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的农舍外,微风拂过麦田,掀起层层浪。
若曦陪着八爷站在田埂上,望着远处绵延的田地。
那是八爷多年积攒的家底,近三千亩田产散布在京郊与江南。
曾是他在朝堂上的“隐形底气”,如今却成了需要小心规避的“烫手山芋”。
“胤禩,你看这京郊的五百亩地,土质肥沃,种出来的麦子颗粒。咱们留着自耕自种,既能满足农舍日常用度,闲时还能体验耕种的乐趣。”
若曦指着脚下的田地,语气轻柔却带着坚定。
“至于其他的田产,大多分布在你手下官员的属地,若是继续握着,难免会被人当作你势力范围的证据,给西爷留下把柄。”
八爷的目光掠过远方,那些田产是他一步步打拼而来。
有的是地方官的谢礼,有的是乡绅主动赠予,承载着他过往的荣光。
他轻轻叹了口气:“这些田产,毕竟是多年的心血,就这么放弃,实在有些不舍。”
若曦拉着他的手,走到一片长势喜人的菜地前,地里的黄瓜、番茄挂满枝头,鲜嫩欲滴。
“胤禩,你看这些蔬菜,都是我们亲手种的。每天清晨除草、浇水,傍晚采摘,虽然辛苦,却格外踏实。”
她抬头望着八爷,眼中满是期待。
“我们守着这五百亩地,种粮、种菜、养些鸡鸭,过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日子,不比守着那些分散的田产,整日担心被人算计、担惊受怕强吗?”
“等到过段时间安稳了,我们便去看那大好河山,你觉得呢?”
八爷看着若曦真挚的眼神,心中的不舍渐渐消散。
他想起这些年在朝堂上的尔虞我诈,想起康熙的猜忌,忽然觉得那些所谓的“势力”和“荣光”,远不如眼前的安稳来得珍贵。
他轻轻拍了拍若曦的手。
“就按你说的办。咱们留下农舍周边的五百亩地,其余的,该捐的捐,该卖的卖。”
确定取舍后,若曦立刻着手安排。
她先将京郊八百亩田产,分别捐赠给顺天府的三所地方学堂。
为了让捐赠更具意义,她特意让地方官举办了隆重的“捐田仪式”。
仪式当天,学堂的师生、周边的乡绅和百姓都赶来见证,学堂校长捧着捐赠文书,激动地对众人说。
“八贝勒心怀教化,捐田助学,这份恩情,我们定会铭记于心,用心教导学子,不辜负八贝勒的厚望!”
若曦站在一旁,看着这热闹而庄重的场面,心中十分欣慰。
她还特意叮嘱地方官,将田产的用途详细记录在文书中。
“这些田产,扭转乾坤:若曦愿与八爷共此生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扭转乾坤:若曦愿与八爷共此生最新章节随便看!一部分租给贫民耕种,租金用于补贴学堂的教学经费。一部分由学堂自行耕种,收获的粮食供学子们食用。”
文书一式两份,一份留在学堂存档,另一份则由地方官呈给康熙,让康熙清楚八爷捐田的初衷与用途。
随后,她又将江南的一千二百亩田产,捐赠给了苏州的惠民学堂和杭州的育才学堂。
同样举办了捐田仪式,邀请当地官员、乡绅见证,文书也详细记录了田产用途。
江南的百姓得知后,都称赞八爷 “仁善爱民,心系教化”,这些赞誉渐渐传到了京城。
康熙收到地方官呈上来的捐田文书时,正与李德全在养心殿闲聊八爷的动向。
他看着文书上“八爷捐田千亩,助力教化” 的字样,并未多说什么。
处理完捐赠的田产,若曦开始着手售卖剩下的五百亩田产。
她没有将田产卖给商户或官员,而是决定低价卖给当地的平民。
为了确保田产能真正落到需要的人手中,她特意制定了规则。
每户限购“不超过十亩”,且必须是“以耕种为业的平民”,同时规定“不许转租、不许转卖”,避免田产被投机者掌控。
售卖消息传开后,平民们都十分踊跃。
苏州的张老汉,一辈子靠租种地主的田为生,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,终于有机会拥有自己的田。
他拿着积蓄,小心翼翼地来到若曦面前,颤抖着说。
“夫人,俺想买五亩田。俺一定好好种,不辜负八爷和您的心意。”
若曦笑着将地契递给张老汉。
“张老汉,这田以后就是您的了。好好种,日子定会越来越好。”
张老汉捧着地契,激动得热泪盈眶,对着她们深深鞠了一躬。
“谢谢八爷!谢谢夫人!”
像张老汉这样的平民还有很多,他们买到田后,都精心耕种,田地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这些平民的感激与认可,成了八爷心系民生的鲜活注脚,也让西爷想借田产发难的念头彻底落空。
对于保留的五百亩良田,若曦也做了精心安排。
她雇佣的农舍都是农舍周边的村民,这些村民世代在此耕种,与八爷没有任何关联,避免了“任用旧部”的嫌疑。
耕种的作物也以粮食、蔬菜为主,如小麦、玉米、黄瓜、番茄等,没有种植任何名贵作物,凸显出了“自耕自种、平淡度日”的真实状态。
八爷,也在这平淡的农耕生活中,找到了真正的安稳与幸福。
逐渐明白了人生最珍贵的,从来不是权力与财富,而是身边人的陪伴与内心的平和。
但是…
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他时常还会思虑这条路是否正确。
毕竟那是他多年的心血,没有办法坚定的放弃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K4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