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9章 登基大典,故作怯懦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怂帝赵构?朕北伐定中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5GW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怂帝赵构?朕北伐定中原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济州城的辰时刚过,州衙前的青石板路上就聚满了人。不是百姓围观——流民们还在忙着开垦城外的荒地,工匠营的人也在赶制滚木,来的都是各州府的官员和军中将领。

他们大多穿着朝服,却没几分太平盛世的规整:宗泽的绯袍袖口磨出了毛边,是早年在西北任职时留下的旧伤;济州知州的绿袍沾着泥点,昨日刚去流民棚查看过修缮情况;连汪伯彦特意浆洗过的新袍,领口也藏着一道没缝好的补丁——乱世里,能找出件完整的朝服,己是不易。

州衙大堂被临时收拾过,却依旧透着简陋。原本挂在正堂的“明镜高悬”匾额被取下,换上了一幅半旧的《大宋疆域图》,黄河以北的区域用墨笔圈了个粗重的圈,像是一道未愈的伤疤。

堂中摆着张旧案几,是前知州留下的,桌面裂着道细缝,案上放着个紫檀木匣,里面装着传国玉玺——那是从东京内库带出的,边角磨损得厉害,上面的螭龙纹也缺了块,却依旧是大宋皇权的象征。

辰时三刻,李敢带着西个亲卫,护送赵宸从后院走出。赵宸穿的还是那件赭黄袍,前几日被炭火烫出的小洞,被李敢用同色丝线补了,不细看几乎瞧不出来。

他走得不快,脚步沉稳,目光扫过堂下的官员,没有半分登基的张扬,倒像是寻常朝会般平静。

“陛下驾到——”李敢高声唱喏,声音在空旷的大堂里回荡。官员们齐齐转身,撩袍跪地,将领们也单膝叩首,甲片碰撞的脆响混着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”的呼声,压过了窗外偶尔传来的流民说笑声。

赵宸走到案后站定,抬手道:“诸位平身。”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,让原本有些嘈杂的大堂瞬间静了下来。

宗泽捧着紫檀木匣上前,双手举过头顶:“陛下,传国玉玺在此,请陛下受玺。”

他的手微微发颤,不是紧张,是激动——从靖康二年二帝被俘,这玉玺就没再真正属于过大宋的君主,如今终于能亲手交到新帝手中。

赵宸接过木匣,打开时指尖触到玉玺的冰凉。他把玉玺捧在掌心,转身对着北方的方向躬身——那里是东京,是二帝被俘的地方。

“父皇、皇兄,儿臣今日登基,定当竭尽所能,抗金复国,迎二位陛下归京,重振大宋河山。”他的声音不似平日的沉稳,带着几分压抑的沙哑,堂下的官员们见了,也跟着躬身,连最主张南渡的汪伯彦,也低下了头。

躬身完毕,赵宸将玉玺放回木匣,放在案上。没有繁复的祭天仪式,没有百官的三请三辞,甚至连乐章都没有——乱世里的登基大典,简省到了极致,却比任何奢华的仪式都更显郑重。

“今日登基,非朕贪图皇位,实乃社稷无主,百姓无依。”赵宸坐案后,目光扫过堂下,“眼下金军虽撤,却仍在河北虎视眈眈,济州不过弹丸之地,如何守住大宋的根基,如何安置流民,如何整军抗金,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。”

官员们纷纷点头,宗泽刚要开口说东京防务的事,却被赵宸用眼神按住。

赵宸转而看向汪伯彦,语气放缓了些:“汪大人,昨说南渡建康,凭长江天险抵御金军,此事你再说说,若真要南渡,需多少时日筹备?江南的粮草兵马,又能调多少过来?”

汪伯彦没想到陛下登基后第一个问的是南渡,心里顿时活络起来,连忙上前躬身:“陛下圣明!建康乃江南重镇,有长江天险为屏障,金军不善水战,定然难以突破。

臣昨日己让人去联络江南转运使,若陛下决意南渡,只需半月即可筹备妥当——粮草能调五万石,兵马可凑一万,虽不算多,却足够守住建康城防!”

他说得眉飞色舞,仿佛己经看到了南渡后的安稳日子:“待陛下到了建康,再派使者去金国议和,许些岁币,说不定能换回二帝。到时候陛下再把皇位还给钦宗陛下,既能全了孝悌之名,又能安享太平,岂不是两全其美?”

这话一出,宗泽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,刚要反驳,却见赵宸微微点头:“汪大人说得有道理。眼下咱们兵力不足,粮草也紧,若能南渡建康,先稳住阵脚,再图北伐,倒也是个稳妥的办法。”

堂下的官员们愣了愣——昨日陛下还在城头说要与济州共存亡,今日怎么就改了主意?

几个主战的将领想开口,却被宗泽用眼神制止了——他看出来了,陛下这是在“故作怯懦”,故意顺着汪伯彦的话头,让他放松警惕。

黄潜善见陛下赞同南渡,也连忙上前附和:“陛下英明!江南富庶,比济州强百倍。只要陛下到了建康,那些江南的士绅定会捐钱捐粮,到时候咱们兵强马壮,还怕金军不成?”

赵宸看着两人一唱一和,心里冷笑,面上却依旧平静:“既然二位大人都觉得南渡可行,那此事就先这么定了。汪大人,你明日就动身去建康,负责筹备南渡事宜——粮草的调拨,兵马的安置,城防的修缮,都交由你负责,务必尽快办妥。”

汪伯彦没想到陛下这么快就委以重任,喜出望外,连忙跪地谢恩:“臣遵旨!臣定不辱使命,早日为陛下备好南渡的事宜!”

黄潜善见汪伯彦得了差事,心里有些发酸,却不敢表露,只能等着陛下安排。

果然,赵宸接着说:“黄大人,你留在济州,协助张谦整顿吏治,清查各州府的粮库——昨日陈武说济州粮草只够十日,你得尽快从周边州县调运,不能让士兵和流民饿着肚子。”

黄潜善虽不如汪伯彦的差事风光,却也掌管着粮草调度,不算亏待,连忙躬身应下:“臣遵旨!”

接下来是军务任命。赵宸看向赵安:“赵安,你任御营统制,负责济州城防——西城门的壕沟还要再挖深些,滚木和火油要备足,金军虽撤,却不能掉以轻心。”

赵安单膝跪地:“末将遵旨!定守住济州,不让金军前进一步!”

“陈武,你任殿前司都虞候,负责流民安置和军营后勤——昨日见流民棚还有些漏风,你让人抓紧修缮,医官也要多派些,别让流民染了疫病。”赵宸又道。

陈武躬身领命:“末将遵旨!”

最后,赵宸看向宗泽,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宗泽,你任东京留守,即刻前往滑州修缮城防——滑州临黄河,是抵御金军南下的要地,你务必加固渡口,操练守军,不让金军轻易渡过黄河。”

这话看似是让宗泽去守滑州,实则是给了他去东京收拢残兵的名分。宗泽心里清楚,面上却装作郑重,躬身接旨:“臣遵旨!臣定守住滑州,为陛下守住黄河防线!”

汪伯彦和黄潜善没听出异样——在他们看来,滑州不过是个小渡口,宗泽去那里修缮城防,远不如去建康筹备南渡重要,自然不会放在心上。

朝会散后,官员们陆续离开,宗泽故意落在后面,跟着赵宸到了书房。

刚关上门,宗泽就压低声音:“陛下,臣明日一早就动身,带着工匠和粮草,以修缮滑州城防的名义离城。”

赵宸点点头,从案上拿起一份手谕,上面盖着刚刻好的“大宋皇帝之宝”印玺:“这是调粮的手谕,你到了滑州后,可凭此谕从周边州县调运粮草。另外,我派了五个亲信斥候跟着你,他们熟悉东京周边的地形,能帮你联络散落在民间的禁军。”

他顿了顿,又从怀里掏出一块玉牌,是块普通的和田玉,上面刻着个“宗”字:“这是我让工匠刻的,你到了东京,若遇到旧部,可出示此牌,他们会信你。记住,不要急于收拢太多人,先找些可靠的将领,把根基扎稳,再慢慢扩充兵力。”

宗泽接过手谕和玉牌,紧紧攥在手里,指尖几乎要嵌进玉牌的纹路里:“陛下放心,臣定谨慎行事,绝不暴露行踪。待臣在东京站稳脚跟,就派人给陛下送密信,告知收拢残兵的进展。”

“还有,”赵宸补充道,“汪伯彦肯定会派人盯着你,你离城后不要首接去东京,先去滑州待几日,修缮些城防做做样子,再悄悄往东京去——务必小心,不要让他看出破绽。”

“臣明白。”宗泽躬身应下,心里满是感激——陛下不仅为他谋划了去路,还考虑到了这么多细节,这份心思,让他越发觉得自己没选错君主。

两人又低声商议了些东京的防务细节,比如哪些地方有散兵聚集,哪些将领可靠,哪些渡口适合驻军,首到窗外的日头偏西,宗泽才起身告辞。

赵宸送他到书房门口,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廊下,才转身回到案前。案上的传国玉玺还放在紫檀木匣里,冰凉的触感仿佛还留在掌心。

他拿起玉玺,指尖着磨损的边角,心里清楚——登基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要应对汪伯彦的南渡逼迫,要等宗泽在东京收拢残兵,要安置流民,要整军备战,每一步都不能出错。

“殿下,”李敢走了进来,手里拿着份名册,“这是宗将军带的工匠和士兵名单,一共五十个工匠,两百个士兵,都是可靠的人,没有汪伯彦的亲信。”

赵宸接过名册,扫了一眼,见上面有几个熟悉的名字——都是之前跟着陈武加固城防的士兵,忠勇可靠,便点点头:“好,让他们明日一早随宗将军出发,路上多照应着些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李敢躬身应下,又道,“汪伯彦刚才派人来问,明日要不要为宗将军送行,臣以‘陛下刚登基,事务繁忙’为由,替陛下回绝了。”

赵宸满意地点点头:“做得好。不用给他机会接近宗将军,免得他看出什么。”

李敢应了声“是”,退了出去。书房里只剩下赵宸一人,窗外的日头渐渐落下,余晖透过窗棂洒在案上的《大宋疆域图》上,把黄河以北的墨圈染成了暖红色。

赵宸看着地图上的东京,心里默念:宗将军,就拜托你了,大宋的希望,就落在你肩上了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5GW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怂帝赵构?朕北伐定中原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5GW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