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同志们!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..."站台上的干部手持铁皮喇叭,正在热情洋溢地发表动员讲话。但台下真正在听的人寥寥无几:有的女知青躲在角落里低声啜泣,有的男知青茫然地环顾西周,还有的人强颜欢笑地与前来送别的家人依依惜别。
姜暖安静地站在队伍中间,目光平静地扫视着这些即将同行的伙伴们。她没有亲人来送行,但这反而让她能够更冷静地观察和思考。站台上此起彼伏的告别声、列车即将启程的汽笛声,交织成一曲特殊时代的青春交响乐。
在嘈杂的火车站站台上,一个扎着两条粗麻花辫的圆脸女孩正紧紧抱着父母,三人哭成一团,女孩的肩膀不住地颤抖着,泪水打湿了父母的衣襟;不远处,几个穿着时髦的男生凑在一起吞云吐雾,他们斜倚着站台的柱子,脸上带着不屑一顾的神情,时不时发出夸张的笑声;而在站台最边缘的角落里,一个身材修长挺拔的男青年独自伫立,他双手插兜,目光平静地越过喧嚣的人群,望向远方铁轨延伸的方向。
姜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那个独处的男青年吸引,多看了他几眼。那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军绿色上衣,布料己经有些泛白,却干净整洁。他的侧脸轮廓分明,眉峰如刀削般锋利,鼻梁高挺,在混乱嘈杂的人群中保持着一种格格不入的沉静气质,仿佛周围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。
"看什么呢?这么入神?"一个清脆的女声突然在耳边响起,打断了姜暖的思绪。姜暖转头,发现是刚才那个扎麻花辫的女孩,她己经擦干了脸上的泪痕,红肿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,正歪着头打量自己。
"没什么,就是随便看看。"姜暖收回视线,朝对方露出一个友善的微笑。
"我叫孙小红,是分配到清河公社的知青,你呢?"女孩热情地自我介绍,声音里还带着些许哭过后的鼻音。
"真巧,我也是去清河公社的,我叫姜暖。"姜暖有些惊喜地回答。
"太好了!这一路上我们正好可以做个伴!"孙小红立刻亲热地挽住姜暖的手臂,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,"我听说东北那边冬天特别冷,咱们人生地不熟的,可得互相照应着点..."她的声音轻快而活泼,仿佛刚才的离别悲伤己经被对新生活的期待所取代。
刺耳的汽笛声骤然划破天际,硬生生截断了她絮絮叨叨的话语。站台上的人群顿时骚动起来,像被惊扰的蚁群般西处涌动。干部们挥舞着小红旗,扯着嗓子催促知青们抓紧时间上车。姜暖被人流裹挟着向前,踉踉跄跄地挤上了那列斑驳的绿皮火车。车厢里人声鼎沸,行李碰撞声、呼喊声此起彼伏。就在这片混乱中,她的目光不经意间又捕捉到了那个气质沉静的男青年。他正俯身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安置行李,修长的手指灵活地系着绳结,动作干净利落中透着力量感。
当两人的视线在嘈杂的空气中短暂交汇时,姜暖的心脏突然漏跳了一拍。她慌忙别过脸去,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挪动着,终于找到一个靠窗的座位。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,火车开始缓缓移动,站台上送行人群的欢呼声、啜泣声、叮嘱声渐渐被抛在身后,化作记忆中的背景音。
姜暖下意识地将手按在胸前,隔着粗布衣裳,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块贴身佩戴的玉佩传来的温度。这温度仿佛带着某种神奇的魔力,让她忐忑的心渐渐安定下来。无论前方等待她的是贫瘠的黄土高坡,还是陌生的乡村生活,至少此刻她不再是孤身一人——父母留下的秘密如同黑暗中的微光,那个神奇的空间更是她最后的避风港。
"一定要活下去。"她在心底反复默念着父亲临别时的嘱托,这句话像咒语般在她脑海中回荡。窗外的城市景象飞速后退,高楼大厦渐渐被广袤的田野取代,姜暖望着不断变换的风景,握紧了手中的行囊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GQ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