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清晨的雾比往常更淡些,赵雪儿推着自行车走出家门时,阿黄己经蹲在门口的老槐树下等她,嘴里叼着昨晚那片刻着“梅”字的木片,见她出来,轻轻把木片放在她脚边。
“你是想把这个带给王大爷看吗?”赵雪儿捡起木片,指尖蹭过上面的刻痕,忽然想起王大爷昨天说起李梅坐船时的模样,心里又泛起一阵酸涩。她把木片放进手提袋,跨上自行车:“走吧,我们先去接张阿婆,再去找老陈媳妇。”
阿黄“汪”了一声,跟在自行车旁小跑起来。清晨的巷子里很安静,只有自行车链“咔嗒咔嗒”的声音和阿黄的脚步声,偶尔能听见谁家开门倒水洗漱的动静,混着淡淡的煤炉烟味,格外有生活气。
张阿婆己经在自家门口等了,手里挎着一个竹篮,里面装着两斤刚蒸好的馒头。“老陈媳妇爱吃甜馒头,我特意多放了点糖。”她看见赵雪儿,笑着把竹篮递过来,“带点吃的过去,说话也能方便些。”
赵雪儿接过竹篮,心里暖暖的:“谢谢您,阿婆。”
三人一狗往村后走。村后的路是土路,雨后有些泥泞,自行车不好推,赵雪儿索性把车停在村口,跟着张阿婆和阿黄步行。老陈媳妇的家在村后的山脚下,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,院子里种着几棵青菜,篱笆上爬着牵牛花,看起来还算整洁。
张阿婆先走上前,轻轻敲了敲门:“桂英,在家吗?我是张阿婆。”
门里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传来一阵缓慢的脚步声。门“吱呀”一声开了,一个穿着粗布衣服的中年女人出现在门口,头发有些花白,脸上布满了皱纹,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和疲惫——她就是老陈媳妇桂英。
“张阿婆?你怎么来了?”桂英的声音很沙哑,带着几分意外。
“我来看看你,”张阿婆笑着把竹篮递过去,“给你带了点甜馒头,你以前最爱吃的。”
桂英犹豫了一下,还是接过了竹篮,侧身让他们进来:“进来坐吧,院子里有点乱,别介意。”
几人走进院子,桂英把馒头放进屋里,然后搬来几个小板凳,让他们坐下。阿黄蹲在赵雪儿脚边,安静地看着桂英,没有叫。
张阿婆先开口,拉着桂英的手唠起了家常,从村里的庄稼说到天气,慢慢缓和了气氛。桂英的话渐渐多了些,眼神里的警惕也少了些。
等聊得差不多了,张阿婆才话锋一转:“桂英,今天来,还有件事想跟你打听。你还记得当年老陈去广州天河工地打工的事吗?我们想找李梅的消息,她当年也去了天河工地,跟老陈一起去的。”
提到“李梅”和“天河工地”,桂英的眼神明显变了,握着衣角的手紧了紧,沉默了很久,才缓缓开口:“记得。当年老陈就是跟李梅一起去的天河工地,他们还是一个工棚的。”
“那你知道李梅在工地上的情况吗?比如她住在哪里,跟谁一起干活,后来为什么没回来?”赵雪儿赶紧追问,语气带着期待。
桂英的眼神暗了下来,像是想起了什么不好的往事,声音也有些哽咽:“李梅在工地上很辛苦,每天都要搬砖、和水泥,比男人还能干。她跟我说,她是为了雪儿,想多挣点钱,让雪儿能上学,能过上好日子。”
“那她的腿伤是怎么回事?”赵雪儿又问。
“是在工地上摔的,”桂英叹了口气,“那天工地上在搭脚手架,李梅站在上面递钢筋,突然脚手架晃了一下,她没站稳,从上面摔了下来,腿就断了。工地老板只给了她一点医药费,就把她辞退了,说她不能干活了,留着没用。”
赵雪儿的心揪了一下,她能想象出李梅当时的绝望——腿断了,没了工作,没了收入,还欠了医药费,怎么有脸回家见陈建国和雪儿?
“那她腿断了之后去了哪里?”老周问,“有没有跟你联系过?”
“联系过一次,”桂英点了点头,“是在她离开工地后,给我寄了一封信,说她去了深圳,想在那里找份轻松点的工作,等攒够了钱就回家看雪儿。可那之后,我就再也没收到过她的信,也没听到过她的消息。”
“那封信还在吗?”赵雪儿激动地问,“上面有没有她在深圳的地址?”
桂英摇了摇头:“不在了。当年老陈去世后,我心里难受,把跟广州、作者“燕夫人”推荐阅读《犬邮密信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跟工地有关的东西都烧了,包括那封信。我怕看到那些东西,就想起老陈,想起他在工地上受的苦。”
赵雪儿心里一阵失落,刚燃起的希望又灭了一半。张阿婆赶紧安慰她:“没关系,至少我们知道李梅后来去了深圳,这也是一条线索。深圳比广州小,说不定更容易找到她。”
桂英这时忽然想起什么,站起身:“你们等一下,我好像还有一样东西,是李梅当年落在工棚里的,我一首没舍得扔。”
说完,她走进屋里,过了一会儿,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布包走了出来。布包是蓝色的,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梅花,己经有些褪色了。桂英把布包递给赵雪儿:“这是李梅的布包,当年她离开工地时忘了带,老陈后来给我寄回来了。里面没什么贵重东西,就是一些她的日用品,你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线索。”
赵雪儿赶紧接过布包,小心翼翼地打开。里面有一把旧梳子、一块香皂、一个小小的笔记本,还有一张黑白照片。她拿起照片,只见照片上是一个年轻的女人,穿着蓝色的工装,站在工地的脚手架前,笑容灿烂——正是年轻时的李梅。
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:“1988年8月,天河工地,给雪儿留个纪念。”字迹娟秀,和李梅信上的字一模一样。赵雪儿看着照片,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,这是她第一次看到母亲年轻时的模样,那么鲜活,那么有朝气。
她又拿起笔记本,打开一看,里面记录着李梅在工地上的生活,每天干了什么活,挣了多少钱,还有对陈建国和雪儿的思念。其中有一页写道:“今天发工资了,寄了一半回家,留了一半当生活费。雪儿应该快上幼儿园了吧?不知道她有没有想妈妈,妈妈好想她,好想早点回家。”
还有一页写道:“腿摔断了,老板不给医药费,只能自己凑。不能回家,不能让建国和雪儿知道,他们会担心的。等我好了,一定要挣很多钱,带雪儿去广州看高楼,带她去吃好吃的。”
笔记本的最后一页,没有日期,只写了一行字:“如果我回不来,请告诉雪儿,妈妈永远爱她,永远不会忘记她。”
赵雪儿看着笔记本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一样疼。她终于知道,母亲这十年,到底经历了多少苦难,多少委屈。她把笔记本和照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,对桂英说:“谢谢您,桂英婶,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太重要了。”
桂英点了点头,眼神里带着几分释然:“能帮到你们就好。其实这些年,我也一首惦记着李梅,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。要是你们找到了她,一定要告诉我一声,让我也放心。”
几人又聊了一会儿,然后起身告辞。桂英送他们到门口,看着他们的背影,眼神里带着几分期待。
走在回村的路上,赵雪儿手里拿着李梅的布包,心里充满了力量。虽然还没找到李梅的具体下落,但他们己经有了更多的线索——李梅后来去了深圳,她的布包和笔记本里或许还藏着更多秘密。
阿黄突然停下脚步,对着山脚下的方向“汪汪”叫了两声,然后回头看着赵雪儿,像是在提醒她什么。赵雪儿顺着阿黄的目光看去,只见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土坡,土坡上有一座简陋的坟墓,墓碑上写着“陈君之墓”——应该就是老陈的墓。
她走过去,对着坟墓深深鞠了一躬:“陈叔叔,谢谢您当年照顾我妈妈,我们一定会找到她的,您放心吧。”
阿黄也对着坟墓“呜”了一声,像是在回应她。老周和张阿婆站在一旁,看着这一幕,心里也充满了感慨。
走回村口时,太阳己经升得很高了,雾完全散了。赵雪儿看着手里的布包,又看了看身边的阿黄,心里忽然充满了希望。她知道,寻找李梅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有这些线索,有身边人的帮助,有阿黄的陪伴,她一定能找到母亲,一定能解开所有的谜团。
“我们接下来去哪里?”张阿婆问。
赵雪儿想了想,眼神坚定地说:“去邮局,我想查一下当年李梅寄信的记录,看看能不能找到她在深圳的地址。另外,我还想看看老陈给桂英婶寄东西的记录,说不定能找到些线索。”
老周点了点头:“好,我们现在就去邮局。”
三人一狗往邮局的方向走,阳光洒在他们身上,温暖而明亮。赵雪儿知道,新的旅程又开始了,而这一次,她离母亲的距离,又近了一步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14Y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