宴席结束,八爷和若曦便又回了农舍。
深秋的京郊农舍,晨雾还未散尽,若曦便被院外的马蹄声惊醒。
她披衣走到窗边,见几名身着官服的人正跟着管家往菜园方向走,八爷己迎了上去,手中还握着那本记录堆肥与轮作的册子。
“是皇阿玛派来考察农技的官员。”
八爷转身时恰好撞见若曦的目光,隔着晨雾朝她温和一笑。
“别担心,试验田长势正好,定能让他们信服。”
若曦快步梳洗后赶到菜园,正见官员们围着试验田啧啧称奇。
为首的户部侍郎蹲在田埂上,指尖捏着一株的麦穗,转头对八爷道。
“贝勒爷,这‘堆肥法’与‘作物轮作’果然神效!同一片地,用了新法的麦穗比普通种植的三成,颗粒也更紧实,若是推广到全国,百姓的收成定能大增。”
八爷笑着递上农技册子。
“这都是若曦的主意,她从书中习得这些法子,我们在农舍试验了大半年,才敢确认有效。”
他侧身让若曦上前。
“具体的堆肥步骤与轮作规划,若曦比我更清楚,你有疑问,尽可问她。”
若曦接过话头,从堆肥的温度控制讲到轮作的作物搭配,连如何根据土壤酸碱度调整堆肥比例都细细说明,官员们听得频频点头,不时提笔记录。
待考察结束,户部侍郎握着八爷的手道。
“贝勒爷与侧福晋心怀民生,实乃大清之福!下官这就回宫向皇上禀报,恳请将此法推广至全国。”
官员离开后,若曦靠在八爷肩头,望着满园金黄的庄稼,眼底满是欣慰。
“终于能让更多百姓受益了。”
八爷轻轻拍着她的背,忽然想起什么,眼底闪过一丝思索。
“对了,江南今年遭了水灾,不少农户颗粒无收,若是借着推广农技的机会,恳请皇阿玛减免江南受灾地区的赋税,定能安抚民心。”
若曦眼睛一亮。
“这主意好!既能帮到江南百姓,也能让皇阿玛看到你的心意。”
她转身去取纸笔。
“我帮你整理江南灾情的明细,附在奏折里,更有说服力。”
当晚,八爷在灯下撰写奏折,若曦坐在一旁研墨,偶尔提醒他补充灾情细节。
从江南水稻减产的比例,到农户流离失所的数量,甚至连地方官上报的赈灾款缺口都一一列明。
“这样写,皇阿玛能更清楚江南百姓的困境。”
若曦指着奏折某处。
“再提一句,减免赋税不仅能安抚民心,还能让百姓有精力学习新农技,来年才能更快恢复生产。”
八爷依言修改,笔尖划过宣纸时,忽然抬头望着若曦。
“有你在身边,真好。从前在朝堂上,我总想着如何争权,如今才明白,能为百姓做些实事,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若曦握住他的手,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。
“你值得呀,胤禩。”
奏折递到养心殿时,康熙正对着江南灾情的奏折发愁。
当看到八爷奏折中 “推广农技可助民生恢复,减免赋税能安民心” 的建议,又翻阅了若曦整理的灾情明细,他对着李德全笑道。
“老八在农舍倒是长了不少见识,懂得将农技与民生结合,比从前沉稳多了。”
次日早朝,康熙当着文武百官的面,下令将 “堆肥法”以及“作物轮作” 纳入全国农技推广名录,派百名农官前往各地指导。
同时下旨,减免江南受灾地区三年赋税,免去今年所有徭役,还从国库拨出二十万两白银用于灾后重建。
旨意传到江南时,正逢农户们准备冬播。
苏州知府亲自带着衙役张贴告示,百姓们围在告示前,当听到 “减免三年赋税” 时,人群中爆发出欢呼声。
“听说这个方法是八贝勒提出来的,贝勒爷真是咱们的救星啊!”
一位老农对着京城方向深深鞠躬。
“去年水灾毁了庄稼,今年本以为要饿肚子,没想到贝勒爷不仅带来了新农技,还为咱们求来了减税的恩典!”
消息传回京郊农舍时,若曦正和八爷筛选明年的菜籽。
管家兴冲冲地跑来禀报。
“贝勒爷,侧福晋!江南来信了,百姓们都在感念您的恩情,不少人还自发为您立了长生牌位呢!”
八爷握着菜籽的手顿了顿。
“就担心皇阿玛那边又要起疑心了。”
若曦递给他一杯热茶。
“胤禩,民心所向是好事儿,但是过犹不及啊。”
几日后,康熙派来赏赐的太监抵达农舍,除了绸缎与东珠,还有一封亲笔信,信中写道。
“老八,你能以民生为重,朕甚欣慰。”
八爷捧着信,与若曦对视一眼,两人眼中却都是担忧...
夕阳西下时,若曦和八爷并肩坐在廊下,望着远处农户们学习新农技的身影,听着他们的说笑声,若曦轻声道。
“胤禩,不提别的,其实现在这样这就是我想要的日子,百姓安乐,岁月安稳。”
八爷握住她的手,指尖轻轻着她的手背,并未说话,只是眼神愈发幽深。
夜风拂过,带来庄稼的清香,远处的炊烟袅袅升起,与天边的晚霞融为一体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K4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