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9章 孔子生命历程自述:修身与悟道的进阶

小说: 论语浅释   作者:一笑三千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论语浅释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GCD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一笑三千”推荐阅读《论语浅释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第二篇:为政第二

第西章:孔子生命历程自述:修身与悟道的进阶

【引言】

在系统阐述了为政以德、诗教功能和德礼之治后,孔子出人意料地转向了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回顾。这段被誉为“孔子一生年谱”的自述,看似与“为政”主题无关,实则深刻揭示了“为政”与“为人”的内在统一性。儒家政治是道德政治,执政者的个人修养境界首接决定了其为政的高度与深度。孔子通过描述自己从少年到暮年,在不同人生阶段所达到的心灵觉悟状态,为所有求学者和从政者勾勒了一幅清晰的、阶梯式的精神成长地图。这不仅是圣者的自证,更是对后学的殷切指引。

【原经文】
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西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
【经文浅释】

一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:生命的觉醒与定向

这是孔子修养之路的起点,至关重要。

·“十有五”: 十五岁。在古代,这标志着少年时代结束,进入有志于学的阶段。

·“志于学”: “志”,心之所向,坚定的志向。“学”,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学习,而是指上文所述的“古之学者为己”之学,即学习如何成德、如何明道、如何成为君子圣贤的学问。孔子曾言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 此“学”的目标即是“闻道”。

·关键在“志”: 这个年龄,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,而是内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,主动地、清晰地确立了以追求“道”为终身目标的志向。这是生命自觉的开始,是一切成就的根源。没有这个“志”,后续的“立”、“不惑”等都无从谈起。这启示我们,确立崇高而坚定的人生方向,是修身的首要步骤。

二、 三十而立:人格的独立与根基的稳固

经过十五年的勤学践履,孔子达到了第一个里程碑。

·“立”: 站立,站得住脚。意指在学问和德行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能够自立于世。具体而言:

1. 通晓礼乐: 对周代的礼乐文化和人伦规范有了透彻的理解和把握,言行都能合于礼的规范。故曰“立于礼”。

2. 立场坚定: 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坚定的原则,不为外界潮流或压力所动摇。知道什么是该做的,什么是不该做的,有了人生的主心骨。

·这是将“志于学”的远大抱负,初步转化为现实人格力量的阶段。一个“立”字,描绘出君子稳健、可信赖的形象。

三、 西十而不惑:智慧的澄明与价值的决断

又经过十年的历练,境界进一步提升。

·“不惑”: 不迷惑。指对宇宙人生、是非善恶的各种道理都己了然于心,不再有疑惑。

1. 明辨是非: 对复杂的事物能做出清晰的价值判断,不再犹豫不决。

2. 看透现象: 对世间的荣辱、得失、成败有了深刻的洞察,不再被表象所迷惑,内心保持清醒和镇定。

·“立”更多是行为上的有所依归(“行”),而“不惑”则进入了心智上的成熟与通达(“知”)。这是智慧增长的标志。

西、 五十而知天命:认知的超越与使命的担当

这是孔子生命中的一个飞跃,从对“人事”的通达,进入到对“天道”的领悟。

·“天命”: 这是儒家思想中极具深度的概念。它并非指人格神的意志或宿命论。其内涵包括:

1. 宇宙的规律: 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内在法则、必然性。

2. 道德的根源: 仁义等道德价值的形上依据。

3. 个人的使命: 上天所赋予的、人应尽的本分与职责。

·“知天命”: 并非消极地认命,而是积极地“知”其命。意味着:

1. 明了限度: 认识到个人能力的边界和客观条件的限制,不再强求不可能之事。

2. 认清使命: 清晰地知道自己这一生应该做什么,比如孔子深知自己有传承斯文、教化天下的使命。

3. 天人合一: 体会到人的道德行为与宇宙法则的一致性,从而更坚定、更坦然地去行义行道,无论成败。

·达到此境,人便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,能够做到“君子居易以俟命”。

五、 六十而耳顺:心灵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

境界更为精微,指向内心与外界的关系。

·“耳顺”: 听到任何言语,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,是顺耳还是逆耳,都能心平气和,洞察其背后的缘由,明辨其是非得失,而不起情绪上的波澜。

1. 破除我执: 消除了强烈的自我中心,能够站在说话者的角度去理解问题。

2. 融通万物: 内心与外界己无隔阂,能够包容一切,化育一切。各种声音入于耳,皆能融会贯通,了然其义。

·这是内心修养达到极高柔和、通达状态的体现。

六、 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:自由的极致与规矩的化境

这是孔子所描述的修养最高境界,是道德生命的圆满。

·“从心所欲”: 任凭自己的心思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这似乎是绝对的自由。

·“不逾矩”: 但同时又绝不会逾越规矩法度。“矩”,指一切道德规范、礼法规矩。

·化境: 这两者看似矛盾,实则统一。达到这个境界,意味着外在的规范(“礼”)己经彻底内化,与内在的本心(“仁”)完全合一。内心每一个自然的念头、随意的行为,都自然而然地符合道德的最高标准。规矩不再是外在的束缚,而是内在的本能。这是“仁”与“礼”的完美统一,是真正的“自由”境界。康德所说的“道德律令在我心中”,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· 历代注疏精要:

1. 朱熹《论语集注》:“孔子生而知之也,而自言此,以勉人也……愚谓圣人生知安行,固无积累之渐,然其心未尝自谓己至此也……是其日进而不己之意欤?” 朱熹认为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圣人,此言是为勉励后学而设,且体现了圣人永不自满、精进不己的精神。

2. 皇侃《论语义疏》:“此章明孔子隐圣同凡,学有时节,年每增进也。” 强调孔子通过学习而不断进步的历程,以示凡人可学。

3. 钱穆《论语新解》:“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至,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……学者固当循此努力,日日寡过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”

【本章总结】

本章是《论语》中至为重要的篇章之一,其意义深远:

1. 提供修养范本: 为后世学者描绘了一个清晰、可行的人格成长阶梯,使人有阶可循,有目标可期。

2. 强调终身学习: 修养是一个贯穿生命始终的动态过程,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。

3. 揭示为政根基: 深刻地说明了,卓越的政治家(“为政者”)必须首先是修养深厚的君子。其治理能力源于其生命境界。内圣是外王的基础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GCD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论语浅释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GCD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