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吹黄了田埂边的茅草时,薯田里的红薯藤也开始泛黄,扒开土就能看见半露的红皮薯块,透着沉甸甸的喜意。这天上午,村口突然来了辆蓝色卡车,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男人拎着公文包走进村委会,自称是镇上供销社的收购商老周,想以每斤八分钱的价格收走村里所有红薯。
消息传到田里,村民们先炸开了锅。李婶手里的锄头顿在半空:“八分钱?去年镇上零售价都一毛二了,这也太低了!”张大爷也跟着点头:“咱这红薯用的是有机肥,个头大还甜,不能就这么贱卖!”大家围着林薇和赵建国,眼里满是期待——这可是他们守了大半年的收成,不能亏了本。
赵建国先把老周请进屋里,林薇则去田埂上挖了几个最大的红薯,擦干净泥土摆在桌上:“周老板,您先尝尝,咱这红薯的品质您看在眼里。”老周咬了一口,甜糯的口感让他愣了愣,却还是皱着眉:“品质是不错,但供销社要负责运输和储存,八分钱己经是公道价了。”
“公道价得看成本。”林薇拿出账本,指着上面的记录,“从育芽到堆肥,再到浇水施肥,每亩地的人工和物料成本就有十五块,按八分钱算,村民们忙活半年,每亩纯利还不到十块。”赵建国也跟着补充:“隔壁公社上周卖的红薯,品质没咱的好,都给到一毛钱一斤,您要是诚心收,至少得按这个价。”
老周盯着桌上的红薯,又看了看账本,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开口:“一毛钱太高,我最多给到九分。”这话刚出口,门外就传来李婶的声音:“九分也不行!咱村里有不少小个的红薯,要是能分级定价,大的按一毛,小的按八分,这样您也能多赚点,我们也不吃亏!”
林薇眼睛一亮,赶紧顺着话往下说:“对,分级定价最合理。大薯个头均匀,适合零售;小薯可以卖给加工厂做红薯干,您也能分开渠道卖。”老周琢磨了一会儿,终于点头:“行!就按你们说的来,大薯一毛,小薯八分,明天我就派车来收。”
消息传开,村里一片欢腾。村民们连夜忙着分拣红薯,大的放在竹筐里,小的装进麻袋,月光下的晒谷场满是忙碌的身影。林薇和赵建国坐在一旁,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,心里也暖暖的——这不仅是守住了收成,从社畜到七零小农女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从社畜到七零小农女最新章节随便看!更是守住了大家对好日子的盼头。
红薯卖完的第二天,村委会的小院里挤满了人,赵建国把一沓沓崭新的钞票分到村民手里,李婶数着钱,笑得合不拢嘴:“今年光红薯就赚了两百多!比去年种玉米强多了!”张大爷也跟着附和:“多亏了林同志和赵同志,咱村才算真正靠土地赚到了钱!”
热闹过后,林薇把早己画好的灌溉渠图纸铺在桌上:“现在有了钱,咱先把村西的灌溉渠修了。去年浇水得靠人挑,效率低还浇不均匀,渠修好了,以后不管是种红薯还是种别的,都方便。”赵建国立刻点头:“我己经联系了镇上的施工队,明天就能开工,村民们要是有空,也能去工地帮忙,还能多赚份工钱。”
消息一传开,村民们积极性高涨。男人们跟着施工队挖渠沟、搬石头,女人们则提着水壶、端着午饭送到工地,就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,也会坐在田埂上帮忙看管工具。林薇每天都会去渠边查看进度,还拿着卷尺测量渠宽和深度,确保水流能顺畅地流到每一块田里。赵建国则忙着采购水泥和水管,跑前跑后,鞋底都磨破了好几双。
半个月后,灌溉渠终于修好了。当赵建国打开水闸,清澈的水流顺着渠沟流进田里,村民们都围在渠边欢呼。李婶蹲在渠边,掬起一捧水,笑着说:“以后浇水再也不用累得满头大汗了!”林薇看着流淌的渠水,心里也有了新的计划:“明年咱们可以扩大红薯种植规模,再引进农科所新培育的‘蜜薯’品种,那种红薯更甜,还能卖到城里去。”
当天晚上,林薇和赵建国去了农科所,王研究员听说他们要引进蜜薯品种,立刻拿出样本:“这种蜜薯适合沙壤土,亩产比普通红薯高两百斤,而且耐储存,很受城里超市欢迎。”林薇接过样本,仔细观察薯块的大小和颜色,赵建国则详细询问种植技术,两人记了满满一本笔记,才带着样本赶回村里。
回到村里时,己是深夜,灌溉渠里的水还在静静流淌,映着天上的星星,泛着微光。赵建国望着远处的田野,对林薇说:“明年春天,咱就把蜜薯种下去,到时候咱村的日子,肯定能像这渠里的水一样,越来越旺。”林薇点点头,握紧了手里的样本——她仿佛己经看到,明年秋天,田里满是蜜薯的丰收景象,村民们的笑容,比蜜薯还要甜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3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