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坊的日夜轰鸣和扩张的紧张节奏,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小院的每一个角落,也深深影响了年仅八岁的叶小树。
他不再像以前那样,放学后就黏在姐姐身边,或是和小伙伴在巷子里追逐打闹。
现在,他更多的是搬个小板凳,安静地坐在通往前铺和后院工坊的连接处,黑白分明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大人们忙碌。
他看着王婶和来自小河村的妇人们手脚麻利地清洗、切配,听着菜刀与砧板碰撞出富有节奏的声响;
他看着姐姐时而蹙眉盯着锅中酱料的变化,时而快速指挥着下料和起锅的时机;
他看着一筐筐红艳艳的辣椒被抬进来,又变成一罐罐油亮喷香的辣酱被搬出去。
空气中永远弥漫着那股熟悉又刺激的辛辣香气,这味道仿佛成了“家”的标志。
私塾里的功课,他依旧学得吃力。
那些之乎者也的诗文像是隔着一层雾,总是记不真切。
老夫子虽然按照姐姐的嘱咐,不再苛求他背诵,转而多教些实用的字词和算数,但他依然能感觉到自己与其他学童的差距。
然而,在工坊的耳濡目染下,一种意想不到的变化正在他身上悄然发生。
他开始对“数”变得异常敏感。
“姐,今天杏儿姐姐前铺卖出去二十七罐小酱,十五罐大酱。
大罐的比小罐的贵二十文,那是不是……嗯……二十七乘十五文……不对不对……”
晚饭时,他会忽然掰着手指头,努力计算着模糊的数字。
他会好奇地问:
“王婶,今天咱们用了多少筐辣椒呀?
三筐?
那能做出多少罐酱呢?”
他甚至会蹲在仓库门口,看着装箱的辣酱,小声地数:
“一箱十二罐,五箱就是六十罐……”
叶欣欣敏锐地察觉到了弟弟的这种变化。
她心中一动,非但没有觉得他打扰,反而开始有意识地引导。
“小树,来帮姐姐个忙。”
她找来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和一小截炭笔,
“以后啊,你每天帮姐姐记个数好不好?
就记前铺卖了多少罐酱,大的多少,小的多少。
晚上回来告诉姐姐。”
叶小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,仿佛接到了什么了不起的重大任务。
他用力点头,小心翼翼地接过炭笔,在那块木板上歪歪扭扭地划下第一道代表“一”的竖线。
从此,这块“记账板”成了叶小树的宝贝。
每天放学回来,他第一件事就是跑去前铺,认真地听杏儿报数,然后一丝不苟地在木板上画“正”字,或者用姐姐新教的更简单的数字符号记录。
晚上,他会捧着木板,磕磕绊绊地向姐姐汇报:
“姐,今天……卖了五个‘正’字加三笔……就是二十八罐小的!
大的卖了……两个‘正’字……是十罐!”
叶欣欣会耐心地听着,然后拿出真正的账本,对照着他的记录,笑着夸奖他:
“小树真厉害,数得一点没错!帮了姐姐大忙了!”
得到表扬的叶小树,小脸上会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和自信。
这种成就感,是他在私塾里从未体验过的。
叶欣欣并不满足于此。
她开始给叶小树布置更有趣的“家庭作业”。
她拿来一把豆子,让他数清楚一共有多少颗,然后分成几堆,比较哪堆多哪堆少。
她让他帮忙称量小份的盐和糖,感受“两”和“钱”的重量区别。
她甚至会在炒制新批次酱料时,让他站在安全的地方,看自己如何用更小的勺子和小秤,去称量那些神秘的香料粉末,告诉他:
“这一小勺是关键,放多了就苦了,放少了就不香。”
这些活生生的、与家里生意息息相关的“数学”和“管理”,远比私塾里枯燥的经文更容易被叶小树理解和接受。
他乐此不疲,眼神也越来越专注和明亮。
老夫子也发现了叶小树的变化。
虽然诗文依旧平平,但涉及到简单的计算和记账,他的反应明显快了许多,眼神里也有了神采。
“叶娘子,”有一日放学,老夫子特意对来接孩子的叶欣欣感慨道,
“小树近来于数算一道,颇有些开窍了。
因材施教,果有奇效。
看来,这孩子未来的路,未必在经文,或许在陶朱之道啊。”
叶欣欣笑着谢过夫子。
她知道,小树或许成不了读书做官的料,但他正在另一条更适合他的道路上,一步步找到自己的价值和自信。
看着弟弟捧着记账板,认真核对着仓库里酱箱数量的小小身影,叶欣欣心中充满了柔软的欣慰。
她努力打拼,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过上好日子,更是为了给弟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成长、选择未来的机会。
如今,这片小小的工坊,不仅滋养了他们的生活,更仿佛成了一所独特的学校,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叶小树的未来。
也许,将来他无法科举入仕,但或许能成为一个精于计算、善于管理的“少东家”,将她打下的这份基业,稳稳地接过去,甚至发扬光大。
夜色渐深,工坊的灶火暂时熄灭了,但小院里的灯火依旧温暖。
叶欣欣拉着叶小树的手,听着他叽叽喳喳地说着今天的“账目”,感觉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。
未来或许依旧充满挑战,但只要他们姐弟同心,这份小小的家业,就一定能稳稳地走下去,走向更远的未来。
农女靠美食发家致富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农女靠美食发家致富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R6G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