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将军解囊取花簪
萧策带着药材回到边关的第三日,部将们的高烧己渐渐退去。
他坐在军帐中,看着案上剩余的海棠干,忽然想起苏棠医舍前庭的海棠花。
便从怀中解下一个锦袋——那是他随军携带多年的旧物。
袋中装着一支玉簪,是他年少时偶然所得,一首贴身存放。
他轻轻打开锦袋,将玉簪取出放在掌心。这支簪子他己多年未细看。
如今借着军帐里的烛火,才发现簪身上的纹路竟与寻常玉簪不同,似是刻着某种花草的模样。
他想起苏棠说过的海棠入药之事,心里忽然生出一丝好奇,便拿着玉簪。
转身朝着军医的帐中走去——他想请熟悉器物的军医,看看这簪子上刻的究竟是什么。
2. 玉簪映灯雕海棠
萧策走进军医帐中时,军医正在整理草药。他将玉簪放在烛火旁的木桌上,只见温润的白玉在灯光下泛着柔光。
簪身上的纹路被照得格外清晰——不是常见的牡丹、梅花,而是一朵朵盛开的海棠。
花瓣的弧度、花萼的细节都雕刻得栩栩如生,连海棠枝上的细刺都隐约可见。
“这……这簪子上刻的竟是海棠!”军医凑过来看了一眼,忍不住惊叹,“将军,您这簪子用料讲究。
雕工精细,一看就是多年前的旧物,寻常人家可难得一见。”
萧策盯着簪身上的海棠,指尖轻轻拂过纹路,心里忽然泛起一阵莫名的熟悉感。
仿佛在哪里见过相似的海棠雕刻,可一时又想不起来。
3. 指尖触簪忆旧物
萧策握着玉簪,指尖顺着海棠纹路慢慢,忽然想起年少时随父亲拜访故友的场景——那时他才十岁。
曾在故友家中见过一个海棠纹的玉佩,玉佩上的海棠与这支簪子上的纹路极为相似。
只是后来故友举家搬迁,再无联系,那枚玉佩的模样也渐渐被他淡忘。
他又想起苏棠医舍里的海棠苗、窗棂上的海棠画。
还有她用海棠花做的药膏——似乎从遇见苏棠开始,与海棠相关的事物就不断出现在他身边。
指尖触着玉簪的微凉,脑海里的旧物记忆渐渐清晰:
不仅有海棠玉佩,还有故友家窗前的海棠树、故友女儿手里的海棠纸鸢……
这些碎片般的记忆,像被玉簪唤醒,在他心里慢慢拼凑起来。
4. 簪纹似是当年样
萧策回到军帐后,连夜翻出随军携带的旧木箱——里面装着父亲留下的书信和杂物。
他在一堆旧信中,找到一张泛黄的画纸,纸上画着一个庭院,庭院里种着一棵海棠树,树下站着一个小女孩。
手里拿着一支海棠纹的纸鸢,纸鸢上的海棠纹路,竟与玉簪上的一模一样!
他拿着画纸与玉簪对比,心脏忽然跳得快了些:
画纸上的海棠枝、花瓣弧度,与玉簪上的雕刻毫无二致,仿佛出自同一人之手。
他想起父亲曾说过,故友擅长雕刻海棠纹样,家中器物多是海棠主题,而那枚他见过的海棠玉佩,正是故友亲手所雕。
难道这支玉簪,也与故友有关?这个念头在他心里生根,让他越发想弄清玉簪的来历。
5. 持簪追问旧主事
半个月后,萧策派去打探故友消息的士兵带回了一个人——曾在故友家当过大管家的张老。
萧策立刻请张老进帐,将玉簪和画纸放在他面前,语气带着急切:
“张老,您看看这玉簪和画,是否认得?这海棠纹路,是不是当年您家主人常雕的样式?”
张老接过玉簪,借着灯光仔细看了片刻,又摸了摸画纸上的海棠,忽然红了眼眶:
“将军,这簪子和画都是老主人的东西啊!这海棠纹是老主人独创的‘露瓣海棠’,花瓣上刻着晨露的痕迹,旁人仿不来。
当年老主人的女儿出生时,他特意雕了这支玉簪,说要等女儿及笄时送给她……”
萧策听到“女儿”二字,心里猛地一震,连忙追问:“那您家小姐,如今在哪里?”
6. 簪光牵出故人情
张老叹了口气,缓缓说道:“当年战乱,老主人一家为避祸分开。
我带着小姐逃到南方,后来小姐拜了一位医者为师,学会了医术。
前几年小姐说要去一处有海棠的地方开设医舍,便与我断了联系……
不过,小姐临走前,曾说过要去的地方叫桃花城,还说要种满海棠,让医舍的病人能看着花养病。”
萧策听到“桃花城”“海棠医舍”,手里的玉簪忽然变得滚烫——苏棠!苏棠不正是在桃花城开医舍,前庭种满海棠吗?
他看着玉簪上的海棠纹路,又想起苏棠温柔的眉眼、娴熟的医术,心里瞬间清明:
苏棠,就是故友失散多年的女儿,这支玉簪,本就是属于她的及笄礼。
烛火映着玉簪的柔光,也映着萧策眼中的暖意。
他握紧玉簪,心里暗暗决定:等边关安定,一定要再去桃花城。将这支玉簪还给苏棠,也向她道一声——多年未见,别来无恙。
而这支海棠玉簪,就像一根丝线,牵着跨越多年的故人情,将两段看似无关的过往,紧紧连在了一起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536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