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6章:农业局来人,调查成果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农门学霸:七零科学种田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XPH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秋收后的红星大队还浸在丰收的喜悦里,田埂上残留着玉米秸秆的碎末,空气中飘着晒干的谷物清香。苏青家的院角堆着六大袋金黄的玉米粒,每次路过,苏老实都要伸手摸一摸,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——这是他家这辈子收过最多的粮食,还是自家三丫头靠本事种出来的。

消息像长了翅膀,先是传遍了周边几个大队,接着又传到了公社,最后连县里的农业局都知道了——红星大队有个叫苏青的姑娘,把半亩贫瘠薄田种出了亩产六百二十斤的玉米,比公社平均亩产翻了一倍还多。

这天早上,苏青刚把晾晒的玉米收进麻袋,就看见村支书李建国领着两个穿中山装的干部往自家走。走在前面的干部约莫五十岁,头发花白,戴着一副铜框眼镜,手里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,步伐沉稳;后面的年轻干部二十多岁,背着一个绿色帆布包,手里拿着笔记本和钢笔,看起来像是记录员。

“青丫头,快过来!”李建国远远地就朝苏青喊,语气里带着难掩的兴奋,“这是县农业局的王科长和小周同志,专门来调查你种玉米的事!”

苏青赶紧放下手里的麻袋,擦了擦手上的玉米粉,迎了上去:“王科长,小周同志,快进屋坐。”

王科长笑着点了点头,目光落在院角的玉米袋上,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:“苏青同志,我们可是早就听说你的本事了,今天特意来看看,你这玉米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。”

进屋后,王秀兰赶紧端来热水,又从里屋翻出家里仅有的一小包瓜子,放在桌上:“同志,快喝点水,别嫌弃,家里没啥好招待的。”

“嫂子客气了,我们是来工作的,不用这么麻烦。”王科长喝了口热水,开门见山,“苏青同志,我们听说你改良了土壤,还用了特殊的育种和施肥方法,能不能给我们详细说说?”

苏青早就准备好了,她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旧木箱,里面放着那本泛黄的《土壤学简论》,还有一个用线缝补过的旧作业本——这就是她的“种植日志”。她把作业本递给王科长,说:“王科长,这是我从春耕开始记的种植日志,每天的天气、土壤湿度、施肥量、玉米长势都记在上面了,您可以看看。”

王科长接过作业本,翻开第一页,只见上面用铅笔写着工整的字迹,日期是三月十二日,内容是:“今日勘察土壤,村西坡地,沙质土,含碎石多,表层土薄,需改良。计划:堆肥(秸秆+猪粪+厨余),收集草木灰,筛选玉米种。”

往后翻,每一页都记得详细:三月十五日“堆肥坑开挖,分层铺料,盖土防臭”;三月二十日“借知青陆哲《土壤学简论》,学习秸秆还田技术”;西月五日“玉米种筛选完毕,颗粒者共三斤,温水浸种”;西月十日“移栽玉米苗,行距五十厘米,株距三十厘米,施有机肥”……甚至连五月十二日“发现三株玉米苗倒伏,原因:浇水过多,及时松土排水,扶正绑杆”这样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。

“好,好啊!”王科长越看越激动,指着日志上的记录对小周同志说,“你看这记录,多详细,多严谨!这才是科学种植该有的样子!”

小周同志也凑过来,一边看一边快速记录,嘴里念叨着:“三月十二日土壤勘察,三月十五日堆肥,西月五日选种……步骤清晰,数据详实。”

苏青坐在一旁,补充道:“王科长,我这半亩地原本是薄田,土层只有五六厘米,底下全是碎石,保水保肥能力差。我第一步就是改良土壤,用秸秆、猪粪和厨余垃圾堆肥,腐熟后撒进地里,增加土壤有机质;同时收集草木灰,调节土壤酸碱度,还能补充钾肥。”

“那选种呢?”王科长追问,“我们听说你选的种子也很特别,发芽率比普通种子高不少。”

“选种的时候,我先把家里的老玉米种用筛子筛了一遍,把细小、干瘪的筛掉,再手工挑出有虫眼、畸形的,只留下颗粒、颜色金黄的种子。”苏青解释道,“然后用三十度左右的温水浸种,每天换一次水,催芽三天,等种子露白了再播种,这样发芽率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,比首接播种高了三成。”

王科长点点头,又问:“那生长期的管理呢?比如浇水、施肥、病虫害防治,你是怎么安排的?”

“浇水的话,我是看土壤干湿情况来定的,生活写纸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表层土下两厘米干了就浇水,每次都浇透,避免积水烂根。”苏青回忆着,“施肥分三次,移栽时施一次基肥(腐熟的有机肥),玉米长到半人高时施一次追肥(草木灰),抽穗前再施一次磷钾肥(腐熟的鸡粪)。病虫害防治主要靠人工,每天去地里查看,发现蚜虫就用草木灰水喷洒,发现玉米螟就手动捕捉,没敢用农药,怕影响玉米品质。”

王科长听得频频点头,手里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个不停:“科学选种、土壤改良、合理施肥、人工防虫……每一步都有道理,而且符合咱们农村的实际情况,没有用那些不切实际的设备,村民们都能学,能推广!”

小周同志也补充道:“王科长,苏青同志的方法比咱们局里推广的‘密植增产法’还实用,她这是结合了当地土壤和气候特点,因地制宜,所以才能有这么高的产量。”

王科长放下笔记本,看着苏青,眼神里满是赞赏:“苏青同志,你真是个好苗子!虽然你没受过专业的农业培训,但你的方法完全符合科学原理,比很多公社农技员都做得好。你这经验太宝贵了,我们回去后,一定要整理成材料,上报给局里,还要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你的种植方法!”

苏青心里一喜,连忙说:“王科长,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,能给大家提供点帮助,我就很满足了。要是能推广,让更多村民多打粮,那就更好了。”

“你有这个觉悟很好!”王科长笑着说,“我们还想跟你去地里看看,实地了解一下土壤改良的情况,方便吗?”

“方便,当然方便!”苏青赶紧起身,“我这就带你们去。”

一行人往村西头的坡地走,路上遇到不少村民,看到农业局的干部跟着苏青,都好奇地围过来。李建国趁机喊道:“大家都听好了!县农业局的同志专门来调查苏青同志种玉米的经验,以后要在全县推广!咱们红星大队要出名了!”

村民们都欢呼起来,纷纷跟在后面,想一起去地里看看。

到了地里,王科长蹲下身,用手抓了一把土,放在手里搓了搓,又闻了闻:“这土比普通沙质土细腻多了,有机质含量高,透气性也好,改良得很成功。”他又看了看地里残留的玉米秸秆,“你这是秸秆还田了?”

“是的,王科长。”苏青点头,“玉米收割后,我把秸秆铡碎,撒在地里,翻耕的时候埋进土里,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,又能防止水土流失。”

“好办法!”王科长站起身,对周围的村民说,“大家看到了吗?苏青同志的方法不复杂,就是用心——选好种、改好土、管好水和肥,就能种出高产玉米。以后大家要多向苏青同志学习,把咱们的地都种好,多打粮!”

村民们都纷纷应和:“一定学!”“以后就跟着苏青妹子种!”

王科长又跟苏青聊了半个多小时,详细询问了堆肥的比例、浸种的温度、追肥的时间等细节,小周同志都一一记录下来。临走时,王科长握着苏青的手说:“苏青同志,我们会尽快把你的经验整理出来,过段时间可能还会请你去县里给其他大队的农技员讲课,你要做好准备。”

“我一定尽力!”苏青坚定地说。

看着王科长和小周同志远去的背影,村民们围着苏青,七嘴八舌地问:“青丫头,以后真要去县里讲课啊?”“苏青妹子,你可真厉害,连县里的干部都来请你!”

苏青笑着说:“都是大家支持,我才能种出高产玉米。以后咱们一起学,一起种,让咱们红星大队人人都能多打粮!”

回到家,苏老实和王秀兰早就等在门口,看到苏青,赶紧问:“怎么样?干部们咋说?”

“妈,爸,王科长说我的种植方法很科学,要上报给县农业局,还要在全县推广,过段时间可能还让我去县里讲课呢!”苏青笑着说。

“真的?!”苏老实激动得手都抖了,他这辈子都没跟县里的干部打过交道,自家丫头竟然要去县里讲课,这可是天大的荣耀!

王秀兰更是激动得哭了,拉着苏青的手说:“我的丫头,真是有出息了!以后再也没人敢说你是‘赔钱货’了!”

苏明和苏亮也从屋里跑出来,苏明拍着苏青的肩膀说:“青丫头,哥以前真是小看你了!以后你要是需要帮忙,尽管跟哥说,哥绝无二话!”

苏青看着一家人高兴的样子,心里暖暖的。她知道,这不仅是她一个人的荣誉,更是全家人的骄傲。而这一切,只是一个开始——她的种植方法要推广了,她能帮到更多的村民了,她的路,正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延伸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XPH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农门学霸:七零科学种田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XPH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