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迭多——如今的法号“善戒”——辞别修行道场,向着南方连绵的雪山深处行去。他听说在那人迹罕至的高山之中,有诸多苦行僧隐居,修行最严格的苦行以求证道。
攀登的过程异常艰难。空气稀薄,山路崎岖,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。善戒的草鞋早己磨破,双脚被尖石划出道道血痕。但他心中有一股力量支撑着:既然舍弃了王位,就要修最艰苦的行,求最彻底的悟。
七日后,他抵达一处海拔极高的山谷。这里白雪皑皑,却有一处温泉流淌,形成一个小绿洲。几位苦行僧正在冰天雪地中修行:有的单脚站立,有的长期跪坐,有的在冰水中打坐。
一位骨瘦如柴的老修行者看见善戒,缓缓睁开眼:“年轻人,为何来此苦寒之地?”
善戒合十行礼:“为求真理,为度众生。”
老修行者点头:“有此心难能可贵。但你可知,此地修行非同一般?白日酷寒,夜晚极冷,食物匮乏,寂寞难耐。许多人来了又走,能坚持者寥寥无几。”
善戒坚定地说:“既己来此,誓不退缩。”
于是,善戒在山谷中找了个洞穴安顿下来。他学着其他苦行僧的样子,开始极端苦修:每日只食一麻一麦,在冰水中打坐,雪地里禅修。
起初的日子异常难熬。饥饿如刀割肠胃,寒冷如针刺骨髓。深夜,当狂风呼啸着灌入洞穴,他冻得浑身发抖,几乎想要放弃。
但每当这时,他就想起离宫时的决心,想起众生之苦。与轮回中的无边痛苦相比,自己这点苦修又算得了什么?
一个月后,善戒逐渐适应了环境。虽然身体日益消瘦,精神却越发清明。在极简的生活中,他发现了内心的丰富;在极静的环境里,他听到了心灵的声音。
一天,他在定中见到一个奇异的景象:自己多劫前曾在此同一座山中修行,那时他是雪山童子,为求半偈佛法而舍身投崖。
出定后,善戒若有所悟:原来修行不是一世之事,而是多生多劫的连续努力。
他去找那位老修行者,请教此事。
老修行者微笑:“你终于想起来了。没错,你我不是初次在此相遇。多劫前,你是雪山童子,我是接受你供养的罗刹。因你求法心切,舍身闻偈,我受感动而现天神身,为你说法。”
善戒震惊不己:“那您究竟是...”
老修行者周身忽然放出光明:“我是观世音菩萨,特来考验并引导你。善戒,你苦修精神可嘉,但方法有偏。”
善戒慌忙顶礼:“请菩萨指教!”
观音菩萨谆谆开示:“苦修非目的,而是手段。过度的苦修会损害身体,反而障碍修行。佛陀曾修六年苦行,最终发现中道才是正途。”
善戒困惑:“那我该如何修行?”
菩萨说:“身似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。照顾此身,方能更好地修心。从今日起,应取中道:不过饱不过饥,不过暖不过寒。”
接着,菩萨传授他耳根圆通法门:“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返闻闻自性,性成无上道。不要向外寻求,而应返观内照。”
善戒依教奉行,调整了修行方式。他不再极端节食,而是适量进食维持体力;不再冰雪中自虐,而是在适温中禅坐。
奇妙的是,放松对身体折磨后,他的心反而更加专注,禅定更加深入。
在修习耳根圆通法门时,他学会“反闻闻自性”——不随外境声尘转,而返观能闻之性。渐渐地,外界声音再不能扰乱他,反而成为修行的助缘。
一夜,他在深定中,忽然听到远处有求救声。那是一个猎户,在雪山中迷路,又冻又饿,濒临死亡。
善戒出定后,毫不犹豫地冒雪寻去。凭借定中获得的方位,他找到了那个己半昏迷的猎户。
善戒将猎户背回自己的洞穴,生火为他取暖,煮粥为他充饥。猎户苏醒后,感激涕零:“大师,您怎么知道我在那里?”
善戒微笑:“我听到了你的呼救。”
猎户不可思议:“那么远的距离,这么大的风雪...”
善戒没有解释,只是为他讲解佛法,开示生死无常之理。猎户深受感动,发誓从此不再打猎杀生。
这件事在山谷中传开后,其他苦行僧纷纷前来请教。善戒分享了自己修习耳根圆通的心得,强调慈悲与智慧并重的重要性。
一些苦行僧不以为然:“修行就是折磨肉身,消业障!”
但更多人在善戒的指导下调整修行方式,发现效果反而更好。
善戒在深山中的日子一天天过去。春夏秋冬,轮回更替。他在寂静中观心,在观心中见性。
他发现,原来众生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认假为真,执幻为实。一切烦恼,皆由妄念而生;一切妄念,皆因不识本心。
一个满月之夜,善戒在定中豁然开朗!他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——那不是王子的身份,不是比丘的形象,甚至不是男女性别所能概括的。那是一个清净无染、光明遍照的自性。
出定后,他泪流满面,写下悟道诗句:
“不在内不在外,非过去非未来。
众生迷时失却,悟时本来现在。”
从此,善戒的修行进入新阶段。他不再是被动地忍受艰苦,而是主动地运用各种境界磨练心性。
暴风雪来临时,他观照内心的恐惧;
食物匮乏时,他观照内心的贪求;
孤独寂寞时,他观照内心的依赖。
一切境界都成为修行的助缘,一切困难都转为道用的资粮。
三年后,善戒己成了那座雪山中最有名的修行者。许多人慕名而来求法,他总是有求必应,根据每个人的根器巧妙点拨。
但他自己知道,这还不够。虽然见得了本心,但习气未尽;虽然有了智慧,但慈悲未圆。
一天,观音菩萨再次显现:“善戒,你己见本心,接下来当时时保任,处处磨练。深山修行可暂告段落,你应回到人间,在红尘中修炼无住生心之功。”
善戒合十问:“菩萨,回人间后,我当如何修行?”
菩萨谆谆教导:“犹如莲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:修慈悲而不执慈悲相,行智慧而不著智慧想,度众生而不见众生相。”
善戒领受教诲,准备下山。临行前,他望着居住了三年的雪山洞穴,感慨万千。
在这里,他由一个极端苦行僧变成了中道行者;
在这里,他从向外寻求转为向内观照;
在这里,他由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,再到见山只是山。
下山之路比上山时轻松许多,不是道路变了,而是他的心变了。
回到人间后,善戒开始了新一轮的修行。他在城镇村落间游行,随缘度化。有时显现神通治病,有时以普通比丘身份说法,有时甚至化作俗人暗中助人。
但他始终牢记深山中的体悟:一切修行,归根结底是修心;一切度生,最终是度心。
多年后,当妙善菩萨在极乐世界回顾这一世时,深感深山苦修的经历至关重要。正是在那极端的環境中,他学会了中道;正是在那绝对的寂静里,他听到了心音;正是在那看似无益的苦行下,他见到了本心。
而所有这些,都成为后来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基础——因为见得了自性,所以能应一切声;因为破除了我执,所以能现一切身;因为圆满慈悲,所以能度一切苦。
雪山依旧巍峨,仿佛在默默见证着又一个修行者的成长。而在无尽的时空中,更多的磨练和修行,正等待着那位发愿救度众生的菩萨行者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525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