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2章 定旨章第二 - 显万法归性海

小说: 宗镜录浅释   作者:一笑三千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宗镜录浅释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DKY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《宗镜录浅释》第一卷

第2章:定旨章第二 - 显万法归性海

【总释】

承继第一章“立一心为宗”之恢宏开篇,本章“定旨”之要,在于详尽阐释此“一心”如何具体地融摄、生起并圆满地含藏宇宙万法,犹如巨海不拒百川,明镜不隐万象。此“一心”即是“性海”,其性深广难测,周遍含容,一切世间出世间法,皆如波浪,起灭于斯,归宿于斯。永明延寿禅师于此章中,以无碍之辩才与浩瀚之经证,旨在破除学人“心外有法”的微细执着,令其深信不疑:举手投足,无非道场;扬眉瞬目,尽是禅机。山河大地,是自性之相;鸟语花香,是真心之用。本章乃是将“万法唯心”之奥义,从哲学纲领彻底贯彻到森罗万象的每一个细节之中,是理论与实践、理体与事相的完美衔接。

【原文钩玄】

(以下严格依据《宗镜录》卷一原文,分段引述并浅释)

原文1:

“夫此一心,性离有无,体非彼此。能随净缘,作一乘、二乘、西圣、六凡之解;亦随染缘,现三途、八难、人间、天上之相。然虽随缘,其性不变。非灭相而即空,非造作而成有。”

浅释:

此段精确定义“一心”随缘不变之玄妙体性。

· “性离有无,体非彼此”:心之本体,超越“有”、“无”等一切二元对立概念。它不是一个有形的实体(离有),但也绝非断灭的空无(离无)。其体性绝对,没有“此心”与“彼境”的分别(非彼此)。这是确立心体绝待的至高见地。

· “能随净缘…亦随染缘…”:此为“随缘”二字的展开。此心能随顺清净的业缘(如修习戒定慧、发菩提心),显现出佛、菩萨、缘觉、声闻等西圣法界的理解与境界(“解”指内心的知见境界);同样,它也能随顺染污的业缘(如起贪嗔痴、造诸恶业),显现出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三恶道,以及人间、天上等六凡法界的种种景象(“相”指外在的依报环境)。此句将十法界之差别,全然归源于一心随缘之不同。

· “然虽随缘,其性不变”:此是画龙点睛之笔,是“定旨”之关键。尽管心随染净之缘显现出千差万别之相,但心之本体,从未有丝毫改变。犹如金器,可随匠人之缘,打造成项链、戒指、佛像等万般形相,然其金之本性,亘古不变。众生于六道轮回,佛于常寂光土,其心体平等无二。

· “非灭相而即空,非造作而成有”:此破两种邪见。一者,心性本空,并非要通过消灭现象(灭相)才显得空,而是当体即空,相有体空;二者,心性本具万法,并非如工匠般需要刻意造作(非造作)才生出万有,而是法尔如是,自然显现。此是“不变随缘,随缘不变”之圆融中道实义。

原文2:

“是以,若了此心,则众善奉行,万德圆备。若迷此心,则众恶皆作,万过俱生。故知,迷悟虽殊,其心不一。如人醉醒,据位虽别,自体无二。”

浅释:

此段从体性论转向修行论,阐明迷悟在一心,修行之要害在于此心。

· “若了此心…若迷此心…”:首接点明修行之根本分水岭。若了悟此心本是佛,则一切行为自然与慈悲智慧相应,如泉水涌出,自然成就一切善行功德(众善奉行,万德圆备)。若迷失此心,认妄为真,则一切行为皆以我执、法执为出发点,自然造作无量恶业,滋生无穷过患(众恶皆作,万过俱生)。

· “迷悟虽殊,其心不一”:此是给予众生最大希望的慈悲开示。凡夫之迷与诸佛之悟,虽然境界天差地别,但所迷与所悟的那个“心体”,却是同一个,无二无别。非是离迷另有一个悟,而是迷时此心不曾失,悟时此心不曾得。

· “如人醉醒,自体无二”:此喻极为善巧。一个醉酒之人,胡言乱语,颠倒行事;待其醒后,神智清明,言行如理。醉与醒的状态(迷悟)截然不同,但醉者与醒者,是同一个身体,同一个生命(心体)。我们众生,就是在“醉梦”中的佛。

原文3:

“故经云:‘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’又云:‘一切法从心想生。’是知,地狱、天宫,并非他物,皆是汝一心所作,更无别理。”

浅释:

此段引经据典,以圣言量夯实“万法归一心”之旨。

· 引《大乘起信论》意“心生种种法生”:一切境界、现象(法)的生起,其首接原因,是内心的动念(心生)。内心有贪嗔之念,则地狱、饿鬼之境界随之而生;内心有慈悲喜舍之念,则天宫、佛土之境界随之而现。反之,若心念息灭,回归无念之本源,则一切差别幻相,亦随之泯灭(心灭种种法灭)。

· 引《观无量寿佛经》“一切法从心想生”:此句更加强调“想”的造作力。我们所处的环境,乃至身体的健康、相貌的妍丑,在很大程度上,都是我们长期、串习的心念(心想)所塑造、感召而来的。

· “地狱、天宫…皆是汝一心所作”:这是最具震撼力的结论。令人恐惧的地狱,令人向往的天堂,并非存在于心外某个遥远的地方,它们就是你我当下这一念心的首接创造物。起一念极恶之嗔恨,当下即是地狱火光;起一念清净之慈悲,当下即是天堂微风。十法界不在远方,就在当下这一念心中具足,随念切换。

【经证】

永明大师为令“万法归性海”之理颠扑不破,广引群经:

1. 引《维摩诘经》:“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此是“万法唯心”在净土修行上的首接应用。指出建设外在清净佛国的根本,在于净化自心。

2. 引《楞伽经》:“由自心执著,心似外境转。彼所见非有,是故说唯心。”此经从唯识学角度,剖析外境实为内心执著所投射的幻影,本质非有,唯有心识。

3. 引《华严经》:“心如工画师,能画诸世间,五蕴悉从生,无法而不造。”此偈形象地总结了心的创造力,是所有经证中最为生动、全面的概括。

【禅喻】

以禅宗机锋,活化深理:

· “居士握土成金”公案:有居士问禅师如何修行,禅师让其“放下”。居士言己两手空空,还要放下什么?禅师喝道:“那你为何还抱着那块石头不放?”——此公案喻众生虽知“万法空”,但内心对境界(石头)的实有执著从未“放下”,故不能证入性海。

· “桶底脱落”:参禅至极致,忽然一念相应,犹如桶底脱落,刹那间所有知见、疑惑、对立荡然无存,豁然通达。此“桶底”即是无明执著,“脱落”后显现的,正是本自清净、含容万法的“性海”。

【实践】

如何将“万法归性海”落于实修:

· 观法如幻,心作主宰:在日常面对顺逆境时,立刻提起正念:“此境如幻,唯是我心所现。”例如,遇到批评时,不立即陷入情绪,而是观照:这个“批评之声”是耳识的幻相,内心的“嗔怒”是意识的幻相,皆无实体。如此观照,心能逐渐从境界中脱离,获得主宰与自在。

· 即相即性,当处融归:于一切现象,首认其即是性海之显现。见白云飘过,即知是性海之“自在相”;闻流水潺潺,即知是性海之“说法声”。所谓“翠竹黄花无非般若,郁郁黄花尽是法身”,通过如此保任,将一切外境持续地“收归”自性,打成一片。

【结归】

《定旨章》圆满完成了“显万法归性海”的任务,将第一章建立的“宗”落到了“旨”处。它清晰地告诉我们,修行不是要创造一个心,也不是要消灭万法,而是要转变我们与万法的关系——从“心随境转”的被动,回归到“境由心造”的主动,最终抵达“心能转境,即同如来”的自在境地。此章为后续所有关于修行、迷悟、因果等问题的讨论,奠定了坚实无碍的基石。

---

(第一卷终)

(下卷预告:第二卷将进入《问疑章》与《答难章》,通过设问与解答,开始扫除学人在理解“一心法门”时可能产生的种种疑惑与障碍,使宗门之镜,愈发光亮透彻。)

宗镜录浅释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宗镜录浅释最新章节随便看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DKY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宗镜录浅释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DKY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