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篇:为政第二
第三章:道之以德:礼乐教化与民心归服
【引言】
前两章分别从原则(为政以德)与工具(诗教)立论,本章则通过鲜明的对比,进一步深入阐述德治与刑治的根本区别及其不同效果。孔子以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”与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”对举,清晰地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所带来的社会心理后果——“民免而无耻”与“有耻且格”。此段论述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关于治理模式的经典辨析,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,深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取向。
【原经文】
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【经文浅释】
一、 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:法治与刑治的局限
孔子首先剖析了那种依靠政令和刑法来治理国家的模式。
·“道之以政”: “道”,同“导”,引导、领导。“政”,政法、禁令。指用行政命令、法律条文来引导民众。
·“齐之以刑”: “齐”,使之一致、整齐划一。“刑”,刑罚、惩处。用刑罚来约束、规范民众的行为,使他们都符合法令的要求。
·这种模式在孔子时代,主要体现为法家(如稍后的子产、更后的商鞅等人)的思想和实践。它注重制度的明确性和强制性,追求效率和社会表面的秩序。
·“民免而无耻”: 这是这种治理模式导致的社会心理结果。“免”,避免、躲避。指百姓只会想方设法去躲避刑罚的制裁。“无耻”,没有羞耻心。意思是,只要自己的行为不触犯法令,即使是不道德的事,也会去做;而一旦做了坏事,只要没被抓住、不受惩罚,内心也不会感到羞耻。
·深层弊端: 这种治理只能建立一种消极的、最低限度的秩序。它无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,反而可能催生投机心理。社会缺乏内在的道德凝聚力,秩序是脆弱的,一旦法律监督松懈或刑罚不公,就容易产生混乱。孔子洞见了这种治理模式在道德建设上的无能。
二、 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:德治与礼治的升华
紧接着,孔子提出了他主张的更高层次的治理模式。
·“道之以德”: 用道德来引导民众。此处的“德”,首要的是执政者自身的德行表率,其次是通过教育传播的道德观念。它为民众树立了积极的、向上的榜样和目标。
·“齐之以礼”: 用礼乐制度来规范民众的行为。“礼”不同于“法”,它不仅仅是外在的规范,更是一套融合了道德、习俗、仪节的文明体系。它通过教化、熏陶,使人在内心认同并乐于遵循这些规范,从而达到行为的和谐统一。
·“德”是内在的感召力,“礼”是外在的、人文的规范力。二者结合,构成了儒家理想的治理方式。
·“有耻且格”: 这是德礼之治所能达到的理想效果。“有耻”,指百姓有羞耻心。他们做一件事,不仅看是否合法,更看是否合乎道德。做了不道德的事,即使无人知晓,内心也会感到不安和羞耻。这是内在的道德约束力,比外在的法律约束更为根本和持久。
·“格”的深意: 此字解释颇丰,主要有三义,皆能丰富经义:
1. 至、归服: 指百姓心服口服,前来归附。朱熹主此解:“格,至也。言躬行以率之,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,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,又有礼以一之,则民耻于不善,而又有以至于善也。” 强调民心归服。
2. 正: 指百姓的行为归于正道。如《尚书》“格其非心”。
3. 匡正、革除: 指百姓能自我匡正过错。如郑玄注:“格,正也。”
综合而言,“格”意味着百姓在“有耻”的基础上,能主动地使自己的行为归于正道,达到一种高度自觉、自治的和谐状态。
三、 两种模式的对比与抉择
孔子通过这番对比,并非完全否定“政”与“刑”的必要性,而是指出了其局限性,并强调了“德”与“礼”的优越性和根本性。
·层次不同: “政刑”之治是治标,旨在约束行为;“德礼”之治是治本,旨在教化人心。
·效果迥异: “免而无耻”是被动的、消极的服从;“有耻且格”是主动的、积极的参与和认同。
·儒法之辨: 此章可视为儒家与法家政治哲学的一个根本分水岭。儒家追求的是基于道德认同的、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(“礼治秩序”),而法家追求的是基于利益计算和暴力威慑的、高效统一的社会控制(“法治秩序”)。在中国历史中,往往是“儒表法里”,但儒家的这一理想始终是政治评价的最高标准。
· 历代注疏精要:
1. 朱熹《论语集注》:“政者为治之具,刑者辅治之法。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,而德又礼之本也。此其相为终始,虽不可以偏废,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己,德礼之效,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。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,又当深探其本也。” 朱熹精辟地分析了政刑与德礼的关系,指出德礼是根本,政刑是末端工具,不可本末倒置。
2. 《礼记·缁衣》:“夫民,教之以德,齐之以礼,则民有格心;教之以政,齐之以刑,则民有遁心。” 与本章思想完全一致,并用了“格心”与“遁心”(逃避之心)的对比。
【本章总结】
本章通过精炼的对比,深刻阐述了儒家德治思想的优越性:
1. 治理的目标: 不仅仅是行为的规范(免刑),更是人心的教化(有耻)。
2. 治理的手段: 不仅要依靠外在的强制(政刑),更要依靠内在的引导(德礼)。
3. 理想的秩序: 是一种基于道德自觉和文明礼仪的、主动和谐的秩序(且格)。
此章将“为政以德”和“思无邪”的教化思想落到了具体的治理方略比较上,使儒家的政治主张更加清晰和系统化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论语浅释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GCD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