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第七
第一章 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
【引言】
当般若智慧的光芒照彻修行之路,一个根本性的转折点豁然显现。在此之前,我们还在探讨如何降伏其心、如何安住修行;至此,佛陀却要将我们赖以立足的一切概念基石彻底抽离。"得"与"说"——这两个支撑着整个修行大厦的基本认知模式,即将在般若的烈火中接受最严峻的考验。此章将带领我们跨越概念的安全区,进入那"心行处灭,言语道断"的实相境地。
【原经文】
"须菩提!于意云何?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?如来有所说法耶?"
须菩提言:"如我解佛所说义,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。"
【经文浅释】
一、双问破执:解构修行认知的基石
佛陀以两个看似平常的问题,开启了对修行认知的根本性反思。
· 问题的革命性:
· "得菩提"之问:此问首指修行者最深的期待——成就佛果。我们将"成佛"视为修行终点,将"菩提"当作可获之物,这种"得"的心态,恰恰是微细的执取。
· "说法"之问:此问审视我们对佛法的依赖。我们把经典教法当作真理本身,这种"说"与"听"的关系,建立在能所对立的基础上。
· 须菩提的超越性回答:
· "无有定法名菩提":真如佛性如同虚空,不可方所,不可名状。任何对"菩提"的概念界定,都如同用手指界定虚空,徒劳无益。
· "无有定法可说":佛法如同治病的药方,因病施药,药无定方。佛陀的教法都是针对众生烦恼的应机施教,本无实法可得。
修行启示:现代人在追求目标时,往往执着于结果的获得。佛陀的教导启示我们,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放下的那一刻。如同握紧的拳头无法接住流水,松开的手掌才能盛满清泉。
【原经文】
"何以故?如来所说法,皆不可取、不可说,非法、非非法。"
【经文浅释】
二、西重超越:踏入无门的法门
须菩提用西个"不"字,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实相的西重门。
· "不可取"——超越能所的智慧:
· 不仅所说的法不可取,能取的心亦不可得。这如同照镜子,不仅镜中像虚幻不实,连照镜的这个"能照"也是缘起性空。
· "不可说"——超越表达的实相:
· 最高的真理如同音乐的意境,可以被感受,却难以言传。语言是路标,不是目的地;是指月之指,不是月亮本身。
· "非法"——超越肯定的见地:
· 破除法执,不将任何教法、境界执为实有。如同知道地图不是实地,才能正确使用地图。
· "非非法"——超越否定的智慧:
· 防止落入虚无断见,虽性空而不坏缘起。如同知道电影是光影的幻现,却不否认观影过程中的悲喜体验。
现代运用: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西重智慧尤为重要。我们要善用知识(非非法)而不被知识束缚(非法),认真生活(不可说)而不执着生活相(不可取)。
【原经文】
"所以者何?一切圣贤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"
【经文浅释】
三、无为法要:千江月印的实相
这是全经的点睛之笔,揭示了一切成就者的共同秘密。
· "无为法"的现代诠释:
· 它不是消极的无为,而是超越造作的自然运作。如同呼吸,不需要刻意控制,却能自然进行;如同心跳,不需要意识指挥,却能持续跳动。
· "一切圣贤"的深意:
· 从初发心菩萨到究竟佛果,所有修行成就者都指向同一个目标。这破除了法门高下的分别,彰显了佛法的普适性与包容性。
· "而有差别"的妙用:
· 虽同证无为,但因根器、因缘、愿力不同,显现出不同的修行轨迹。这如同千江映月,月体是一,月影随器而现千差万别。
修行要诀:此句教导我们既要尊重法门差异,又要超越形式分别。选择适合自己根器的法门深入,同时包容他人的修行方式。
【本章总结】
本章通过层层深入的智慧,为我们打开了修行的新维度:
1. 认知的革命:从"有所得"转向"无所得",从"有所说"转向"无所说"
2. 方法的超越:通过西重否定,破除一切概念执着
3. 目标的统一:揭示一切圣贤成就的共同基础——无为法
4. 实践的包容:在统一中包容差别,在差别中体现统一
这不仅是理论的巅峰,更是修心的转折点。从此,修行不再是对某种境界的追求,而是对当下真实的觉醒;不再是对佛果的渴望,而是对本具智慧的发现。在下一章中,我们将看到这一见地如何在具体的修行生活中展现其妙用。
作者“一笑三千”推荐阅读《金刚经浅释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