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黑蛇箐”逃出生天后,三儿爷病了一场,是吓的,也是累的。他整天窝在家里,对宝藏绝口不提,显然是被那“黑煞”吓破了胆。马安南也休整了几天,整理笔记和证据,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。向官方报告是必须的,但如何报告?说遇到了超自然现象?这显然行不通。他需要更确凿的、能被现代科学体系接受的证据。
就在他苦恼之际,省考古所的师兄再次打来电话,语气异常兴奋:“安南!好消息!抚仙湖水下考古前期调研项目批下来了!第一期主要是对己知的几个可疑点进行初步探摸和三维声呐扫描!我们租用了专业的水下机器人!你有没有兴趣过来参与?你对当地情况熟,又正好在老家!”
这简首是瞌睡遇到了枕头!马安南立刻答应下来。参与正式的水下考古项目,不仅能暂时避开“黑蛇箐”的麻烦和那些觊觎宝藏的外地人,更是从科学角度探究抚仙湖秘密的绝佳机会。或许,湖底的发现能为他理解“黑煞”这类超自然现象提供另一种视角。
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病恹恹的三儿爷。三儿爷一听要去抚仙湖,而且是有组织的“科考”,不是私自冒险,顿时又来了精神,病也好了一大半,死乞白赖地非要跟着去,说可以当志愿者、帮工、做饭都行。
拗不过他,马安南只好向师兄申请带一个“本地助手”。师兄考虑到工作需要当地支持,便同意了。
项目组设在抚仙湖畔的某单位培训中心。成员包括考古所的专家、技术工程师、职业潜水员以及马安南和三儿爷这样的“编外人员”。工作紧张而有序:天气允许时,就乘船出湖,放下水下机器人和各种传感器进行扫描和拍摄;天气不好时,就在驻地分析数据、查阅资料。
马安南凭借对当地传说的了解,为扫描区域的选取提供了不少建议,比如“湖神嘴”附近、曾经报道过发现“石阶”的区域、以及那些老渔民口中看到过“阴影”的深水区。
水下机器人传回的图像令人震撼。抚仙湖水下能见度极高,湖底地貌复杂奇特。他们发现了大面积的、疑似人工铺设的石板平台,堆积整齐的石块,甚至还有几根巨大的、雕刻着简单纹路的石柱倒在淤泥中!这些结构的年代显然极为久远。
最令人兴奋的发现是在一处水深超过六十米的陡坡下。声呐显示那里有一个巨大的、规则的石砌结构,像是某种建筑物的基础。机器人试图靠近拍摄细节,但那里的水流异常紊乱,磁场干扰强烈,机器人多次失控,差点丢失。
就在技术人员试图最后一次操控机器人接近时,传输回来的画面突然出现了剧烈的干扰雪花。在雪花和扭曲的图像中,似乎捕捉到那个石砌结构深处有一个狭长的、仿佛人工开凿的洞口!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,在洞口边缘的岩石上,似乎刻着一些模糊的符号!
马安南的心猛地一跳!那些符号的风格,竟然与他研究的鲁班术符号以及“黑蛇箐”巨石上的刻痕有某种神似之处!虽然隔着浑浊的湖水和扭曲的信号,但他几乎可以肯定,那绝非自然形成!
难道抚仙湖水下的古老文明,也与这种神秘的符号体系有关?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跨越时空的联系?
与此同时,在湖面上工作的他们也遇到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。某天傍晚,收工返航时,他们的考察船上的电子设备集体出现了短暂的失灵,雷达屏幕上出现大片盲区,通讯中断了十几分钟。当时湖面风平浪静,天气晴好。
还有一次,一名潜水员在浅水区进行设备测试时,声称感到一股强大的、无法抗拒的“下拉力”,仿佛水下有什么东西在拽他,幸好安全绳牢固,被及时拉了上来,但他脸色苍白,说那一刻感到无比的恐惧和窒息,仿佛被无数双眼睛盯着。
三儿爷这次表现得异常乖巧,让干啥就干啥,绝不多嘴。但私下里他对马安南说:“安南,我觉得这湖底下呢东西,比山上呢那个‘黑煞’…还要老…还要深(吓人)…我总觉得…它在看着我们…叫我们下去…”
马安南也有同感。抚仙湖的深邃,不仅在于其水量,更在于其隐藏的历史和秘密。水下那些沉默的巨石建筑,那个诡异的洞口,以及种种仪器和人员的异常反应,都指向一个可能颠覆认知的古老真相。
项目第一期结束后,马安南带着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满腹的疑问返回华宁。他感觉,抚仙湖和“黑蛇箐”,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地方,却通过那种神秘的符号和超常现象,隐隐约约地联系在了一起。而这连接的背后,可能牵扯到一段被彻底遗忘的、关于这片土地的最深沉的记忆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云岭诡钞:滇南秘录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V7R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