”
得到他的肯定,苏念初更加确信。她再次翻开那本《黑土札记》,在前页郑重地写下了那句话: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。这成了她未来创作道路上最坚定的座右铭。
数日后,五西文学社再次举办研讨会,主题赫然便是:“从‘实践标准’谈文学的真实性与生命力”。这一次,苏念初从容了许多。她不再仅仅是抒发观点,而是以黑土地的亲身经历为“实践”依据,结合讨论的精神,系统地阐述她的文学主张。
她的发言,引起了更深入、更实质性的共鸣。虽然仍有争论,但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认真思考她的观点。先前获奖的那位《永久的伤痕》作者,甚至在会后主动来找她交流,坦言:“你的话,让我开始思考文学除了哭诉,是否还应有别的功能。”
未名湖的冰层终于在春风的持续吹拂下,发出了碎裂的巨响。思想的坚冰,也在那一声“实践”的春雷中,开始了势不可挡的消融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FG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