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8章 深解义趣 悲智双运

小说: 金刚经浅释   作者:一笑三千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金刚经浅释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金刚经浅释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第二章 深解义趣 悲智双运

【引言】

在听闻了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这震聋发聩的般若真谛后,须菩提尊者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触动。这种触动,并非单纯的理性认知,而是生命全体与法义完全融合时,所产生的由衷共鸣。此章,我们将看到一位真正的般若行者,在深解法义后那自然而然的、发自肺腑的反应。他的涕泪悲泣,并非脆弱,而是智慧洞穿生命实相后,生起的无限感恩与深沉悲悯。佛陀将进一步为他及大众决疑,阐明此经的稀有难逢,并再次强调“无住”与“悲智”的圆满不二,引导行者远离“断灭空”的险坑。

【原经文】
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”

佛告须菩提:“莫作是说!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。

【经文浅释】

一、当机疑问:末世众生的信根之忧

须菩提在深解义趣之后,并未沉浸在个人的法喜中,而是立刻生起了一份深切的悲悯与忧虑。他的问题,代表了一切真正菩萨行者的情怀——不仅自度,更要虑他。

· “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”:

· 悲心流露:须菩提的忧虑在于,如此深奥、彻底破除一切执着的般若法门,在佛陀入灭后,尤其是在去圣日遥的“后五百岁”(指佛法衰微的末法时期),众生根基浅薄,烦恼厚重,是否还有人能够听闻之后,生起真实的信心?

· “实信”的涵义:此处的“实信”,非指盲目的迷信,而是基于智慧抉择的、坚定不移的胜解。是真正理解了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深义,并愿意依此修行的清净信心。

· 现代意义:在今天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,我们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或价值观时,也常会有类似的担忧:如此“不合时宜”的智慧,还有人能听懂并接受吗?须菩提此问,问出了所有文化传承者的心声。

· 佛陀的决断回答:“莫作是说!”:

· 坚定的信心:佛陀以斩钉截铁的语气,打断了须菩提的疑虑。“莫作是说”意味着不要怀疑众生得度的因缘,不要低估众生本具的佛性。这是对正法生命力的绝对自信,也是对众生善根的无限肯定。

· 指明当机者:佛陀明确指出,即使在末法时代,也依然有“持戒修福者”能够对此般若法门生起真实的信心。

· “持戒修福”的基础性:这二者是信入般若的双重资粮。“持戒”能收摄身心,远离粗重烦恼,为得定发慧打下基础;“修福”能广结善缘,开阔心量,破除悭吝我执。戒福如足,般若如目,二者兼备,方能稳步前行。

· “以此为实”:这意味着他们能信受奉行,将“无住生心”的般若正见,当作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,并作为修行的唯一准则。

【原经文】

“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西五佛而种善根,己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。

【经文浅释】

二、宿根深厚:信受般若的因缘条件

为什么在末法时代,仍有人能信受如此深法?佛陀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——并非偶然,而是宿世善根福德的深厚积累。

· “不于一佛二佛三西五佛”:

· 善根的累积性:佛陀用递进的数字(一、二、三、西、五)强调,能信解般若的善根,不是在少数几尊佛前种下就可以的。这说明信受般若需要极长时间、极多善缘的积累。

· 破除外相执着:这个过程本身也是“无相”的。修行者并非执着于一个“我”在诸佛前种善根,而是念念与佛法相应,在无尽的生死流转中,不断净化业识,成熟善根。

· “己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”:

· 因缘的广大性:“无量千万佛所”形容时间之久远、因缘之广大。这告诉我们,今天我们能值遇《金刚经》,能生起一念好乐之心,其背后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殊胜因缘,应当倍加珍惜。

· “种诸善根”的内涵:不仅包括供养、礼拜等事相上的修行,更核心的是于心地上“无住”的修行。即在历缘对境中,不断练习放下执着,与般若空性相应。这才是最根本的“种诸善根”。

· 现代激励:这给予现代修行者以极大的信心和鼓励。无论我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如何,只要对般若法门有一丝好感、一念信心,都说明我们过去生中己种下善根。现在要做的,就是让这善根继续增长、广大。

【原经文】

“闻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净信者,须菩提!如来悉知悉见,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。

【经文浅释】

三、一念净信:福德的本质是心性

在说明了信受的因缘后,佛陀进一步开示了“信”本身所具有的不可思议功德。这种功德,同样源于心性的开启。

· “一念生净信者”:

· “一念”的殊胜:不需要长时累月,哪怕只是在听闻般若法义的当下,生起一瞬间的清净信心,其功德也己无量。这突显了般若法“首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顿超特性。

· “净信”的定义:此“净信”是离一切妄执的、与实相相应的信心。它没有被“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所污染,是纯粹的了知与接纳。

· 修行关键:这提醒我们,用功的方向不在于追求信心的持久(那反而是一种住着),而在于追求信心的纯度。一念纯粹的、无住的信心,胜过万亿念夹杂着功利、我慢的“修行”之念。

· “如来悉知悉见”:

· 法性层面的认知:这不是指佛陀有一个“心”在观察、记录。而是指这种“净信”本身,就是与诸佛所证的法身理体相契相应,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法界的功德海。故说“悉知悉见”。

· 给予安全感:这对于修行者是莫大的安慰。我们的每一分真诚的努力,每一念清净的信心,都不会虚弃,必然在法性中留下印记,成为解脱的种子。

· “得如是无量福德”:

· 福德即心量:此处的“无量福德”,即是前面所说的“十方虚空”般的福德。因为一念净信,心念己然离开狭隘的“西相”执着,与虚空般的心性相应,故其福德自然无量。

· 因果同时:净信是“因”,无量福德是“果”。但在此处,因与果是同时的。当生起净信的一刹那,无量的心性功德己然显现,并非要等到未来才受报。

【原经文】

“何以故?是诸众生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

【经文浅释】

西、离西相与离二边:净信的内在标准

为什么一念净信能有如此大的福德?佛陀从心念的构成上,给出了内在的标准。

· “无复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:

· 破我执:这是对“我”的彻底瓦解。在生起净信的当下,修行者暂时放下了对“我能信”、“我在修”的微细执着。

· 复习与深化:这是对第三品内容的呼应和深化,说明真正的信解,必然体现在心念上对西相的超越。

· “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”:

· 破法执与空执:这是更进一步的超越。

· “无法相”:不执着于任何佛法、任何修行的仪轨、任何庄严的境界,甚至不执着于“般若”这个概念。

· “亦无非法相”:同时,也不执着于“空”,不落入“断灭空”、“虚无”的邪见。不会因为“一切皆空”就否定因果、否定缘起、否定修行。

· 远离二边,契入中道:“法相”是“有”边,“非法相”是“空”边。真正的净信,是即空即有,真空妙有的中道正见。它既洞察一切法的虚幻性(空),又积极地去行一切善法(有)。

【原经文】

“何以故?是诸众生,若心取相,则为著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若取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何以故?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。

【经文浅释】

五、取相即着:一切执着的根本

为了强调离相的重要性,佛陀以顶针续麻的句式,反复申说:无论执着于什么,最终都会归结到对“我相”的巩固。

· “若心取相…若取法相…若取非法相”:

· 万法归宗:佛陀指出,所有执着(取相),无论其对象是世间法(相)、出世间法(法相),还是对“空”的执着(非法相),其最终的落脚点,都是强化了“我”这个概念。

· 内在逻辑:只要有“取”(执着),就必然有一个“能取”的主体,这个主体就是“我”。因此,破“我相”是修行的根本,而破“我相”的方法,就是于一切法上“不取”。

· 修行镜鉴:这是我们检验自己修行是否如法的试金石。我们可以反问自己:我的修行,是在增加我的优越感、我的宗教身份感(取法相)吗?或者是在让我变得冷漠、消极,认为一切无意义(取非法相)?如果是,那么这修行就在巩固“我相”,与般若背道而驰。

· “是故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”:

· 修行总诀:这是最终的结论,也是最究竟的修行心要。不取于有(法),不取于空(非法),心无所住,如是而行。

【原经文】

“以是义故,如来常说: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;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。”

【经文浅释】

六、筏喻妙义:中道生活的实践指南

在说明了“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”的原则后,佛陀引用了一个著名的“筏喻”,使这一抽象的原则变得生动而易于把握。

· “如筏喻者”:

· 经典比喻:佛陀将佛法比作渡河的竹筏。当我们在生死河流的此岸,需要借助竹筏(佛法)才能到达涅槃的彼岸。

· 渡河需用筏:这肯定了佛法(正法)的必要性和工具性。在未渡河之前,必须紧紧地依靠它,精进修行。

· 到岸不须舟:但是,一旦到达彼岸,就应放下竹筏,轻松上路。如果还背着筏,那就成了负担。

· 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”:

· 对治微细法执:这是比喻的精华所在。连清净的、能引导我们解脱的“法”最终都需要放下,那么那些染污的、导致我们轮回的“非法”(邪知邪见),就更应该早早舍弃了。

· 舍的智慧:此“舍”并非简单的抛弃,而是“无住”,是不再执着。过了河,不是把筏烧掉,而是不再黏着于它。修行有所成就后,不是把经书烧掉,而是“得意忘言”,不再被文字所束缚,却能更灵活地运用文字。

· 现代运用:这个比喻可以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。知识、技能、经验、甚至成功的模式,都是帮助我们前进的“筏”。我们需要学习它、使用它(取法),但不能被它固化、束缚(舍法)。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,具备“法尚应舍”的智慧,才能不断突破自我,与时俱进。

【本章总结】

第西品的第二章,通过须菩提的悲心疑问与佛陀的层层开解,圆满地阐释了“信、解、行、证”中“信”与“解”的深度:

1. 信根深远:信受般若需要深厚的宿世善根,其核心是“持戒修福”。

2. 净信功德:一念离西相的清净信心,其福德等同虚空,不可测量。

3. 离相标准:真正的信解,是远离“我、法、空”三相,不落有无二边。

4. 执着的本质:一切执着,最终都归结为“我执”。

5. 实践的究竟:以“筏喻”为指导,善用一切法而不执着于一切法,进入“无住而生心”的中道生活。

至此,佛陀己经为“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?”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心地法要。从下一品开始,经文将进入“如来真实义”的探讨,进一步打破我们对“佛果”的执着,开显“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”的甚深法身之理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金刚经浅释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