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的太阳把新铺的柏油路晒得发烫,空气里飘着沥青的热气和麦收的清香。林辰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看着满载小麦的卡车顺着刚通车的水泥路驶出来,车斗里金黄的麦穗随着颠簸轻轻摇晃,像一片流动的金海。
“辰哥,第一车麦顺利发往县城面粉厂了!”林默骑着摩托车追上来,头盔上还沾着麦糠,“王厂长说咱这麦纯度高,给的收购价每斤比市场价高两毛!”
林辰望着卡车扬起的尘土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。这条路通车那天,全村人都来剪彩,王大伯牵着丫丫的手,摸着崭新的路沿石掉了眼泪:“活了一辈子,总算见着咱村走汽车不颠了。”现在看来,这路不仅是通了车,更是把山外的好日子给“拉”进了村。
打麦场上正忙着。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“突突”作业,金色的麦秆被打碎还田,的麦粒顺着传送带涌进运输车,扬起的麦糠在阳光下闪着光。李婶带着几个妇女蹲在场边捡漏麦,指尖麻利地扒开麦秸,把藏在里面的麦粒拢进竹篮。“往年打麦靠石碾子,一天累死才打两亩地,”她首起身捶捶腰,脸上沾着麦灰却笑得灿烂,“现在这机器,半天就把咱村的麦都收完了,剩下的功夫还能去镇上的面食坊帮忙,一天能挣八十块呢!”
面食坊是上个月开起来的,就在村委会旁边的空房里。林辰请了县食品厂的师傅来指导,教大家做全麦面包、荞麦面条。此刻坊里正飘出甜香,新烤的麦香面包刚出炉,金黄的表皮上还沾着芝麻,几个城里来的游客正举着手机拍照。“这面包有股子太阳的味道!”一个戴眼镜的姑娘咬了一口,眼睛亮起来,“比超市买的有嚼劲多了。”
“那是自然,”负责烤面包的秀婶擦了擦手,脸上带着自豪,“咱这麦是自己种的,水是山泉水,连酵母都是老面发酵的,没一点添加剂。”她指着墙上的价目表,“普通面包八块一个,咱给村民优惠,五块!”
游客们纷纷掏钱购买,林默在一旁忙着打包,抽空对林辰说:“抖音上发的烤面包视频火了,好多人问能不能快递,我正联系包装厂家呢。”
林辰走到坊后的晾晒场,这里晒着刚收割的燕麦和荞麦,颗粒,在竹匾里铺成厚厚的一层。几个老人坐在马扎上,手里转着连枷,慢悠悠地捶打着脱粒后的油菜荚。“辰小子,过来尝尝新炒的南瓜子!”张奶奶往他手里塞了一把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碎丹之后,我成了天道亲儿子 瓜子壳上还带着点焦香,“这路通了就是不一样,前两天县农技站的人开车来,教咱种有机蔬菜,说往城里超市送能卖高价。”
林辰剥开瓜子,仁儿又大又香。他想起修路前,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,土地大片撂荒。路通了之后,先是县农业局的技术员常来指导,引进了优质麦种;接着面粉厂、电商平台主动找上门,签订长期供货合同;现在连城里的旅行社都来考察,说要开发“麦收体验游”。
“辰哥,快看!”林默举着手机跑过来,屏幕上是县电视台的新闻画面,“咱村的麦收场景上电视了!记者说咱这是‘交通带动产业,产业振兴乡村’的典型呢!”
新闻里,收割机在麦田里穿梭,村民们笑着装麦,面食坊里的面包冒着热气,镜头最后落在老槐树上,主持人的声音带着赞叹:“林家堡依托便利交通,将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、特色加工结合,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振兴路……”
傍晚时分,麦收的喧嚣渐渐平息。夕阳把水泥路染成暖红色,孩子们踩着滑板车在路上追逐,车辙里还沾着未干的麦糠。王大伯坐在老槐树下,给围过来的孩子们讲过去的事:“以前运麦靠人背肩扛,去县城卖趟麦得走大半天,遇着下雨天,麦袋淋湿了能少卖一半钱。现在好了,卡车首接开到地头,柏油路下雨天也不泥泞,咱的好麦子再也不怕烂在手里了……”
林辰坐在一旁听着,看着远处亮起的路灯沿着水泥路延伸,像一串温暖的珍珠。他掏出手机,给在外打工的发小们群发短信:“家里路通了,麦子卖上了好价钱,面食坊缺人手,回来一起干吧,咱村的日子,越来越有奔头了。”
很快,手机“叮咚”作响,回复接踵而至:
“月底就回!我在外面学过烘焙,正好能用上!”
“我跟老板辞工了,回去开个农家院,接待游客!”
“告诉王大伯,我带女朋友回来,让她尝尝咱村的新麦面包!”
林辰看着这些消息,嘴角忍不住上扬。晚风拂过麦田,带来沉甸甸的麦香,漫过崭新的柏油路,也漫过林家堡每个人的心头。他知道,这条路带来的不只是交通的便利,更是希望的延伸——让土地焕发活力,让人们回归家园,让麦香里的日子,一天比一天香甜。
夜色渐浓,面食坊的灯还亮着,秀婶她们在赶制明天要发往县城的面包。打麦场的石碾子旁,几个孩子在玩“藏猫猫”,笑声顺着水泥路飘向远方。林辰相信,用不了多久,这条路上会跑满更多的车,载来更多的机遇,而林家堡的麦香,也会沿着这条路,飘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UKC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