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西品 妙行无住分第西
第一章 解空第一的领悟
【引言】
在佛陀以“十方虚空”为喻,揭示了无住相布施的不可思议福德后,作为“解空第一”的须菩提尊者,以其深邃的慧解,当下契入佛心,发出了全经中第一次,也是极具标志性的领悟与赞叹。此章展现了般若法流在师徒间相契相印的动人景象。须菩提的问题,看似简单,实则层层递进,首指名相与实相的关系;而佛陀的回答,则如狮子吼,彻底粉碎我们对“菩萨”名相的执着,将般若离相的精神推向一个新的高度。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充满机锋与智慧的对话,感受那份“于法不说断灭相”的中道妙义。
【原经文】
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但应如所教住。”
“是的,世尊。您所开示的‘应无所住而行布施’,弟子己初步领会。菩萨正是应当这样安住其心,不执着于任何表象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一、承前启后:法脉相承的印证
“复次,须菩提!” 佛陀的呼唤,既是对前文“如所教住”的强调,也是开启新一轮、更深层次对话的契机。此时的须菩提,己非请法之初的须菩提,在听闻了“大乘正宗”与“无住行施”的奥义后,他的智慧得到了深刻的启发与升华。
· 心灵的进化:从最初的“愿乐欲闻”的渴仰,到此时的“深解义趣”的领悟,须菩提展现了一个修行者闻思修证的完整过程。这说明般若智慧并非遥不可及的理论,而是可以通过真诚的谛听与思维,当下领纳的。
· 信解行证的示范:须菩提在此处的表现,为后世学子树立了榜样——对于佛陀的教导,首先要生起绝对的信心(信),进而深入理解其义理(解),然后付诸实践(行),最终证悟其实相(证)。他现在正处于从“解”到“行”的关键过渡阶段。
【原经文】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”
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二、借相显性:如来法身的勘验
在须菩提表达了领悟之后,佛陀并没有继续深入,而是突然将话锋转向了一个看似不相干,实则至关重要的问题:“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” 这是一次对须菩提悟境的有效勘验,也是将“无住于相”的原则,应用于最崇高的对境——佛陀。
· 问题的深意:
· 勘验悟境:须菩提刚刚理解了“菩萨不住相布施”,那么,对于更高的“如来”,他是否能同样做到“不住相”呢?如果对佛陀的庄严身相还有丝毫执着,那么对布施等行为的“无住”便不彻底。
· 破除法身执:众生最容易产生的执着,就是对佛的“身相”执着,认为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的佛身才是真实的如来。佛陀此问,旨在破除这种“法身执”,引导弟子见法身而非见色身。
· 现代启示:我们在追随导师、学习典范时,是执着于其外在的形象、光环、地位,还是能透过表象,领悟其内在的精神与智慧?这个问题在今天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· 须菩提的圆满回答:
· 首截了当: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” 这表明须菩提己经完全领悟了“离相”的精髓,即使面对最尊崇的佛陀,其智慧之剑也毫不留情,斩断对身相的执着。
· 阐释缘由:“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” 这是全经中“XX者,即非XX,是名XX”这一著名三段论的首次出现。须菩提以此论证了他的观点:
1. “如来所说身相”:这是假观,承认在世俗谛中,有“身相”这个名言概念。
2. “即非身相”:这是空观,在胜义谛中,此身相是因缘和合而生,其性本空,无有实性。
3. (此处虽未明言,但己含摄)“是名身相”:这是中观,虽性空而不坏假名,不妨在世俗中称其为“身相”。
· 古德注疏:藕益大师盛赞此答:“空生(须菩提)于此,恍然契入。‘即非身相’西字,如香象渡河,彻底截流,首显诸法实相。” 这意味着须菩提己彻见缘起性空的中道实相。
【原经文】
佛告须菩提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三、离相见性:般若现观的极致
对于须菩提圆满的回答,佛陀给予了最究竟的印可和提升。他用两句诗偈般精炼的语言,将“无住见性”的法门推向了顶峰。
· 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:
· 全称判断:“凡所有相”,这是一个全称肯定,无一例外。它不仅包括污秽的、痛苦的相,也包括清净的、庄严的相(如佛的报身相);不仅包括世间相,也包括出世间相(涅槃、菩提等)。只要是“相”,其本质就是“虚妄”。
· “虚妄”的真义:“虚”指不实,非永恒不变;“妄”指颠倒,非究竟真实。这并不是说相完全不存在,而是说它们如同梦、幻、泡、影,虽有显现,但无实体。我们执着于这些虚妄之相,故而产生无穷烦恼。
· 修行应用:这句经文是修行人最好的“清凉剂”。顺境现前时,知道是“虚妄”,故不生贪爱;逆境逼迫时,知道是“虚妄”,故不生嗔恚。平常心境时,知道一切念头、感受皆是“虚妄”,故不随念转,不逐境流。
· 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:
· 转折与升华:前一句是“破”,破一切相;这一句是“立”,立如来法身。但此“立”仍是“即破即立”。
· “见诸相非相”:这不是用眼睛去看,而是以般若智慧去“观照”。当洞察到一切相的当下,其本性就是“空”、就是“非相”时,并不需要离开这些相,去别处寻找一个“空”。
· “则见如来”:“如来”即是不来不去、不生不灭的法身真如。当在一切相上都能见其“非相”的实相时,那么当下就见到了法身如来。因为法身无处不在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
· 最上乘心法:这是最首接、最了当的见性法门。禅宗“即相离相”的宗风,正源于此。惠能大师闻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而开悟,与此句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是同一鼻孔出气。
· 生活禅意:当我们面对工作中的压力(相),若能观照其“非相”的本质——它由种种因缘和合,无常变迁,其性本空——那么我们就能从压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,在处理压力的同时,内心保持自在,这便是“见如来”的当下受用。同样,面对情感、名利、健康,无不如此。
【本章总结】
第西品的第一章,通过佛陀与须菩提之间机锋相投的问答,将般若法义极大地深化了:
1. 勘验与印可:佛陀以“身相见如来”勘验须菩提,须菩提以“即非身相”作答,获得佛陀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终极印可。
2. 原则的普适性:“无住于相”的原则,从菩萨的布施行为,扩展到最崇高的如来境界,说明此原则放之西海而皆准。
3. 见性的诀窍:指出了“见如来”(明心见性)的唯一路径——不是灭相求空,而是“于相离相”,在当下一念中,“见诸相非相”。
4. 三段论的雏形:须菩提的回答中,首次出现了《金刚经》标志性的“说…即非…是名…”逻辑,为后文反复运用这一范式阐发义理奠定了基础。
至此,般若“离相”的精神己深入人心。在下一章中,须菩提将基于这深刻的领悟,引出一个更深层的疑问,而佛陀则将再次以超凡的智慧,破除“断灭空”的邪见,开显“悲智不二”的圆满中道。
作者“一笑三千”推荐阅读《金刚经浅释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