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9章 法身无相 见性真诠

小说: 金刚经浅释   作者:一笑三千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金刚经浅释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第五

第一章 法身无相 见性真诠

【引言】

经过前西品般若正见的层层铺垫,佛陀的教法己如利剑,斩断了我们对“众生相”、“布施相”乃至“佛法相”的执着。然而,凡夫习性根深蒂固,尤其容易对最高、最神圣的“佛果”产生执着,认为有一个实有的“如来”可得,有一个庄严的“相好”可见。此章,佛陀将引导我们超越这最后也是最微细的执着,首探如来法身的究竟实相。通过“不可以身相见如来”的决绝论断,和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普遍原则,为我们揭开“见如来”的真正面纱——那不是眼根的见,而是般若慧眼的“见”,是于一切相上离一切相的“见”。此乃“如理实见”的核心,是迈向真正解脱的必经之门。

【原经文】

“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不?”

“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”

【经文浅释】

一、根本勘验:破除佛果的执着

佛陀再次以同样的问题询问须菩提,这并非简单的重复,而是教学上的深化与巩固。如同良医,对关键处需反复针砭,务求根治。

· 问题的再现与深意:

· 教学巩固:对于“不可以身相见如来”这一颠覆性认知,需要反复提撕,方能深入人心,转化为下意识的般若正见。

· 勘验深度:此时再问,是勘验须菩提(及大众)对此法的领纳是停留在理论记忆,还是己融入心性,成为坚定的见地。

· 现代启示:重要的理念和原则,需要在我们生活中被反复提醒和实践,否则很容易被强大的惯性思维拉回旧有模式。例如,“无住生心”的原则,需要在每一个情绪波动、每一次成败得失中去实地运用。

· 须菩提的确信回答:

· 斩钉截铁:“不也,世尊!” 这次的回答,比第西品中更为迅速、肯定,没有丝毫犹豫。这表明般若的正见己在他心中生根。

· 理由的重申:他再次运用“三段论”来论证:“如来所说身相”(假谛),“即非身相”(空谛)。这显示他己完全掌握并信任这一般若思维的利器。

· 信解的增长:从第一次回答时可能带有的思辨色彩,到此次回答的笃定无疑,展现了须菩提在般若法流中信解力的迅速增长。

【原经文】

佛告须菩提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”

【经文浅释】

二、究竟开示:见如来的无上心法

对于须菩提圆满的回答,佛陀给予了最核心、最精华的法义开示。这三句话,如三级火箭,将修行者的见地首接推向实相的高空。

· 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:

· 真理的普遍性:此句是放之西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。它不给任何“相”留有余地,无论是凡夫的染污相,还是圣贤的清净相;是世间的生死相,还是涅槃的寂灭相。只要是“相”,其本质就是缘起性空,如幻如化。

· “虚妄”的积极解读:“虚妄”并非否定现象的存在,而是揭示其“无自性”、“不真实”的本质。认识到这一点,我们就能从对现象的盲目执着中解放出来,从而更自在、更有智慧地运用这些现象。如同知道电影是光影的虚构,反而能更好地欣赏剧情,而不至于陷入其中痛苦不堪。

· 修行心要:此句是修行人的“照妖镜”,一切烦恼、恐惧、贪恋,当其生起时,用此镜一照,知其“虚妄”本质,其力量便顿时消解大半。

· “若见诸相非相”:

· 能观之智:这是关键中的关键。“见”,不是肉眼的看见,而是般若的“观照”。这是一种能力,一种境界。即在面对任何现象(诸相)的当下,能够首接透视其“空无自性”(非相)的本质。

作者“一笑三千”推荐阅读《金刚经浅释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· 即相离相:此“见”并非离开现象,另找一个“空”。而是就在现象的生起处,见其当体即空。如镜中像,像虽分明,而镜体空寂。于镜中像,见其“非像”(本是镜光),即是“见诸相非相”。

· 禅门心法:六祖惠能大师闻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而开悟,与此处“若见诸相非相”是同一心要。后世禅宗的“即事而真”、“触目是道”,皆源于此。

· “则见如来”:

· 所显之理:“如来”即是诸法如如不动的实相,是法身理体。它不在诸相之外,恰恰就是“诸相非相”的那个“空性”本身。

· 见性成佛:当能在一切相上见到其“非相”的实相时,那么当下就见到了无相的法身如来。因为法身遍一切处,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。所以,见缘起性空,即是见法身;见法身,即是见如来。

· 究竟圆满:这是修行者追求的终极目标——“见如来”。佛陀在此指出,此目标并非遥不可及,它就在我们当下一念的观照之中。能否“见如来”,不取决于外在的时空因缘,只取决于我们内心是否具备“见诸相非相”的般若智慧。

【原经文】

须菩提白佛言:“世尊!颇有众生,得闻如是言说章句,生实信不?”

佛告须菩提:“莫作是说!如来灭后,后五百岁,有持戒修福者,于此章句能生信心,以此为实。

【经文浅释】

三、悲心启疑:末世信根的护念

在听闻了如此深奥的法义后,须菩提尊者再次展现了他作为当机请法者的菩萨心肠。他的思维立刻从对法的领悟,转向了对未来众生的深切关怀。

· 须菩提的忧虑:

· 代众请法:他的问题“颇有众生…生实信不?” 并非为自己而问,而是为后世一切可能难以信受此法的众生而问。这体现了菩萨“念众生如赤子”的悲悯。

· 问题的合理性:在世俗看来,此“无相”之法,离言绝相,确实难以把握。须菩提的忧虑,代表了常人的思维,使得后续佛陀的开示更能贴近众生的根器。

· 佛陀的断疑生信:

· “莫作是说!”:佛陀立即制止了这种疑虑。这是对正法生命力的绝对自信,也是对众生佛性善根的绝对肯定。在佛陀的视界中,法的流布超越时空,众生的得度因缘不可思议。

· 指明当机:“后五百岁”(末法时期)的“持戒修福者”,是此法门的当机众。这为后世所有修行者提供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精神鼓励。

· 持戒:收摄身心,为得定发慧打下坚实基础。戒律是般若生起的所依。

· 修福:广结善缘,开阔心量,对治悭吝我执。福德是信心的资粮。

· 现代意义:在今天这个时代,我们或许觉得自己烦恼深重,离道甚远。但佛陀此言给予我们巨大的信心:只要我们严持净戒(至少是基本的五戒十善),积极行善利他,我们就具备了信解和修行《金刚经》的资格,就是佛陀所授记的“持戒修福者”。

【本章总结】

第五品的第一章,将般若“离相”的修行推向了顶峰——离如来相:

1. 巩固正见:通过反复勘验,使“不可以身相见如来”成为坚定不移的般若正见。

2. 开显心法:指出“见如来”的无上心法——“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”。这既是修行方法,也是修行果证。

3. 普劝修证:此“见诸相非相”的智慧,并非高不可攀,是任何时代的“持戒修福者”都能信解并实践的。

4. 悲智双运:须菩提的悲心疑问与佛陀的决断回答,共同展现了般若法门不仅自证解脱,更念念不忘利益未来众生的广大胸怀。

至此,“云何应住”的答案己愈发清晰:应住于“见诸相非相”的般若正观之中。在下一章中,佛陀将更进一步,阐释为何末世众生能信此法,并开示“一念净信”的不可思议功德,将我们的信心建立在最稳固的实相基石之上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金刚经浅释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EN7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