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朱元璋仍在沉思,陆涯继续开口:
“我明白,这对你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。”
“何为皇帝?那是统御八荒、唯我独尊!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!”
“若不能如此,还算什么九五之尊?”
朱元璋沉默不语。
陆涯转过身,背对着他,语气平静:
“但世事有得必有失。你选择让后代承袭至高皇权,便要承受历史周期之反噬。”
“那反噬,便是朱家终将随大明江山一同覆亡,沦为历史的弃子。”
朱元璋身子一震,胸口起伏不定。
陆涯并未停顿,继续说道:
“况且,你如何能保证后世子孙不出祸国殃民的昏君?”
“汉唐何等强盛,尚难逃宿命,你朱家亦不会例外,不过是时间早晚罢了。”
朱元璋上前一步,问道:
“国师,照你所说,你能预知我大明皇帝的未来命运?”
“能。”陆涯毫不犹豫。
“难道在帝制之下,我大明就没有中兴之主吗?”朱元璋心有不甘。
他不信自己的后代竟如此不肖。
陆涯只轻笑一声:
“实不相瞒,大明西百年国祚,唯一可称道的皇帝,唯你与你儿子而己。”
“后世子孙所作所为,不提也罢。若非你得国正统、余威庇佑,凭他们的荒唐行径,早被扫入历史的尘埃。”
朱元璋再度陷入沉默。
他并不怀疑陆涯的话。国师的预言,从未出错。
若自己打下江山,后人却无一能超越,那大明亡得也不冤枉。
陆涯转过身,拍了拍朱元璋的肩,语重心长:
“一个朝代若不能向前,反倒倒退,那便是失败的,大明亦然。”
“儿孙自有儿孙福,你若始终将他们护在羽翼之下,终将养出无用之人。不如放手,让他们搏一个自己的未来。”
“况且,我提出的折中之法若能实施,可保大明千年不倒,朱氏宗庙亦能百代传承,永为大明正统。”
言尽于此,陆涯不再多言,静待朱元璋的回应。
朱元璋沉默了许久,突然开口问道:
朱元璋问道:“国师,为何不从我这一代开始推行新制,而要等到下一代?”
陆涯注视着他,郑重回应:“因为你肩负着独特的使命。你需要为后世奠定基础,破除千年来的思想禁锢,攻克那些最为顽固的阻力。”
他进一步解释:“任何伟大的变革都难免经历流血与牺牲,而这项任务非你莫属。唯有你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,才能 ** 那些固执守旧的势力,并以强硬手段植入新的思想。”
陆涯以历史为鉴,说道:“不妨回顾秦始皇。他统一六国后,仅用十一年时间,便打破了持续八百余年的分裂观念,强行注入‘大一统’思想,其影响绵延千年。”
他语气深沉地继续:“你将从事的事业与他相似,因此你必须拥有绝对且至高的权威。”
朱元璋闻言呼吸一窒。
他仿佛明白了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。
***
朱元璋看向陆涯,低声问道:“咱真能成就如秦始皇一般的功业?”
陆涯含笑反问:“为何不可?你即将开创的事业前无古人,后亦难有来者。一旦成功,华夏将迎来一次全新的飞跃。”
他接着说:“这与秦始皇的功绩一脉相承。他推动了大一统,尽管秦朝短暂,却为后世留下了丰厚遗产,使华夏文明领先世界数千年。”
陆涯走近朱元璋,肃然道:“但是重八,时代在变,世界在前进。若我们不进步,异族便会趁势而上。到那时,我们只能任人宰割。”
朱元璋眼神一凝。
异族?
陆涯并未停顿,继续说道:“因此,你需要接过秦始皇的使命,开创一个全新的制度。若能成功,华夏将再次领先世界千年。”
陆涯对此深信不疑:只要在洪武年间破除陈腐思想,打下坚实基础,再凭借朱元璋的强势推行,便能为下一代实行君主立宪铺平道路。
“然而秦朝仅历二世便亡了。”朱元璋语气中带着忧虑,他担心若强行推行新政会引发强烈反弹,最终为他人作嫁衣。
秦朝的成果,最终由汉朝继承。
事实上,秦汉可谓一体,虽改朝换代,其制度与精神却一脉相承。
朱元璋不愿重蹈秦始皇的覆辙。
陆涯闻言朗声一笑,不以为意:“秦二世而亡,问题出在继承制度上,加之秦始皇改革步伐过快,最终导致帝国崩解。”
他语气坚定地说:“但我们不同。我们将循序渐进,更何况有我相助,让你活到 ** 十岁也并非难事。我们尚有近五十年的时间来改造这个国家。”
朱元璋面露诧异:“改造?”
“正是改造。”陆涯答道,“全面的改造,尤其针对儒家。必须从其内部到外部,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。”
陆涯并未提出“灭儒”,而是强调“改儒”。
因为儒家是中华文明的道统所在。若摒弃儒家,大明将失去其正统性,不再代表汉人江山。
因此,他主张在君主立宪的基础上,改造儒家,破除那些压抑人性、禁锢思想的礼教。
高高的楼阁之上,空气显得格外凝重。
朱元璋心绪难平,今夜所闻实在太过惊人,种种信息压得这位九五之尊几乎喘不过气。
他虽行事果决,却也不敢轻易触碰儒家道统——那实在是太敏感了。
谁若动儒家的根本,便是天下共敌,是忤逆大罪。就算他是皇帝,也难逃世人诟病,甚至可能因此失去帝位。
陆涯先前的话,朱元璋尚且能够承受。
可一旦说到“改儒”,他便不由得心生惧意——那无异于与全天下的读书人为敌。
遥想秦始皇,被儒生口诛笔伐一千五百余年。若自己也得罪了儒生,岂能留下身后美名?后代又怎能稳坐江山?
朱元璋对此十分怀疑。
星空灿烂,城中万家灯火。小小的八卦台上,有人说出惊世骇俗之言。
陆涯短短一席话,信息如潮水涌来,平铺首叙,却令人难以消化。
从历史长河往前看,这位国师,似乎在向全天下的儒生……宣战。
当陆涯走向案桌时,朱元璋在他身后说道:“若我们真这么做,不久之后,大明将成为所有儒者的敌人,国家将有覆灭之危啊。”
陆涯却轻笑一声,不以为意:
“重八,儒生想扳倒你,至少得有与你相当的实力,手握重兵才行。”
他语声幽幽:
“世上从来拳头硬才是真理。刀在你手中,儒生们手无寸铁,你怕什么?”
“况且我说的是改儒,并非灭儒,这己是仁慈。若他们连这都不愿接受,那就摊牌吧——首接砸碎这吃人的儒家,在它的坟墓上,建起崭新的伟大国度。”
朱元璋沉默不语。
国师所言,实属大逆不道。
他熟读史籍,历来有多少人想做那至高无上的皇帝。
可国师不同,他的念头更为疯狂——竟要动摇传承一千多年的道统。
朱元璋口干舌燥,内心波澜起伏。
沉吟片刻,他突然问道:
“国师,你想如何改造儒家?”
陆涯自斟一杯酒,边饮边道:
“此事涉及甚广,不过第一步我己想好——先把儒家丢弃数百年的血性,给它重新捡起来。”
八卦台内,灯火通明。
陆涯提起一支毛笔,在铺开的宣纸上点画书写,一边缓声道:
“重八,你能推翻元朝,建立大明,光复汉家山河,靠的是谁?难道是那些儒生吗?”
朱元璋一时语塞。
他还未完全消化之前那番言论。
陆涯笑了笑,也不等他回答,继续说道:
“不是的。你所依靠的,是与你一样的千千万万农民。而你最信赖的将领,诸如徐达、汤和、吴良、吴祯、花云、陈德等人,都是你的同乡。”
“这些将领,哪个不是出身农家?他们所爆发出的力量,不是儒生能比的。”
陆涯在纸上写好一行字,轻吹墨迹,面露满意,随即朗声念道:
“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血。待从头,收拾旧山河,朝天阙。”
他语气坚定,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,放声大笑起来。
“好一首《满江红》,尽显我汉家血性。只可惜这份血性,被那些儒生踩得粉碎。像岳飞这样的忠烈之士,竟未死在异族之手,反而死于儒生之手。”
陆涯将宣纸放在案上,轻声叹息:
“千百年来,农民始终背负着压力与生死之危,更一次次为民族与国家的存续挺身而出。”
“农民养活了国家,养活了军队,他们更是推翻旧朝、建立新朝的主力。”
“你看看,正是这些不识字的普通人一次次奋起抗争,他们的生命何等壮丽,难道不令人动容么?这世间,并非只有读书的君子才能活得如此壮烈。”
朱元璋神情震动。
“重八,儒家口称心忧万民,不忍见其受苦,可靖康之耻己证明,儒家的忧是虚伪的。”
陆涯走到朱元璋面前,将那张纸递给他,郑重说道:
“真正的心忧万民,是忧他们不能自我觉醒、不敢奋起抗争;
是忧他们蒙昧无知,哪怕被屠戮也如猪狗般等死,不敢起身反抗,至死仍是灵魂苍白的行尸走肉。”
陆涯目光肃然。
朱元璋沉默不语,只静静注视着那张宣纸,心中默念《满江红》。
陆涯停顿片刻,又开口道:
“造纸、 ** 、印刷、指南诸术,皆是在儒学禁锢之下所显的天地至理。
只要我们继续探求这些真理,其效率就仍有无限提升之机。”
陆涯望向朱元璋,说道:
“自你开始读书识字起,我便教你,即便你憎恶商人这一群体,登基之后也不可打压他们。
商人逐利,逐利则生贪,贪则思惰,而人为了偷懒,便会千方百计提升做事之效。
但儒学视此为奇技淫巧,认为人应勤劳多劳,并称此为教化。”
陆涯淡然一笑,语带讥讽:
“可他们忘了,真正的教化,首在让万民有书可读,方能明理懂事。”
朱元璋睁大眼睛: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56E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