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此刻便进入《金刚经》中揭示菩萨无住功德甚深境界的第二十八品——《不受不贪分》。
---
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
第一章 功德性空 无住最胜
【引言】
前品“无断无灭”之义,己匡正学人落于空见的险途,安立于中道。然菩萨行者广行布施,积累无量福德,于此福德应如何用心,方能不堕有为,契合般若?本品,佛陀将以“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”的究竟开示,引领我们超越对福德相的执着,步入“不受不贪”的无漏清净境。此是菩萨修行从“有漏”至“无漏”的关键一跃,是三轮体空布施的圆满成就。
【原经文】
“须菩提!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;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,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一、法忍功德 超越财施
佛陀再举较量,但此次较量的对象与内涵,己臻至极深的般若境地。
· 所较之初福:“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”
· 此布施之量,可谓穷尽思议之极,其福德在世俗层面己无可复加。此喻指菩萨广修六度万行,所积功德的庞大程度。
·能胜之功德:“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”
· “知一切法无我”:此是般若正见之核心。不仅知“人无我”,亦知“法无我”。于一切心法、色法,皆彻见其缘起性空,无有实性。
· “得成于忍”:此“忍”(ksanti)非忍耐,而是“无生法忍”,是于一切境缘中,心能安住于“无我”之实相,认可、承受、证入此理而无所动转。这是般若智慧在心地上的坚固成就,是见道位后的修道功行。
·功德胜义:为何“无生法忍”之功德远超无量七宝布施?因为前者仍属“有漏福德”,依相修持,终有尽时;而后者是“无漏智慧”,能破无明,断生死根,其功德如虚空,无有边际。布施如金,般若如火,火能炼金,令成器用。无般若导引,福德终是生死之因;以般若摄持,福德皆成菩提资粮。
【原经文】
“何以故?须菩提!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二、不受为因 功德性空
佛陀揭示其所以超胜的根本原因——“不受”。
· “不受福德故”的深义:
· “不受”:非拒绝、非逃避福德,而是心不领纳、不执取、不耽着于福德之相。菩萨广行布施,广积福德,但内心如镜照物,物过无痕,于福德不生一念贪著、占有之心。
· 古德注疏:憨山大师云:“‘不受’者,心不耽著也。如镜照像,像来不拒,像去不留。菩萨于福德,亦复如是。”
· 修行关要:此是检验菩萨修行境界的试金石。若行善后,心念中有“我做了好事”、“我有功德”之想,则此功德便成“有漏”,其量有限。唯有“不受”,方能转有漏为无漏,化福德为功德。
【生活实证】
三、无住修福 现代菩萨行
“不受福德”的智慧,对于现代人在世间行善积德,具有革命性的指导意义。
· (一)慈善公益中的“不受”心
· 现象:行善者易陷入“功德簿”心态,或期待受助者的感恩,或执着于项目的规模与影响力。
· 正观修行:以“三轮体空”之心行善。帮助他人时,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,事过心空。不将自己标榜为“慈善家”,不将受助者视为“被拯救的对象”,不将善行固化为“我的功德”。如此,善行才能成为滋养自他慧命的清流,而非增加我慢的枷锁。
· (二)职场贡献中的“不受”心
· 现象:员工努力工作,易执着于“我的贡献”、“我的业绩”,由此产生求回报、求认可之心,一旦未达预期,便生烦恼。
· 正观修行:将工作视为服务大众、修炼心性的平台。全力以赴地创造价值,但内心“不受”功劳。成就归于团队,问题勇于承担。如此,不仅能获得真正的尊重,内心亦能保持平和与自由。正如《道德经》所言:“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”
【原经文】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云何菩萨不受福德?”
【经文浅释】
西、尊者追问 显发深理
须菩提尊者代众请示,将“不受”的奥义推向极致。
· 追问的必要性:
· “不受福德”之理,幽微难解。菩萨明明在积极积累福德,为何说“不受”?此问旨在请佛开显其深层心行,令大众得窥堂奥。
【原经文】
“须菩提!菩萨所作福德,不应贪著,是故说不受福德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五、不贪著故 究竟不受
佛陀给出最终答案,点明“不受”的根源在于“不贪著”。
· “不应贪著”:
· 此是“不受”的心地法要。“贪著”是心粘附于境,产生占有、依赖的惯性。菩萨以般若观照,知福德亦是缘起性空,如梦中宝,水中月,本质上无可贪著。
·“是故说不受福德”:
· 正因为心念中彻底远离了“贪著”的习气,所以自然呈现出“不受”的状态。这不是刻意造作的不接受,而是智慧朗照下的本来无心。
·微细辨析:“不受”是果地风光,“不贪”是因地修心。于因地上念念“不贪著”,在果地上自然“不受福德”。修行,即是打磨此“不贪著”的功夫。
【禅门印证】
六、公案举隅:功德宝藏 划然齐开
禅宗祖师以本分事,示现“不受福德”的本地风光。
· 公案:拾得扫地
· 原委:寒山问拾得:“世间有人谤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轻我、贱我、恶我、骗我,如何处治乎?”拾得云:“只是忍他、让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几年,你且看他。”寒山云:“还有甚诀可以躲得?”拾得云:“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,你且听我念:老拙穿衲袄,淡饭腹中饱,补破好遮寒,万事随缘了……从他谤,任他非,把火烧天徒自疲,我闻恰似饮甘露,销融顿入不思议。”
· 般若析义:
· 拾得所言,非是消极避世,而是“无生法忍”的生动体现。于一切逆缘境中,心能安住于“无我”之实相,故能“销融顿入不思议”。
· 他心中无“我”被辱,无“人”能辱,亦无“辱”法可得,三轮体空。他所作之“忍辱”福德,广大无边,然其心“不受不贪”,如饮甘露,自在安然。此即是“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”的功德,远超有相布施。
【本章总结】
本章以五重递进,圆满开显“不受不贪”的般若妙义:
1. 较量显胜:以“无生法忍”功德,超越无量财施,确立智慧为福德的灵魂。
2. 揭示原因:点明“不受福德”是其超胜之根本。
3. 生活运用:将“不受”心应用于慈善、职场,转有漏为无漏。
4. 尊者追问:引出对“不受”深义的进一步阐释。
5. 究竟了义:阐明“不贪著”故“不受”,指出修行用功之处。
本品是《金刚经》对菩萨行者最高阶的策励之一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伟大,在于创造并奉献,而不占有;真正的功德,在于积极行善,而心无挂碍。 当我们的心从对福德的渴求与执着中解放出来时,那原本被“我执”禁锢的无量功德,方能如虚空宝藏,划然齐开,尽未来际,利乐有情。
---
(第二章 待续。下章预告:我们将进入第二十八品第二章,进一步探讨“不受不贪”的微细心地功夫,如何在起心动念处觉察贪著,并透过现代心理学与企业管理案例,展现此智慧带来的惊人力量与自在境界。)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金刚经浅释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