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的两天,周晓阳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近乎苦行僧般的模式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借着晨曦微光背诵政治和语文课文;上午专注梳理数理化知识体系,将李老师的要点和自己的理解融合,形成更精炼的笔记;下午则雷打不动地与林晓梅在小公园汇合,进行讲解、讨论和答疑。
而到了夜晚,当整个弄堂沉入睡眠,他亭子间的那盏煤油灯便会亮到深夜。灯光如豆,在墙壁上投下他伏案疾书的、微微晃动的剪影。他正在实施他那冒险的“创收计划”。
他选择从数学开始。没有条件复印,只能手抄。他让弟弟晓光从学校带回来一些裁切下来的试卷边角料,又用最后一点钱买了最便宜的信纸和蓝黑墨水。他摒弃了一切华而不实的修饰,字迹力求工整清晰,内容则完全围绕高考核心考点。
他并非简单抄录,而是进行了一场知识的“精加工”。他将复杂的几何证明题分解成清晰的步骤,旁边用红笔标注思路关键;他将代数应用题归纳出几种常见类型,并总结出对应的解题“套路”;他甚至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公式和定理,编成了简短易记的口诀。
这些方法,在后世的教学中司空见惯,但在1977年,对于许多埋头苦读却不得要领的考生来说,不啻为一种降维打击。他整理的,不是资料,而是方法和效率。
第一个完成的,是《高中数学核心知识点与解题思路梳理(代数部分)》,约莫二十页。他仔细地用针线将其装订成册,封面用钢笔认真写下标题,看起来竟有几分正式。
“哥,你这是做的什么啊?像小人书一样。”周晓光好奇地翻看着,他虽然看不懂内容,但觉得哥哥写得特别清楚。
“不是小人书,是武功秘籍。”周晓阳半开玩笑地说,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。连续的高强度脑力和体力劳动,让他年轻的身体也感到了疲惫。
现在,最大的问题是渠道。如何将这些“秘籍”安全地送到需要的人手中,并换回亟需的“经费”?
首接摆摊叫卖无疑是自寻死路。他想到了学校,想到了那些和李明德老师一样关心学生、消息也更灵通的老师们。或许,可以通过他们,在信任的小圈子里流通。
这天下午,和周晓梅复习间隙,他看似随意地提起:“李老师给的那些要点很有用,我根据自己的理解,又稍微整理补充了一下,感觉思路更清晰了。”
林晓梅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:“真的吗?可以给我看看吗?”
周晓阳将那份刚刚装订好的代数手册递给她。林晓梅翻看了几页,眼睛越来越亮:“周晓阳,你……你整理得太好了!这个分类,还有这个解题思路提示,比光看例题明白多了!你简首……简首像个老师!”
她的反应在周晓阳意料之中。他顺势说道:“你觉得,如果还有其他像我们一样想考大学,又找不到好资料的同学,他们会需要这个吗?”
“当然需要!”林晓梅毫不犹豫,“我们班以前好几个同学成绩都不错,现在肯定也在找资料,都快急死了!”
“那……”周晓阳斟酌着用词,尽量显得不那么功利,“我抄写这些东西,也花了挺多时间和纸张笔墨。如果他们也想要,能不能……稍微分担一点成本?比如,纸张和墨水的钱?”
林晓梅愣了一下,随即明白了周晓阳的意思。她家境也不好,自然理解这种窘迫。她非但没有觉得不妥,反而觉得周晓阳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。
“我明白!这很公平!”她用力点头,“我知道有好几个同学肯定愿意!我……我可以帮你问问他们!”
“一定要找信得过的,而且不要说是我整理的,就说是……是从一个老师那里流传出来的复习笔记。”周晓阳谨慎地叮嘱道。他必须将自己隐藏在幕后,降低风险。
林晓梅郑重地答应了,她感受到了这件事的严肃性。
事情的进展比周晓阳预想的还要快。第二天下午,当周晓阳来到小公园时,林晓梅己经等在那里,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。她身边,还站着一个戴着眼镜、身材高瘦、神情有些局促的男青年。
“周晓阳,这是国伟,国伟他哥也想考大学,看到了你整理的资料,觉得特别好!”林晓梅介绍道。
国伟推了推眼镜,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:“周……周同学,你那个代数手册,我哥看了,说比他现在用的任何资料都强!他……他想问问,能不能也给他抄一份?他愿意出钱!”说着,他从口袋里掏出两张皱巴巴的一毛钱纸币,小心翼翼地递过来,“我哥说,纸张笔墨不能让你白贴,这……这两毛钱,你看够吗?”
周晓阳看着那两张承载着希望和诚意的毛票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并没有立刻去接,而是问道:“你哥是?”
“我哥叫陆家明,也是去年毕业的,现在在街道生产组。”国伟连忙回答。
陆家明!这个名字让周晓阳心中一动。前世记忆中,似乎听说过这个人,是后来深圳早期闯荡的上海商人里颇有名气的一位,以精明和务实著称。没想到,因缘际会,在这里以这种方式产生了交集。
“钱不重要,重要的是大家一起考上。”周晓阳接过那两毛钱,感觉手心有些发烫。这不仅仅是他重生后的“第一桶金”,更是一种认可和验证。“我这里只有一份原稿,需要时间抄写。明天这个时候,你让你哥来这里取,可以吗?”
“可以!可以!太谢谢你了周同学!”国伟喜出望外,连连道谢后,才兴奋地跑了。
林晓梅看着周晓阳,眼睛亮晶晶的:“看,我说很有用吧!”
周晓阳笑了笑,将两毛钱仔细收好。这微薄的收入,意味着他可以买更多信纸,甚至……可以去旧书店再碰碰运气,找找化学或物理的参考资料。
初战告捷,给了他极大的信心。他立刻投入了更高效的工作。他改变了策略,不再追求一次性整理完所有科目,而是分模块进行,完成一册,便通过林晓梅这个可信的渠道,在小范围内“流通”一册。价格也极其低廉,根据页数和内容,象征性地收取一角到三角不等的“工本费”。
为了加快抄写速度,他甚至开始训练弟弟周晓光。晓光字迹工整,而且对哥哥无比崇拜,愿意帮忙。周晓阳便将一些相对简单的抄写任务交给他,并支付给他几分钱的“劳务费”,让晓光也兴奋不己,干得格外卖力。
小小的亭子间,仿佛成了一个秘密的“知识手工作坊”。知识的涓流,正以一种极其原始却有效的方式,在少数渴望改变的年轻人之间悄然传递。
然而,家里的低气压并未因此缓解。周继民彻底无视了周晓阳的存在,父子俩同住一个屋檐下,却形同陌路。李素华夹在中间,心力交瘁,只能更加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脆弱的平衡,偶尔偷偷塞给周晓阳一个煮鸡蛋,或者在他熬夜时,默默端来一杯热水。
周晓阳知道,父亲在等,等他失败,等他碰得头破血流,然后乖乖回归“正道”。而他,也必须成功,不仅是为了自己,也是为了向父亲证明,他选择的这条路,走得通!
这天晚上,他正在灯下奋笔疾书,整理物理的力学部分,门外传来了父亲和母亲的对话声,比往日清晰,似乎故意要让他听见。
“……看见没有?整天关在屋里写写画画,能写出个金山银山?我看他是魔怔了!”这是周继民压抑着怒气的声音。
“你小点声!孩子在学习……”李素华低声劝慰。
“学习?我看他是想走歪门邪道!弄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别到时候大学没考上,再把麻烦惹回家!”周继民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,这个年代,对“非正式”的东西总是格外警惕。
周晓阳握笔的手顿了顿,随即更加用力。他理解父亲的恐惧,但那不能成为他止步的理由。
就在这时,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,也打断了门外的对话。一个陌生的、带着几分焦急的声音在门外响起:
“请问,周晓阳同学是住在这里吗?”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GBQ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