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览第三天的晨光带着格外明媚的暖意,透过农业展览馆的穹顶天窗,洒在光洁的水泥地面上,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带。苏青和陆哲比往常更早抵达展区,刚把展台上的玉米穗重新摆成扇形,就见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匆匆走来,脸上带着几分郑重:“苏青同志,今天上午省委李书记要到展区视察,大概十点左右会到咱们这个区域,你们准备一下,到时候好好介绍一下你们的成果。”
“李书记要来?”苏青手里的木牌“咚”地落在桌上,心里猛地一紧——省委书记,那是她只在报纸上见过的人物,现在竟然要来看她的展台,还要听她介绍技术,她不由得有些慌。
陆哲赶紧扶住她的胳膊,轻声安慰:“别紧张,就像平时给村民们讲解一样,把咱们的技术讲清楚就行。李书记肯定关心的是技术能不能帮农民增收,是不是实用,这些咱们都有实实在在的成果,不用怕。”
苏青点点头,深吸一口气,开始快速检查展品:玉米穗有没有摆整齐,种植日志的页码是不是连续的,农业局的证明文件有没有放显眼位置,甚至连展台上的灰尘都用抹布擦了一遍。陆哲则在旁边帮她梳理讲解思路:“先讲玉米育种,重点说产量、抗倒伏、抗病虫害;再讲大棚技术,说成本低、不用加温、带动妇女就业;最后说推广情况,县内己经有五个大队要试种,这样显得咱们的技术有实际效果。”
周围展位的参展者也听说了省领导要来的消息,有的在整理自己的展品,有的好奇地往苏青的展台张望。之前质疑过苏青的省农科院张教授也走了过来,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:“苏同志,别紧张,李书记很重视基层农业技术,你把你的实践经验好好讲,比讲理论更有用。我刚才跟随行的工作人员说了,到时候我可以帮你补充技术细节。”
“谢谢张教授。”苏青心里的紧张少了些,有专家的支持,她更有底气了。
九点五十分,展区入口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,原本分散的参观者被工作人员引导到两侧,留出一条通道。苏青下意识地挺首了腰板,看向入口方向——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位头发花白、穿着深灰色中山装的老人走了进来,老人精神矍铄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,正是省委李书记。随行的有省农业厅厅长、济南市副市长,还有不少拿着相机和笔记本的工作人员,气氛既庄重又热烈。
李书记一行沿着展区慢慢走,每到一个展台,都会停下来听参展者介绍,偶尔提问。苏青的心跳越来越快,手心都冒出了汗,陆哲在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,用眼神给她鼓励。
“前面那个是红星大队的展台,就是培育出高产玉米的那个农村姑娘。”省农业厅厅长指着苏青的展台,对李书记说,“她们的技术很接地气,昨天还得到了农科院张教授的认可。”
李书记点点头,加快脚步走到苏青的展台前,目光落在展台上的玉米穗上,眼睛一下子亮了:“这就是‘鲁农高产玉米1号’?看着穗子就很,比我在农村看到的普通玉米大不少。”
苏青赶紧迎上前,声音虽然有些发颤,却很清晰:“李书记您好,我是红星大队的苏青,这就是我们培育的‘鲁农高产玉米1号’,去年在我们村试种,亩产达到了850斤,比普通玉米增产30%还多。”
“850斤?”李书记拿起一根玉米穗,用手指拨了拨颗粒,仔细观察,“颗粒很密,也很,确实是好品种。你们是怎么培育出来的?我听说你没有受过专业的育种培训,都是自己摸索的?”
“是的,主要是跟着实践学,遇到难题就查资料,还请教过京市农科院的专家。”苏青定了定神,开始介绍育种过程,“我们选了省农科院引进的‘京早8号’做父本,它成熟期短,产量潜力大;又选了我们当地的‘鲁抗1号’做母本,它抗倒伏、抗病虫害能力强,把两者杂交,就结合了它们的优点。”
她从展台上拿起种植日志,翻开其中一页,递给李书记:“这是我们杂交时的记录,每天的温度、湿度,还有授粉时间都记下来了。比如人工授粉,我们每天早上九点到十一点,用毛笔把父本的花粉刷到母本的花丝上,保证每个花丝都能沾上花粉,这样结的穗子才会,没有空粒。”
李书记接过日志,仔细翻看,里面的字迹工整,数据详细,还有不少手绘的玉米苗生长图,甚至连遇到大斑病时的防治过程都记录得清清楚楚。他笑着点头:“记录得很细致,一看就是下了苦功夫的。搞农业就得这样,既要懂技术,又要肯实干,不能光靠嘴说。”
“李书记,我们的玉米不仅产量高,抗倒伏能力也强。”陆哲在旁边补充,拿起一根玉米秸秆的样本,“您看,这秸秆比普通玉米粗0.5厘米,根系也更发达,去年夏天我们县刮台风,实验田的玉米一棵没倒,旁边地里的普通玉米倒了一半多,农民们都特别认可。”
李书记接过秸秆样本,用手捏了捏,确实比普通玉米秸秆硬实不少。他又看向展台上的番茄和黄瓜,好奇地问:“这些也是你们冬天种的?我听说北方冬天种大棚蔬菜,得烧煤加温,成本很高,小户农民种不起。”
“我们不用烧煤!”提到大棚技术,苏青的底气更足了,她指着墙上的大棚示意图,“您看,我们在大棚顶部加了两层塑料布,中间夹了一层旧麻袋,晚上再盖三层草帘,不用烧煤,棚内温度就能保持在5℃以上,足够番茄和黄瓜生长。”
她还拿出一张冬天大棚的照片,照片里妇女们正在摘黄瓜,塑料布外结着霜花,棚内却一片翠绿:“这是去年冬天拍的,我们村的李家婶,就靠一个半亩地的小大棚,冬天种番茄和黄瓜,卖了八百多块钱,除去成本净赚六百多,比她男人在外打工一个月挣得还多。现在我们村己经有十二个大棚了,都是妇女们自己建的,靠种蔬菜增收,不用再靠天吃饭。”
“不用烧煤,成本低,还能带动妇女就业,这技术好啊!”李书记很是高兴,转头对随行的农业厅厅长说,“这样的技术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,接地气、能赚钱,比那些需要大投入的高科技项目更适合在农村推广。”
农业厅厅长赶紧点头:“我们己经计划好了,明年春天先在全省十个县试点推广,组织技术员下乡指导,保证农民能学会、能种好。”
李书记又问苏青:“小苏同志,推广过程中还有什么困难吗?比如种子供应、技术指导,或者资金方面,都可以跟我说。”
苏青没想到李书记会这么关心基层的困难,心里暖暖的:“李书记,种子方面,我们己经预留了明年的种源,县农业局也帮我们联系了种子加工厂,能保证试点县的供应;技术指导方面,我们副业小组的姐妹和陆哲都能去下乡,就是怕有些偏远山区的农民学起来慢,需要多跑几趟。资金方面暂时没有大问题,农民建大棚的成本不高,县里还能给点补贴。”
“好,有困难就提,省里会支持你们。”李书记拍了拍苏青的肩膀,语气里满是肯定,“小苏同志,你很了不起!年纪轻轻,在基层扎根,靠自己的努力培育出高产玉米,还摸索出实用的大棚技术,让农民能增收、能致富,这就是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事,是农民的福气!”
他顿了顿,提高声音对随行的人员和周围的参展者说:“我们搞农业,就是要多培养像苏青同志这样的基层人才,多推广这样接地气的技术。农业的根本在农民,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,只有让农民真正受益,农业才能发展得更好!”
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,相机的“咔嚓”声此起彼伏,记录下这一时刻。苏青的眼睛了,她没想到,自己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,能得到省领导这么高的认可,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肯定,更是对所有基层农业工作者的鼓励。
“谢谢李书记!”苏青深深鞠了一躬,声音带着哽咽,“我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,继续把育种技术和大棚技术做好,配合省里的推广工作,让更多农民受益,让更多农村的土地长出高产粮、好蔬菜!”
李书记笑着点头,又在展台前待了十几分钟,详细询问了玉米种子的储存方法、大棚的建造成本,还有妇女副业小组的发展情况,苏青都一一认真回答。临走时,他特意对苏青说:“小苏同志,省农科院己经跟我汇报了,想跟你合作改良品种,你要多跟专家学习,把技术做得更扎实,以后有机会,我还去你们红星大队看看。”
“谢谢李书记!我们随时欢迎您去村里视察!”苏青激动地说。
看着李书记一行远去的背影,苏青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。周围的参展者纷纷围过来祝贺,张教授笑着说:“苏同志,恭喜你!得到李书记的认可,以后你的技术推广就更顺利了,我们农科院也会全力配合你,把‘鲁农高产玉米1号’改良得更好。”
陆哲走到苏青身边,递过一张纸巾,眼里满是骄傲:“你做到了,苏青,你不仅让红星大队的技术走出了县城,还得到了省里的认可,你是最棒的。”
苏青接过纸巾,擦了擦眼角的眼泪,看着展台上的玉米穗、番茄,还有墙上的示意图,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。她想起出发前村民们的期待,想起王秀兰煮的红薯粥,想起刘大爷给的“吉祥物”玉米粒,想起李家婶缝的布包——她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,她把红星大队的名字,把基层农民的智慧,带到了省里的舞台上,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认可。
“陆哲,”苏青看着身边的人,眼神明亮,“明年推广的时候,咱们一起去下乡指导,把技术教给更多农民。以后,咱们还要培育更多的高产品种,不仅是玉米,还有小麦、棉花,让全省的农民都能靠技术增收,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。”
陆哲点点头,握紧她的手:“好,咱们一起干,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我都陪着你。”
阳光透过天窗,洒在两人身上,也洒在展台上那袋用红绳系着的玉米粒上。苏青知道,这只是她农业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,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,更多的挑战要面对,但有了省领导的认可,有了专家的支持,有了村民的期待,还有陆哲的陪伴,她有信心走得更远,让更多的土地结出丰收的果实,让更多的农民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XPH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