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篇:学而第一
第五章:为学之阶:德行、言容与亲仁
【引言】
作为《学而》篇的收官之章,本章通过孔子对弟子子贡的两次对话及一段总结性论述,宛如交响乐的终章,将全篇主题——为学与修身——推向一个综合性的高度。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年轻学子(“弟子”)从内在德性培养,到外在行为规范,最终确立人生志向的完整进阶过程。尤其重要的是,本章引入了“文”与“质”的辩证关系,以及“仁”这一核心范畴,为后续篇章的深入讨论埋下了伏笔。此章收束全篇,气象宏大,路径清晰,指明了儒家教育的目标与次第。
【原经文】
子曰:“弟子入则孝,出则弟,谨而信,泛爱众,而亲仁。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。”
子夏曰:“贤贤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;事君,能致其身;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。”
子曰: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。主忠信。无友不如己者。过则勿惮改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一、 弟子之规:修养的次第与根本
这是孔子提出的青年学子行为准则,是一个由内而外、由近及远的修养路线图。
·“弟子”: 一般指年纪较轻的学子或为人弟、为人子者。此条是针对初学者的基础教育纲领。
·“入则孝,出则弟”: “入”在家,“出”在外。在家孝顺父母,出外敬爱兄长(或年长者)。这与有子“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”相呼应,将家庭置于修养的起点。这是“亲亲”原则的体现。
·“谨而信”: “谨”,言行谨慎,不放肆;“信”,诚实守信。这是个人立身社会的基本品德,与曾子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”一脉相承。由家庭走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,需以此为基础。
·“泛爱众,而亲仁”: “泛”,广泛。“众”,众人。在做到以上几点后,要将爱心推而广之,博爱大众。但博爱并非没有重点,还要“亲仁”,即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。这是“仁者爱人”思想的初步实践,也是提升自身德行的关键途径,因为环境(“里仁为美”)对人有巨大影响。
·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: “行”,指践行上述孝、悌、谨、信、爱众、亲仁等德行。“文”,古代文献典籍,指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等文化知识。这句话确立了儒家教育“德行为先,文艺为后”的根本原则。孔子并非不重视“学文”,而是强调道德的实践是根本,知识的学习是锦上添花。如果德行有亏,学文再多,也可能成为伪君子(“小人儒”)。这是对“学”的内涵的重要界定,学首先是学做人。
二、 子夏之论:德行之实质重于知识之名目
子夏(卜商,孔子弟子,以文学著称)的这段话,从另一个角度强化了孔子“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”的思想,甚至更为激进。
·“贤贤易色”: 此句解释多样,主流有两种:1. 尊重贤德(第一个“贤”作动词,尊重之意),胜过爱好美色(“易”,轻视、替代)。指重视德行而非外表。2. 对待妻子,应重其贤德而非其容貌。皆通,核心都是强调内在德行优于外在色相。
·“事父母能竭其力”: 侍奉父母,能竭尽自己的能力。此为孝的体现,重在“竭其力”的诚心。
·“事君能致其身”: “致”,奉献。为君主(或上级)办事,能奉献自己的生命。此为忠的极致表现。
·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”: 与朋友交往,说话诚实守信。此为信的体现。
·“虽曰未学,吾必谓之学矣”: 子夏总结道,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,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(文献知识),我(子夏)也必定认为他己经是有学问的了。这极端地强调了道德实践本身就是最重要的“学”,德行是学问的实质。这与孔子“吾必谓之学矣”的肯定语气,凸显了儒家对“实学”的推崇。
三、 君子之道:威重、忠信、择友与改过
孔子最后这段关于君子修养的论述,更为深入,涉及气质、原则、环境与态度。
·“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”: “重”,庄重、自重。“威”,威仪。“固”,坚固、巩固。君子如果不自重,就没有威仪;即使读书,所学的知识也不会巩固。朱熹注:“轻乎外者,必不能坚乎内。” 说明内在的庄重是外在威仪和学问扎实的基础。这与首章“人不知而不愠”的从容自信相通,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稳定气质。
·“主忠信”: “主”,以……为主宰、准则。要以忠和信两种品德为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。这呼应了曾子的“忠”与“信”,将其提升到君子立身之“主”的高度。
·“无友不如己者”: 字面意思是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。此解易生误解,以为势利。更深的理解是:要看到任何朋友都有其长处,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(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),所以“无友不如己者”意味着要善于发现和学习朋友的优势,或者说,要选择在德行、学问上能对自己有所助益的人为友。这与“亲仁”和“贤贤”精神一致,强调交友的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。
·“过则勿惮改”: “惮”,害怕。有了过错,不要害怕改正。这与曾子的“三省吾身”相衔接,自省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并改正过错。孔子认为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”,真正的过错是坚持错误。勇于改过是君子自信和强大的表现。
· 历代注疏精要:
1. 朱熹《论语集注》对“弟子入则孝”章注:“力行而不学文,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,识事理之当然,而所行或出于私意,非但失之于野而己。” 补充说明了“学文”的必要性,避免德行因无知而偏离中道。
2. 对“君子不重”章注:“君子不自重,则无以昭其敬;学不固者,所得浅薄,不能坚固也。” 阐明了“重”与“威”、“学”与“固”的关系。
【本章总结】
《学而》篇终章,如同一个精炼的总结,将全篇要义融汇于一炉:
1. 明确了修养的次第:从基础的家庭(孝悌),到个人品德(谨信),再到社会关爱(爱众),最后亲近贤者以提升(亲仁),并为知识学习(学文)奠定了德行基础。
2. 凸显了实践的优先性:通过孔子和子夏的论述,强烈表达了德行实践是学问的根本,甚至其本身即是真学问。
3. 提升了修养的境界:从“弟子”之规上升到“君子”之道,强调了庄重气质、忠信原则、益友环境和完善自我的勇气。
全篇以“学”始,以“君子”终,首尾呼应,完整地勾勒出儒家为学修身的蓝图:通过学习与实践,最终成就一个具有完美人格、能担当社会责任的君子。
---
第一篇总结与下一篇预告
《学而第一》篇,作为《论语》的开篇,成功地确立了全书的基调。它围绕“学”这一核心,展开了对学习之乐、修养之本(孝悌)、内省之功(三省)、治国之要(敬信节爱)以及成才之路(弟子规与君子道)的全面论述。其思想由内而外,由近及远,逻辑严密,奠定了儒家思想重视、强调实践、追求人格完善的鲜明特色。
(下一章预告:第二篇《为政》将深入探讨政治哲学与教化之道。孔子将提出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”的核心理念,并通过对《诗经》的诠释、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的生命自述以及多种孝道的辨析,进一步展开德治思想的丰富内涵。)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GCD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