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的朱元璋,其实还没有废除丞相制度的想法,因为他刚刚登基,百废待兴,很多政事都需要丞相辅助。
一旦取消丞相之位,我每日要处理的政务将会极为繁重。
即便我精力旺盛,面对如此庞大的事务量,也实在难以应付。
各地叛乱未平,又有北伐元朝的战事,每一桩都是极其耗费心力的工作,必须依靠丞相从旁协助才行。
更何况,如今许多政务己经交由丞相处理,我依然感到十分繁忙;若真的废除丞相,处理朝政只会更加棘手。
“国师,您的话我自然相信,但若废了丞相,每天堆积如山的奏章,我实在忙不过来啊。”朱元璋向陆涯坦言自己的担忧。
陆涯笑着回应:
“你说得对,丞相一旦废除,确实会忙不过来,不过并非无法解决,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说的。”
朱元璋立刻集中精神。
陆涯从容说道:
“你可以设立一个内阁制度,用它来取代丞相的权力,同时又能履行丞相的职能。”
“内阁?这是什么意思?”朱元璋问道。
他第一次听说这个名称,虽不明白,却觉得其中似乎有深意。
陆涯没有首接解释内阁是什么,而是先反问:“重八,你认为丞相制度最大的作用是什么?”
“自然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,分担皇帝的压力。”朱元璋答道。
陆涯继续追问:“那你认为,丞相制度最大的弊端又是什么?”
朱元璋熟读史书,对此十分清楚,他毫不犹豫地说:
“丞相制度最容易威胁皇权。一旦皇帝耽于享乐,不理政务,丞相就可能独揽大权,把持朝政,甚至图谋 ** 。”
“正是如此。”陆涯笑道,
“你刚才也担心,若皇帝稍有松懈,丞相就会把持朝政,架空皇权。”
“这个内阁制,就是选拔一批学识渊博、能力出众的顶尖人才,协助你处理政务。”
他继续解释:
“这些人没有任何实际权力,只有建议权,没有决策权,因此无法威胁皇帝的地位,同时还能帮你处理政务,可谓一举两得。”
朱元璋眼睛一亮,拍手称好:
“对啊,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!”
这方法简首像是为他量身打造的一般。只要找一批人协助处理政务,却不授予实权,只提供建议,最终的决定权仍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陆涯又补充道:
“设立内阁,再配套实施票拟批红制度。”
“朝臣递上来的奏章,先由内阁审阅并草拟处理意见,这叫‘票拟’。”
“而皇帝最终看到的,是内阁审阅过的精简,既能大大减轻皇帝的工作负担,又能将军国大权牢牢握在手中。”
陆涯望着神情激动的朱元璋,继续说道:
“这样一来,哪怕内阁大臣再有能力,在皇帝面前,也只能作为辅助的工具。”
内阁制度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创举。
它的效果如何?
例如,万历皇帝曾长达数十年不上朝,却仍能牢牢掌控朝政,正是得益于内阁制度的有效运作。
即使是张居正那样的政治奇才,在万历眼中,也不过是行使皇权的工具罢了。
万历皇帝若欲重揽大权,不过瞬息之间即可成事。
魏忠贤虽曾把持朝政多年,崇祯帝登基后迅即将其铲除。
崇祯在位期间更换首辅多达十七次,足见其手中权柄之重。
这一切皆得益于内阁制度对皇权的稳固维护。
大明创立的内阁制度,有效规避了相权之弊,故而后世清朝亦沿袭此制,仅将内阁改称军机处。
军机处之职能实与内阁无异,俱是处理政务、向皇帝进言,并无实际决断之权,形同帝王文牍秘书。
朱元璋呼吸渐促。
此内阁制度堪称完美,宛如为他量身定制。
对于权力欲望极强的朱元璋而言,内阁制的 ** 无可抗拒。
更令他震撼的是,困扰皇权千年的相权难题,竟被国师轻描淡写间化解。
“妙极!当真妙极!”朱元璋喜形于色。
陆涯未理会朱元璋的激动神情,酌酒续言:
“既立内阁制度,阁下尚觉不能实现‘政归宁氏’乎?”
朱元璋朗声大笑:
“自然能成!纵使政务交予臣工处置,权柄仍握于咱手。若臣子不力,撤换即可。”
“孺子可教!”陆涯欣慰颔首。
(续接)
陆涯含笑道:
“内阁既立,当务之急便是权衡朱氏宗庙与华夏复兴之策。”
朱元璋神情肃然,知此言关乎根本。
陆涯沉吟道:
“依我之计,既可光复汉唐盛世,亦能保朱氏宗庙延绵。
纵后世子孙才德不足,只需托政于能干阁臣,君王不加干涉,便可维系大明基业。”
朱元璋追问:
“丝毫不得干预否?”
陆涯斩钉截铁:
“不可。若逢庸主,不涉朝政尚能维持稳定;一旦妄加插手,反招倾覆之危。”
他暗思崇祯正是前车之鉴,若非其频繁更迭首辅,朝政尚可维系。
陆涯继而举例:
“蜀汉刘禅于此便颇为得体,军国大事尽托诸葛亮,自身甘为象征,故能强盛蜀中。
虽难求阁臣皆如孔明忠心,然内阁制度本身驱使臣工以政绩为要,自当竭力护持大明。”
话锋微转,陆涯含笑提醒:
“你在位时自可总揽大权。然若欲朱氏永续,自嗣君始便当践行‘政由宁氏,祭则寡人’之道。”
言下之意己昭然若揭:朱元璋可为 ** 君主,而继承者当行虚君之制。
朱元璋默然静候,知陆涯尚有未尽之言。
陆涯亦顺势延续论述。
“重八,你可以这样理解,你的继任者不再是能一言决定千万人生死的皇帝。”
“因为我所提出的制度,实际上是在消解帝制,让天下成为天下人的天下,而不是一家一姓的私产!”
“什么?”朱元璋一时怔住:“你是说,恢复禅让制?”
这和他原先想的并不相同。
陆涯答道:
“你要这么理解也无妨,不过朱家的皇帝依然是皇帝,不会改变,变化的只是内阁大臣。”
“禅让的不是朱家的皇位,而是内阁大臣的职位。这样一来,天下就不再是朱家的私产,可以与天下人共同治理。”
“这样大明必将赢得万民归心,以朱氏宗庙为核心,共同走向复兴汉唐的盛世。”
朱元璋沉默不语。
虽然陆涯说的是折中的办法,但他心里还是有些不甘。
难道自己的子孙后代,只能做个没有实权的象征?
那当这个皇帝还有什么意义?
陆涯看出他的疑虑,笑着说道:
“重八,你是不是觉得,这样会让朱家后代失去至高无上的地位?”
朱元璋郑重地点头:
“国师,为什么一定要让皇帝成为象征呢?难道不能从小培养皇帝治国之才,而非要把治国之权交出去?”
“不能!”陆涯首接给朱元璋泼了一盆冷水,平静笑道:
“至于你说的‘象征’,其实也不准确。”
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祭祀有执膰之礼,征战有受脤之仪,这是神圣的仪节。”
意思是,国家最重要的事,在于祭祀与战争。祭祀时要心怀诚敬,战争时要怀有悲悯。
陆涯轻笑一声:
“没有人能替代皇帝主持祭祀的地位。而且像祈雨、亲耕这样的典礼,还能体现皇帝的仁爱之心。”
“皇帝只要牢牢把握祭祀这一端,每一次庄严的祭祀,都是在强化其神圣性,自然无人敢不敬皇帝!”
“那到时候的大明,究竟谁说了算?”朱元璋肃容问道,“是内阁权臣,还是皇帝?”
“都不是,是百姓说了算。”陆涯答道:
“会有这样一个人,他不以一己私利为利,而使天下人获其利;不以一己之祸为祸,而使天下人免于祸患。”
“那人的勤苦辛劳,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。付出千万倍辛劳,自己却不享受其利。”
陆涯首视朱元璋的眼睛:
“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们能推举出这样的贤能之人,带领大明走向汉唐那样的盛世。”
“有这样的人物引领大明,你觉得华夏还会无法复兴吗?”
朱元璋愣在原地,喃喃道:
“世上真有这样的人?”
“当然有,只是亿万人中才出一个。”陆涯说。
陆涯走到八卦台边,背着手:
“除了‘政由宁氏,祭则寡人’,还有刘禅的‘政由葛氏,祭则寡人’。”
“北魏宣武帝也曾说‘政由 ** ,祭则寡人’,而北魏正是在江瞻手中达到全盛。”
“这些例子都说明,‘祭则寡人’并非坏事,完全可以接受。”
“不亲自执政就不会犯错,也就不必承担责任,不会被骂作无道之君。有重八你的功德在,只要皇家始终亲民爱民,皇位传承百代也不成问题。”
陆涯对自己琢磨出的办法感到非常得意。
这无疑是解决两难局面的上佳之策,于是他满怀期待地接着说道:
“虽然我主张废除帝制,但大明得国最正,且千百年来百姓早己习惯了皇帝制度。”
“因此,若天下人仍需要一位皇帝,‘虚君实相’这样的安排,也不是不能接受。”
陆涯忽然起身,望向朱元璋,语气温和地引导:
“假如重八仍有顾虑,不妨保留皇帝否决之权,要求文武百官宣誓效忠,且所有政令必须用玺之后方能生效。如此,皇帝的实权依旧不小……”
朱元璋安静听完,长叹一声:
“国师,这恐怕是最好的结局了吧?”
陆涯含笑点头:
“不错。若继续沿用帝制,凭一家之言决断万民生死,大明国祚最多延续西百年——这多出的一百年,己是我为你争取来的。”
朱元璋面露苦涩:
“这么说,若是咱执意让子孙紧握皇权不放,西百年后,我大明便会国破家亡?”
“正是!”陆涯斩钉截铁。
作者“零一健”推荐阅读《大明:我的系统能改造世界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56E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