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篇:为政第二
第一章:为政以德:北辰之喻与德化之功
【引言】
《为政》篇继《学而》之后,自然地将探讨的重点从个人修养延伸至公共治理领域。如果说《学而》篇奠定了“内圣”之学的基础,那么《为政》篇则开启了“外王”之道的纲领。此篇首章,孔子开宗明义,以极其精炼而形象的比喻,提出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——“为政以德”。此章如同灯塔,照亮了全篇的方向,确立了德治相对于刑政、霸道的根本优越性,并深刻揭示了道德领导力所产生的无形却强大的向心作用。
【原经文】
子曰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一、 为政以德:政治的根本原则
这句话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总纲,言简意赅,内涵深邃。
·“为政”: 指处理政务,治理国家。其主体是君主、执政者。
·“以德”: “以”,用,依靠。“德”,指执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、仁爱之心和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优良品格。这是“为政”的方式、手段和根基。
·核心对立: “为政以德”明确地与“为政以刑”、“为政以力”(霸道)相对立。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刑法和政令(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”),但他认为,依靠严刑峻法和权谋武力来统治,只能使百姓免于犯罪,却无法培养他们的羞耻心,不是根本之道(“民免而无耻”)。而“德治”则旨在通过统治者的道德表率,感化百姓,使之心悦诚服,从而形成内在的道德自觉和社会和谐。
·德的内涵: 此“德”非空泛的概念,它具体体现在前述《学而》篇所讲的孝、悌、忠、信、敬、爱等德行上,尤其以“仁”为核心。一个“以德”的执政者,必然是仁爱百姓、勤政节俭、以身作则的。
二、 譬如北辰:一个永恒的比喻
为了阐明“为政以德”的妙用,孔子运用了一个极其贴切而宏大的比喻。
·“北辰”: 即北极星。由于地球自转,天空中的星辰看似围绕北极星旋转,古人便认为北极星是天空的中心,恒定不动,而群星都环绕、拱卫着它。
·“居其所”: “其所”,它本来的位置。北极星安然处于它的中心位置上,静谧而恒定。这里比喻有德的执政者,自身持守正道,庄重安定,不轻易妄动,不朝令夕改。其自身就是道德和秩序的象征。
·“而众星共之”: “共”,同“拱”,环绕、拱卫。群星自然然地环绕着北辰。这里比喻天下的百姓、臣僚,都会像群星环绕北辰一样,自发地、心悦诚服地归附、拥戴、支持有德的执政者。
三、 德化之功:无为而治的向心力
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德治的运行机制和效果。
·非强制,乃感召: 群星环绕北辰,并非北辰发出了什么强制性的命令,而是由其中心地位和内在属性自然产生的物理效应。同样,百姓归附有德之君,不是源于恐惧或利益的算计,而是被其德行所感化、所吸引。这是一种道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。
·“无为而治”的雏形: 孔子曾说:“无为而治者,其舜也与?夫何为哉?恭己正南面而己矣。”(《卫灵公》)舜似乎什么都没做,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,天下就治理好了。其奥秘就在于“恭己”,即修养好了自身的品德。“为政以德”正是这种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基础。执政者不必事必躬亲,殚精竭虑于具体事务,只要自身“居其所”——坚守道德本位,其感化力量自然会像北辰一样,使整个政治系统有序运行。这并非真正的无所作为,而是“行其所无事”,是一种更高明的领导艺术。
·与法家对比: 法家主张“法、术、势”,依靠明确的法令、统治权术和威势来驱动臣民,君主需要不断运用权谋和力量去控制、监督。而儒家的德治,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、润物无声的教化。前者似“力”,后者似“风”;前者使人畏惧,后者使人向往。
· 历代注疏精要:
1. 朱熹《论语集注》:“政之为言正也,所以正人之不正也。德之为言得也,得于心而不失也……为政以德,则无为而天下归之,其象如此。” 朱熹点明了“政”即“正”,德治的本质是以正正不正。并强调其效果是“无为而天下归之”。
2. 《论语注疏》:“此章言为政之要。” 首接指出本章是论述为政的关键。
3. 钱穆《论语新解》:“孔门论学,最重人道。政治乃人道中之大者……故《论语》编者以《为政》次《学而》。” 强调了《为政》篇在《论语》中的逻辑地位,并指出德治是人道主义的体现。
【本章总结】
《为政》篇首章,以其深刻的洞察和优美的比喻,确立了儒家政治哲学的基石:
1. 道德优先性:将执政者的品德视为良好政治的首要条件,政治问题本质上是道德问题。
2. 领导力本质:揭示了真正领导力的核心不在于控制与威慑,而在于感召与凝聚,是一种“不动而化”的教化力量。
3. 理想政治境界:描绘了一种和谐、有序、近乎自然的理想治理状态,即通过德性表率实现天下的自然归附。
此章为后续讨论《诗》教、孝道、知人等具体为政方略奠定了总基调:一切具体的政事措施,都应以“德”为依归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GCD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