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一早晨的办公室,咖啡机“咕噜咕噜”煮着咖啡,空气里飘着速溶麦片的甜香。林晚秋刚把电脑开机,张姐就凑了过来,手里拿着手机,屏幕上是个群聊二维码:“晚秋,来加这个群,‘同城优质交友’,我表妹就是在这儿认识她老公的,里面都是正经人。”
林晚秋的手指顿了顿,目光落在屏幕上“优质交友”西个字上,有点犹豫——她以前也加过类似的群,要么是满屏的广告,要么是没人说话的“僵尸群”,最后都默默退了。
“试试嘛,”张姐把手机往她面前递了递,“你总一个人待着也不是事儿,群里有老师、医生,还有做金融的,说不定能遇到聊得来的。”
旁边的同事小李也跟着劝:“就是啊晚秋,上次聚餐你都没去,这次加个群,就算不找对象,交个朋友也行啊。”
林晚秋看着两人期待的眼神,最终还是拿出手机扫了二维码。群名叫“城市微光·优质交友”,刚进去就看到群主发的欢迎消息,后面跟着几个群友的“欢迎新人”。她没说话,把群设成了“免打扰”,就埋头开始做报表。
一上午忙忙碌碌,转眼就到了午休时间。同事们要么去楼下吃饭,要么趴在桌上睡觉,林晚秋拿出早上带的三明治,坐在工位上慢慢吃。手机“叮咚”响了一声,她以为是工作消息,拿起来一看,却是一条来自“城市微光”群的私信,发信人叫“陈屿”。
她心里有点诧异,点开来,屏幕上跳出一行字:“你好,看到你朋友圈的《阳台独白》,写得很好。”
林晚秋的心跳漏了一拍——她的朋友圈设置了“仅三天可见”,除了那条《阳台独白》,就只有几张多肉的照片,这个人居然会注意到。她犹豫了一会儿,回复:“谢谢。”
没过几秒,对方就回了消息:“‘空荡的阳台像没关的门’,这句话写得特别戳人,是想等有人推开吧?”
林晚秋拿着手机的手指紧了紧,眼眶突然有点发热。这首诗她写了很久,藏在朋友圈里,没人点赞,更没人评论,她以为没人会懂“空荡的阳台”背后的意思——那不是简单的写景,是她心里一首空着的那块地方,是想有人进来,却又不敢主动开门的胆怯。
她盯着屏幕看了半天,慢慢敲下一行字: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,”陈屿回复得很快,“以前我租的房子也有个小阳台,晚上加班回来,站在阳台上看楼下的灯,总觉得那些光都跟我没关系,就像阳台的门没关,却没人会来。”
林晚秋看着这段话,突然觉得心里某个地方被轻轻撞了一下。她想起那些晚上,自己站在阳台看楼下的路灯,也是这样的感觉——明明周围都是人,却还是觉得孤独。她咬了咬嘴唇,又发了一条:“你也喜欢写诗吗?”
“不算喜欢,就是偶尔会写点东西记录心情,”陈屿回复,“比起写诗,我更喜欢读别人的诗,能从里面看到不同人的故事。你写的诗里,有很多细腻的情绪,像是把心里的小想法都弹开了,很真实。”
林晚秋的嘴角不自觉地往上扬了一点。她从小就喜欢写诗,却很少跟人说,母亲总说“写诗没用”,同事们也觉得“太文艺”,只有陈屿,能从她的诗里看到“细腻的情绪”,看到她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。
“你现在在忙吗?”陈屿又发来消息,“如果不忙,想跟你聊聊诗,还有……那些没说出口的心情。”
林晚秋看了看周围,同事们都在午休,没人注意她。她回复:“不忙,我在吃午饭。”
“那我不打扰你吃饭,”陈屿说,“等你吃完了,要是想聊,再找我。对了,你吃的什么?”
“三明治,”林晚秋回复,“早上自己做的。”
“自己做的?那肯定很好吃,”陈屿发来一个微笑的表情,“我今天中午吃的外卖,总觉得没家里做的香。以前我妈也总给我做三明治,放很多生菜和番茄,现在出来工作,就很少吃到了。”
林晚秋看着“我妈也总给我做三明治”这句话,想起自己小时候,父亲还在的时候,也会早上起来给她做三明治,放她最喜欢的火腿和芝士。后来父亲走了,就再也没人给她做过了。她回复:“我以前也喜欢吃火腿芝士的,后来觉得太腻,就换成生菜鸡蛋的了。”
“生菜鸡蛋的也好吃,健康,”陈屿回复,“下次可以试试放一片牛油果,口感会更丰富。我之前在国外出差,那边的三明治都放牛油果,还挺不错的。”
“国外出差?你是做什么工作的?”林晚秋忍不住问。
“做金融的,主要是跨境投资这块,”陈屿回复,“经常要去国外出差,有时候忙起来,连饭都顾不上吃。不过还好,每次出差都会带本书,在飞机上或者酒店里看看,也算是放松。”
“那你一定很厉害,”林晚秋回复,心里有点佩服——她对金融行业一窍不通,总觉得做这个行业的人都很聪明,很有能力。
“厉害谈不上,就是混口饭吃,”陈屿发来一个谦虚的表情,“其实我更喜欢安静的生活,像你这样,能自己做午饭,能写写诗,挺好的。不像我,每天都要跟数字、跟客户打交道,有时候觉得特别累。”
林晚秋看着这段话,突然觉得陈屿跟她想象中的“金融精英”不一样——他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,反而很接地气,会跟她聊三明治,会说自己工作累,会懂她诗里的孤独。她心里的防备,慢慢放下了一些。
吃完午饭,林晚秋靠在椅背上,拿出手机,主动给陈屿发了消息:“我吃完了。你刚才说,想跟我聊聊诗?”
“是啊,”陈屿很快回复,“你那首《阳台独白》里,还有一句‘风来的时候,总以为有人会敲’,我特别有感触。你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期待,又怕失望的感觉?”
林晚秋的心又被戳中了。她确实是这样——每次听到敲门声,都会下意识地以为是“有人来了”,结果打开门,要么是快递员,要么是邻居,从来没有她期待的人。她回复:“嗯,有时候会这样。总觉得会有人懂我,会来找我,可每次都是失望。”
“我以前也这样,”陈屿回复,“小时候我爸工作忙,很少回家,我总坐在门口等他,听到脚步声就以为是他,结果每次都不是。后来慢慢就习惯了,不怎么期待了。”
林晚秋看着这段话,突然觉得跟陈屿很亲近——他们都有过“等待却失望”的经历,都懂那种藏在心里的孤独。她回复:“原来我们都一样。”
“是啊,都一样,”陈屿回复,“所以看到你的诗,才会觉得特别亲切,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。对了,你除了写诗,平时还喜欢做什么?”
“喜欢养多肉,”林晚秋回复,“我阳台里种了好几盆,每天下班回家,给它们浇浇水,看看它们有没有长新叶,就觉得很开心。”
“多肉挺好的,安静,好养活,”陈屿回复,“我以前也养过一盆,后来出差太久,没人照顾,就枯死了。现在想想,还挺可惜的。你养的是什么品种?”
“有玉露、胧月,还有一盆法师,”林晚秋回复,还发了一张自己拍的多肉照片过去,“这盆法师是我养得最久的,己经两年了。”
没过几秒,陈屿就回复了:“真好看,叶片绿油油的,看得出来你很用心照顾它们。我以前养的是仙人掌,以为好养活,结果还是没留住。”
林晚秋看着屏幕,忍不住笑了。她跟陈屿聊了很久,从多肉聊到喜欢的书,从童年的小事聊到现在的生活,越聊越觉得投缘。她从来没有跟一个人这么聊过——不用刻意找话题,不用怕说错话,对方总能懂她的意思,总能接上她的话。
不知不觉,午休时间结束了,同事们陆续醒了过来,办公室里又热闹起来。林晚秋看了看时间,给陈屿发了消息:“我要开始工作了,下次再聊。”
“好,”陈屿回复,“工作的时候别太累了,记得多喝水。对了,晚上早点休息,别熬夜。我明天再跟你聊,想听你说说那盆法师的故事。”
林晚秋看着“我明天再跟你聊”这句话,心里暖暖的。她回复:“好,明天聊。你也别太累了。”
关掉聊天框,林晚秋看着电脑屏幕,却没立刻开始工作。她想起陈屿说的“空荡的阳台像没关的门,是想等有人推开吧”,想起他说的“看到你的诗,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”,嘴角又忍不住扬了起来。
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,落在她的键盘上,暖暖的。她摸了摸手机,心里突然有了一点期待——期待明天跟陈屿的聊天,期待这个“懂她”的人,能推开她心里那扇关了很久的门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INF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