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阿婆提起阿黄旧主人的那天傍晚,张阿婆提着一篮刚蒸好的玉米,走进了赵雪儿家。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,落在桌上那本摊开的旧相册上——里面夹着李梅在天河工地的照片,还有陈爷爷抱着幼年阿黄的合影。张阿婆拿起照片看了许久,忽然叹了口气:“说起你妈妈去广州打工的事,就想起当年的外出务工潮,那时候镇上一半的年轻人都走了,家家户户都盼着能挣点钱回来,可最后啊……”
赵雪儿放下手里的针线——她正在给阿黄缝一个新的项圈,闻言停下动作,轻声问:“阿婆,当年的务工潮,到底是怎么回事啊?妈妈跟我提过,可没说太多。”
张阿婆在桌边坐下,阿黄立刻凑过去,把头放在她的膝盖上,像是在鼓励她继续说。张阿婆摸了摸阿黄的头,缓缓开口:“那是1987年前后,村里的土地不够种,好多人家连吃饭都成问题。正好那时候广州、深圳那边建了好多工厂和工地,到处招人,说一个月能挣几十块,比在村里种一年地还多。”
“镇上的年轻人都动了心,你爸爸本来不想去,想守着你和家里的几亩地,可你妈妈说‘雪儿要上学,要穿新衣服,我们得去挣点钱’,硬是拉着你爸爸去了广州。可那时候谁知道,外面的世界哪有那么好啊?”
张阿婆的声音带着回忆的涩意:“第一批去广州的有二十多个人,你妈妈、你爸爸,还有老陈、张富贵,都在里面。去之前大家都揣着希望,说要‘衣锦还乡’,可没过半年,就有人回来了——有的被老板克扣工资,一分钱没拿到;有的在工地上受伤,被老板赶了回来;还有的……再也没回来。”
“你妈妈和爸爸算是坚持得久的,他们在天河工地干了一年多,你爸爸后来觉得工地太危险,怕照顾不好你,就先回来了,让你妈妈再干几个月,挣够你上学的钱就回来。可谁知道,你妈妈刚要回来,就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,腿伤得那么重……”
赵雪儿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着,她终于明白父母当年外出务工的无奈——不是不爱家,而是为了给她更好的生活,才不得不背井离乡,去陌生的城市承受苦难。她想起母亲信里写的“每天搬砖到半夜,手上磨出了血泡,可一想到雪儿,就觉得有了力气”,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。
“那时候镇上好多人家都跟你们家一样,”张阿婆继续说,“王大爷的儿子去了深圳的电子厂,三年没回家,后来才知道他在厂里得了重病,老板不管不问,还是老乡凑钱把他送回来的;桂英的丈夫老陈,在工地被张富贵的人打伤后,一首没好利索,回来没多久就去世了……”
“大家都怕了,后来就很少有人再去外地打工了。可你妈妈不一样,她腿伤了还想着挣钱,想着回来给你买新衣服,想着让你过上好日子,她是个要强的姑娘啊。”
阿黄像是听懂了张阿婆的话,用头蹭了蹭赵雪儿的手,发出“呜呜”的轻哼。赵雪儿听见心里的声音:“妈妈、辛苦、想雪儿。”她抱住阿黄,眼泪打湿了它的毛发:“我知道,妈妈很辛苦,我都知道。”
老周这时也来了,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报纸,上面刊登着1988年广州天河工地的新闻,标题是“天河工地拖欠工资,工人集体讨薪”。“这是我昨天在旧书摊找到的,”老周指着报纸上的照片,“你看,这个穿蓝色工装的,是不是你妈妈?”
赵雪儿凑过去,照片虽然模糊,但她还是一眼认出了母亲——李梅站在讨薪工人的队伍里,左腿微微有些跛,却依旧举着写有“还我工资”的牌子,眼神里满是倔强。她的身边,站着的正是老陈,两人都在为自己的权益抗争,却没想到后来会遭遇那样的不幸。
“原来妈妈当年还参与过讨薪,”赵雪儿喃喃自语,“她从来没在信里提过,怕我和爸爸担心。”
“那时候张富贵特别嚣张,不仅不给工资,还雇了人打讨薪的工人,”老周的声音有些愤怒,“你妈妈和老陈就是因为带头讨薪,才被张富贵记恨,后来才会被他报复——老陈被打伤,你妈妈被绑架雪儿,都是他一手策划的!”
赵雪儿紧紧攥着报纸,心里的愤怒和心疼交织在一起。她知道,父母当年在广州所承受的,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苦难,还有来自恶势力的压迫和报复。可即使如此,他们依旧没有放弃希望,依旧在为自己的权益抗争,在为家人的未来努力。
“阿婆,老周叔,谢谢你们告诉我这些,”赵雪儿擦干眼泪,眼神变得坚定,“我想把当年外出务工潮的故事,还有妈妈、爸爸、老陈他们的经历,都记录下来,写成一本书。让更多人知道,当年那些外出务工的人,他们所承受的苦难,所付出的努力,所坚守的希望。也让大家知道,像张富贵那样的恶人,终将受到惩罚,正义或许会迟到,但绝不会缺席。”
张阿婆和老周都点了点头,眼里满是赞同。“好啊,”张阿婆笑着说,“我们都会支持你,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你,帮你把这本书写好。”
老周也说:“我还可以帮你找更多当年的资料,比如旧报纸、老照片,还有其他务工人员的故事,让这本书更完整,更有意义。”
阿黄像是也在支持她,对着她叫了两声,尾巴摇得更欢了。赵雪儿看着身边的人,看着阿黄,心里充满了力量。她知道,记录下这些故事,不仅仅是对父母的缅怀,也是对当年所有外出务工人员的致敬。他们的故事,不该被遗忘;他们的努力,不该被忽视;他们的希望,终将在未来的日子里,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夕阳落下,夜色渐浓。赵雪儿把报纸、照片和张阿婆的讲述,都一一记录在笔记本上。她知道,这本书的写作会很艰难,但她会坚持下去,用文字留住那些珍贵的回忆,用故事传递那些温暖的力量。而阿黄,会一首陪伴在她身边,做她最忠实的读者,最坚定的支持者。
燕夫人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14Y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