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宗镜录浅释》第一卷
第1章:标宗章第一 - 立一心为宗镜
【总释】
本章为《宗镜录》百卷之开宗明义第一章,乃全書之總綱領、眼目所在。永明延寿禅师于此章中,高擎“一心”为无上法印,首示“举一心为宗,照万法如镜”之核心奥义。此“一心”,非是肉团心,非是缘虑心,亦非是虚空之顽空心,而是灵知不昧、寂照常恒、生佛同具之真如自性、本来面目。立此“一心”为宗,如立昆仑之巅,则天下群山尽收眼底;以此“心镜”照物,则世出世间一切万法,森罗万象,无不彻照其本来实相,无所遁形。本章旨在破众生无始以来之迷执,指归万法之根源,开启般若之正眼,实为步入《宗镜录》无量智慧海之第一道大门。
【原文钩玄】
(以下严格依据《宗镜录》卷一原文,分段引述并浅释)
原文1:
“宗本无异,一心自乱。云何自乱?一心开为万法,万法收归一心。舒则弥纶法界,卷则迹绝无寻。”
浅释:
此西句乃全書點睛之筆,如雷霆震醒夢中之人。
· “宗本无异,一心自乱”:一切众生之本源宗体,原本同一,无有二致。为何有迷悟、凡圣、净秽之差别相?只因“一心”自起妄念,自我扰乱,于平等性中妄生分别,如同平静大海自起波涛。此句首指迷悟之根,不在外境,全在一心。
· “一心开为万法”:此“开”字,乃随缘妙用。真如不守自性,随众生染净之缘,而显现出森罗万象、千差万别之宇宙万法。一切山河大地、草木丛林、人情世事,乃至菩萨、声闻、地狱、天堂,皆是此“一心”随缘变现之相,如水结成冰,冰之万形,不离水性。
· “万法收归一心”:此“收”字,显返本还源之功。虽现万法,然究其本质,无一法可得,无一物独立于心外。当一念觉悟,识得冰即是水,则万千冰相,当下还归一体之水。一切修行,无非是此“收”的功夫,将向外驰求的心念,摄归本元。
· “舒则弥纶法界,卷则迹绝无寻”:此二句描绘一心之体用广大与幽微。“舒”者,心性起用,能周遍充满整个法界,无所不包,无远弗届。“卷”者,心体回归本位,则一切动用之迹相,刹那泯灭,了不可得,如雁过长空,影沉寒水,觅其踪迹,了不可得。此正是《般若心经》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之绝妙注脚。
原文2:
“问:云何是法义?答:此一心法,理事圆备。是大悲父、般若母、法宝藏、万行原。以一切法界,十方诸佛、诸大菩萨、缘觉声闻,一切众生,皆同此心。”
浅释:
此段以问答体,广明一心之崇高地位与圆满德用。
· “此一心法,理事圆备”:“理”指其本体,清净无相,如如不动;“事”指其妙用,能生万法,因果历然。此一心,既具足不变之理性,又含藏随缘之事用,理与事圆融无碍,双双具足,故称“圆备”。
· “是大悲父、般若母、法宝藏、万行原”:此以西种譬喻,盛赞一心之功德。
· 大悲父:一切诸佛菩萨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,皆从此心中流出。心体本具同体之感,故能兴慈运悲。
· 般若母:能生一切如實智慧之母体。一切般若妙智,非从外得,皆是此心本自具足,开发显用而己。
· 法宝藏: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所诠之义理,无量法门所趣之归宿,皆含藏于此一心之中。心外无法,法是心之光影。
· 万行原:一切菩萨六度万行之源头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所有修行实践,若离此心,则成无源之水、无根之木。
· “皆同此心”:此句斩钉截铁,打破凡圣界限。十方诸佛所证者,即是此心;一切众生所迷者,亦是此心。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。众生是未悟之佛,佛是己悟之众生。此为一切修行者建立绝对信心之基石。
原文3:
“此论(指《宗镜录》)所称‘大宗’,即是一心。何谓‘镜’?此心朗然,虚彻灵通,如大圆镜,凡有所示,妍丑斯鉴。不待磨砻,本来明净。”
浅释:
此段正式解释“宗镜”二字之深义。
· “大宗”,即是一心:明确标示所“宗”之根本,即是此“一心”。一切言说、一切问答、一切引证,皆围绕此“心宗”而展开。
· “此心朗然,虚彻灵通”:描述心体之本然状态。“朗然”指明明白白,不杂烦恼尘垢;“虚彻”指其体性空寂,了无质碍;“灵通”指其妙用无穷,感而遂通。此六字将心体之“明”、“空”、“觉”三性,和盘托出。
· “如大圆镜,凡有所示,妍丑斯鉴”:此是“镜”喻之核心。心如同一个无比巨大的圆满明镜,天地万物、善恶净秽、凡圣因果,一切境界现前时,此心镜都能清晰照了,分别无差。更关键的是,镜子本身如如不动,不因照了美物(妍)而欢喜,亦不因照了丑物(丑)而厌恶,只是寂然照了,不留痕迹。此喻众生若能心如镜照,则于一切境,心得自在。
· “不待磨砻,本来明净”:此是点睛之笔,首指人心本性。心性之本净,非是修行磨炼后方得,乃是“本来”如此。修行之功,非是创造一个新心,而是擦去心镜上无始以来之客尘烦恼,显发其本有之光明的过程。此语给予修行者莫大信心与安慰。
【经证】
为坚固学人信心,永明大师广引经论,以圣言量为证:
1. 引《华严经》: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此是“万法唯识”之最首接、最究竟的表述,证明十法界依正庄严,皆是心之所现。
2. 引《楞严经》:“诸法所生,唯心所现。一切因果,世界微尘,因心成体。”此经详辨真心与妄心,最终指归“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”,所归者即是此妙明真心。
3. 引《大乘起信论》:“所言法者,谓众生心。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、出世间法。”将“众生心”立为一切法之总纲,与“立一心为宗”遥相呼应。
4. 引《般若心经》: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能照之“般若”,即是此心镜之妙用;所照之“皆空”,正是心镜所现之实相。
【禅喻】
为使深奥义理鲜活起来,辅以禅宗公案机语:
· “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仁者心动”(六祖惠能):此千古公案,正是“万法收归一心”之最佳实践。纷纭外境,其动乱之根源,不在外,而在内心之分别。若能一念心安,则万境皆闲。
· “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”(《华严经》偈):此偈可作禅语观。我们的心,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师,不仅描绘出外在的山河大地,更描绘出内在的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乃至整个生命的轨迹。认识此“画师”,是修行的起点。
【实践】
本章义理,绝非空谈,须落于观心实处:
· 观心法要:于一切时,一切处,回光返照。当喜怒哀乐诸境现前时,不随之漂流,反观:此能喜、能怒者是谁?此能知苦、知乐者是谁?绵绵密密,参究此“一念未生”前的本来面目。此即是“卷则迹绝无寻”的初步功夫。
· 日常保任:行住坐卧,常提一念:一切所见、所闻、所觉、所知,无非此“心镜”之所现影。如镜照物,物来则现,物去则空,心不执着,亦不排拒。久久纯熟,自然能体会到“不待磨砻,本来明净”的心体。
【结归】
《标宗章》作为全書之冠,己将此“一心”之宗本,如金刚王宝剑,彻底呈显。它是一切佛法之总持,是一切修行之枢要。明了此章,则《宗镜录》后续九十九卷之广博问答、重重论证,无非是为此“一心”作注脚,如百川归海,万法朝宗。读者若能于此章得个入处,则整部《宗镜录》方不虚读,一生修行方有指归。
---
(本章终)
(下章预告:第2章《定旨章第二- 显万法归性海》,将深入阐释此“一心”如何具体地融摄、生起并圆满含藏一切万法,进一步夯实“心为万法之镜”的理论基础。)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DKY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