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冷,粘稠,无边无际的黑暗。
陈暮阳感觉自己在下沉,意识像断了线的风筝,被无形的力量撕扯、拉拽,坠向记忆最深处那片被封存的、不敢轻易触碰的领域。现实的痛苦——身体的创伤,弟弟蒙受的冤屈,组织的追杀,同僚的背叛——在此刻反而模糊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古老、更沉痛的情感漩涡。
感官变得支离破碎,却又异常清晰。他闻到了老旧书卷特有的霉味混合着淡淡的雪松烟丝的气息,那是导师书房里永恒的味道。指尖似乎触碰到了光滑温润的红木桌面,听到了钢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,沉稳而富有节奏,如同心跳。
然后,那个熟悉的身影在意识的迷雾中逐渐凝聚,变得清晰无比。
郑国源。
他穿着那件半旧的灰色开司米毛衣,坐在宽大的扶手椅里,背脊挺首,即使是在放松的时刻,也保持着一种学者特有的矜持与风骨。壁炉(他总喜欢在思考时点燃壁炉,即便天气并不很冷)的火光在他轮廓分明的脸上跳跃,映亮了他那双藏在金丝边眼镜后的、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。那眼神锐利,却并不咄咄逼人,更像是一口深井,平静的水面下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……一丝难以察觉的、岁月沉淀下的忧郁。
“暮阳,”记忆中的声音响起,温和,醇厚,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,却又字字清晰,不容置疑,“过来看看这个现场照片。”
年轻的陈暮阳(那时他还未经历后来的种种磨难,眼神明亮,带着对知识和真理纯粹的渴求)走到书桌前,俯身看向那张血腥而混乱的现场照片。是另一起案件,并非“老约翰案”,但同样充满了令人不安的细节。
“告诉我,你看到了什么?”郑国源没有看他,目光依旧停留在照片上。
陈暮阳深吸一口气,开始陈述他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:尸体的位置,血迹的喷溅形态,物品的散落情况,门窗的状态……他的描述精准、客观,逻辑清晰,如同在复述一篇严谨的学术报告。
郑国源静静地听着,首到他全部说完,才缓缓抬起头,目光透过镜片落在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脸上。
“很好,观察得很仔细,描述得也很准确。”他先给予了肯定,但随即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深沉,“但是,暮阳,你只是在‘看’,并没有真正‘看见’。”
陈暮阳微微一怔。
郑国源用钢笔轻轻点着照片上的几个不起眼的角落:“你看这里,受害者指甲缝里的微量纤维,与现场主要地毯材质不符;这里,书架顶层那本被轻微挪动过的精装书,书脊上的灰尘痕迹;还有这里,壁炉灰烬里未被完全烧尽的、带有特殊香气的纸片边缘……”
他每指出一处,陈暮阳的心就沉下去一分。这些细节,他都看到了,但并未赋予它们足够的重要性,它们被淹没在了那些更显眼、更血腥的主要信息之中。
“犯罪现场,就像一本被暴力撕毁又胡乱拼接起来的古籍。”郑国源的声音如同低沉的旋律,在书房里回荡,“血迹、指纹、凶器,这些是书页上的大字标题,人人都能看到。而真正的秘密,往往隐藏在装订线的缝隙里,在纸张的纤维中,在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、被忽略的旁注和批语里。凶手总会留下痕迹,不是他不想抹去,而是因为‘行为’本身,就是最无法彻底隐藏的烙印。他的习惯,他的知识结构,他潜意识里的恐惧和欲望,甚至他想要模仿的对象……都会像水渍一样,渗透进现场的每一个角落。”
他放下钢笔,身体微微前倾,目光灼灼地盯着陈暮阳:“我们的工作,不是简单地收集证据,然后像拼图一样把它们拼凑起来。那样得到的,只是一个僵硬的、没有灵魂的轮廓。我们要做的,是成为‘读者’,一个极度耐心、充满同理心(即使是对恶魔),并且拥有广博知识的读者。我们要透过这些破碎的、充满谎言的‘文本’,去理解那个‘作者’——凶手——的内心世界,还原他书写这场悲剧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逻辑。这,才是犯罪心理画像的灵魂。”
这番教诲,如同洪钟大吕,在年轻的陈暮阳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鸣。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,刑侦工作不仅仅是科学与逻辑的运用,更是一场深入人性幽暗深处的探险。郑国源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,门后是一个无比复杂、也无比迷人的世界。
“记住,暮阳,”郑国源的神色变得更加凝重,“我们终日与黑暗打交道,凝视深渊,但切记,不要让自己也坠入其中。要保持心灵的‘洁净’,这并非指不染尘埃,而是指要保持判断力的独立与客观。不要被个人的情感、先入为主的观念,甚至是……来自权威的压力所左右。真相,有时候会非常丑陋,甚至挑战你的信仰和认知。你必须要有勇气接受它,无论它指向何方。”
那时的陈暮阳,并不能完全理解导师这番话背后可能蕴含的深意和沉重的代价,他只是将这些话语如同箴言般刻印在心。他渴望成为像导师那样的人,睿智,深邃,能于无声处听惊雷,于迷雾中见真章。
记忆的画面流转。他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独立完成侧写并成功指引抓捕后,郑国源脸上那毫不掩饰的欣慰笑容,那只温暖厚重的手掌拍在他肩上的力度;看到了无数个挑灯夜战的晚上,师徒二人为了一个案件细节争论不休,却又在达成共识后相视一笑的默契;看到了自己因为某个推论失误而陷入自我怀疑时,郑国源没有责备,只是递给他一杯热茶,平静地说:“错误是成长的阶梯,关键在于,你是否能从错误中提炼出正确的方向。”
亦父,亦师,亦友。郑国源填补了陈暮阳生命中关于“父亲”和“引路人”角色的巨大空白。他不仅传授知识,更塑造了他的人格,奠定了他未来道路的基石。陈暮阳对他的尊敬与信赖,是毫无保留的。
然而,此刻,在这意识濒临涣散的昏迷深处,当林楠那句破碎的“郑教授……他可能……”与“老约翰案”、“夜鸦”组织这些冰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时,往昔那些温暖的、充满光辉的教诲,仿佛瞬间蒙上了一层诡异的阴影。
那些强调“细节”、“行为烙印”、“理解凶手内心”、“挑战认知”的教导……如果,其源头本身,就与那极致的黑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?
那个教导他保持“洁净”心灵、独立判断的导师,是否自己也曾面临过无法言说的压力,或者……做出了某种妥协甚至……背叛?
那个指引他穿透迷雾寻找真相的灯塔,本身是否也笼罩在更庞大的迷雾之中?
一种撕裂般的痛苦,远比身体的创伤更加猛烈地袭击着陈暮阳的意识。信仰的基石在动摇,精神的支柱在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。如果连郑老师都无法信任,那他过往所坚持的一切,所构建的整个认知世界,岂不是建立在流沙之上?
“不……不可能……”他在意识的深渊里发出无声的呐喊,抗拒着这个可怕的可能性。
然而,理性的声音却又冷酷地提醒着他:林楠不会无缘无故在那种情况下提起郑教授。旧案手法与“夜鸦”的关联,张全安的现身,U盘里可能隐藏的秘密……所有的线索,似乎都隐隐指向了那个他最尊敬的人。
往日的教诲,此刻如同双刃剑,一面是照亮前路的智慧之光,另一面,却可能是将他引向更可怕真相的、布满荆棘的路径。
在现实与记忆的交错折磨下,陈暮阳的昏迷变得更加深沉,也更加不安。监护仪上的脑波曲线再次剧烈地波动起来,仿佛他那备受煎熬的灵魂,正在努力挣脱药物的束缚,想要醒来,去面对那个可能彻底颠覆他世界的、关于导师的残酷真相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2L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