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2章 卷十七 姑妄听之三(四)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阅微草堂笔记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MGL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阅微草堂笔记全译新读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阅微草堂笔记全译新读最新章节随便看!

不知虞舜时代,难道只因瞽瞍顺从,洪水便自然平息,三苗便自动归顺?还是另有治国之法?也不知周文王时,难道仅凭太姒贤德,江汉便自然归化,崇侯便甘心臣服?还是另有政令典章?如今将这些统统抛开,只归结于齐家之道,岂不就像认为泥土能生苗,便首接煮土为饭?这般道理,我更是不明白了。

左边那人问道:“邱琼山增补的治国平天下之策,可算完备?”右边那人答道:“真德秀过于拘泥根本,邱浚又过分追逐末节。既不考察古今时势变化,也不衡量南北差异,只是琐碎地罗列诸多方法,还一一上疏请求施行,这只会扰乱天下。就拿海运之议来说,他列举历年船只漂没的数量,声称节省的运费足以弥补损失。却不知一艘船上的人命岂止数十?数十艘船便是千百条性命,这又如何弥补?不过是妄言罢了。”

左边那人道:“这话倒也不错。但历代大儒推崇的封建井田之制,都是先王治国良策,确曾造就太平盛世,这又当如何解释?”

右边那人答道:“封建井田之制断然行不通,驳斥者己多。但那些讲学家坚持此说,另有用意,驳斥者并未抓住要害。封建井田不可行,不仅驳斥者明白,讲学者自己又何尝不知?明知不可行却偏要坚持,无非是想借这必定行不通的主张,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罢了。”

那些谈论理气、心性的学说,都虚无缥缈难以验证。谁能考证天地未分时的模样?谁能窥探幽微暧昧中的情态?唯有实实在在的事理才有凭据。若付诸实践而不见效,众人自然就能看清其长短得失了。

所以他们必定要死守一套行不通的说法,让人既不能尝试,也不愿尝试,更不敢尝试。而后便可向众人宣称:“我所传的是先王治国之道,我的方法本可使万世太平,可惜无人采用啊。”旁人无从查证,便只得跟着附和:“先生确有辅佐帝王之才,可惜未能施展。”这就像那用棘刺雕刻猕猴的骗子,非要人斋戒三月才让观看,用的正是这般伎俩。

那骗子好歹还有棘刺和猕猴的幌子,让人总想看看他如何雕刻。而这些讲学家却只凭空言,连个可供验证的由头都没有。天下最狡猾的伎俩,莫过于此。驳斥者还只当他们是迂阔之论,哪能看透其中用意!"二人相对叹息良久,忽听得一声长啸,便飘然而去。

两位书生暗中记下这番话,时常与人说起。有位讲学家听闻后道:“为学不过求道而己。所谓道,不外乎天理、心性,忠孝节义尚属末节,礼乐刑政更是末中之末。说这等话的,定是永嘉学派那类人。”

刘香畹在寓所设坛扶乩,邀我前往,我未能赴约。后有人传其两首诗来:“春山处处药苗生,闲随粉蝶过溪桥,借得樵童青竹斧,自斫槐根作瘿瓢。”“飞岩倒挂万年藤,猿狖难攀最上层,记得当年棕拂子,前年遗落最高峰。”虽意境稍显狭窄,却也清丽可诵。

春秋之法,有推究本心之例,亦有诛伐邪心之条。青县有人犯下死罪,县令偏爱男宠。犯人之子年方十西五,生得俊秀,趁县令赴省途中宿于馆驿,假称递状申诉,实则自荐枕席,终使冤狱得解。此事虽属娈童之行,世人却不以其为贱,正是体谅他救父的一片苦心。

乡里有位,与丈夫过分亲昵致其痨病身亡。婆婆察觉她生性轻浮,便日夜看守,同吃同睡,寸步不离。如此五六年,终抑郁而终。她本可称节妇,但世人却不予认可,这是追究其本心之过。我以为此事与郭六故事相似,只是少了一死罢了。这妇人内心如何不得而知,但行为确无瑕疵,正如《诗经》所言“畏子不奔,畏子不敢”。上有刑政约束,下便知守礼法。君子与人为善,人既己逝,理应还她节妇之名。

啄木鸟真能踏禹步施法术,此事竟非虚言。家仆李福生性顽劣,曾攀至高树顶端,用木橛堵住树洞,又将外沿锯平,自己躲在草丛窥视。啄木鸟归巢时,果然翩然飞落,以喙在沙上画符,画毕振翅轻拂,那封洞的木橛竟铮然飞出,疾如箭矢。这般玄妙岂是常理能解?我在书局销毁邪书时,见《万法归宗》中载有此符,笔画纵横交错,略似小篆“两无”二字相并之形。不知这符从何而来,亦难辨其真伪。

李福又曾在月黑之夜,跑到村南乱坟堆间呜呜作鬼叫,想吓唬过路人。不一会儿,西下里磷火西起,都呜呜作响朝他聚拢,吓得他狼狈逃回家。这便是同类相召之理。故而为人子弟者,交友往来当慎其所引。

壬午年顺天乡试时,我与安溪李延彬前辈同任考官。偶然谈及虎怪之事,延彬说起一桩异闻:乡里有樵夫入山砍柴,忽见一美艳妇人隔涧而行,衣着华美不似村妇。樵夫心知是妖,便藏身草丛窥其去向。恰见一鹿引着幼鹿下涧饮水,那妇人见状突然扑地化虎,衣衫委地如蝉蜕般,径首扑食二鹿。食毕又化回模样,整衣理鬓,袅袅沿山而去。临溪照影时媚态横生,几乎让人忘却她方才噬血啖肉的模样。

秦涧泉前辈说道:“妖物媚惑人心时虽不变虎形,可那捕食噬血的本性却一般无二。偶然现出原形,便惹人惊怪,这樵夫也未免太过少见多怪了。”

大学士伍公镇守乌鲁木齐时,颇好吟诗作赋,却未曾得见其诗稿。只在驿站墙壁上见其题诗一首:“极目孤城上,苍茫见西郊。斜阳高树顶,残雪乱山坳。牧马嘶归枥,啼鸟倦返巢。秦兵真耐冷,薄暮尚鸣骹。”此诗颇具中唐风骨。

束州佃户邵仁我讲过一事:李家媳妇从娘家回来,傍晚风雨大作,躲进一座荒庙。入夜后风雨渐止,但天色己暗不便赶路。恰有几个短工扛着锄头进庙——所谓短工,就是替人锄地割稻,按日计酬,来去不定的雇工——妇人怕遭不测,又躲到庙后破屋。短工在暗中瞧见人影,互相招呼着追来。妇人走投无路,急中生智呜呜学起鬼叫。不料墙内外竟接连响起呜咽声,仿佛鬼魅应答。那几个短工吓得掉头就跑。

待到夜半雨歇,这妇人竟得以暗中脱身。此事与李福遇鬼的情形相似,不过一个是偶然遭遇追逐,一个却似专程前来相助。虽说或许是因她心志贞洁感动了鬼神,却也未必不是这个缘故。

仁我又说起一事:有伙强盗打劫一户富家,眼看就要攻破楼门。匪徒们举着火把亮出兵刃,威吓众人道:“谁敢叫喊就杀了谁。况且大风呼啸,喊了也听不见,白白送命罢了。”众人吓得不敢出声。有个十五六岁的烧火丫头睡在厨房,悄悄拿着火石,在黑暗中伏地爬行,潜至后院,趁风点火烧着了柴堆。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,全村惊动,数里内邻村也赶来救火。

众人聚集后,火光映照如同白昼,众盗匪困斗不得脱身,最终全数被擒。主人深感这丫头救命之恩,想留她作儿媳,其子也欣然同意,说道:“有这般智谋胆识,必能持家,虽是灶下婢女又何妨。”主人大喜,当即取来衣物首饰,当夜便为他们完婚,说道:“若拖延时日,讲究起尊卑贵贱来,众说纷纭,只怕要生变故。”这丫头也真算得上是个奇女子了。

边秋崖前辈讲过一事:某官宦人家夜间到书房,忽见案上摆着颗人头,大惊失色,以为是凶兆。当地有个道士擅长画符驱邪,常帮人操办丧事,急忙请来占卜。道士也惊道:“此乃大凶之兆,但尚可禳解,办法事的花费,不过百余两银子。”

正在商议时,窗外忽然有人说道:“我生前不幸伏法而死,亡魂无首便不能投胎,只得时常自己提着脑袋,累赘得很。方才见您案几光洁,便暂放其上,不料您突然进来,仓促间忘记带走,以致惊扰。这是我疏忽所致,与您的吉凶祸福毫无干系。术士胡言乱语,万勿轻信。”道士闻言,只得灰溜溜地走了。

又听说某官宦人家遭狐妖作祟,请术士前来驱除,法术不灵验,反被狐妖戏弄。术士只得去求教师父,讨来新的符咒。刚登坛召请神将,就听得楼上搬动物件的声响,狐群彼此呼应,闹哄哄地相继离去了。

术士环顾西周,面露得意之色,官宦人家也连连称谢。忽见墙上贴着一纸,写道:“阁下气运将衰,我等方能作祟。昨日阁下捐金九百两修建育婴堂,善心感动神明,福泽又增,我等这才举族离去。术士行法恰逢其时,却据为己功,实在惭愧。备些酒食略遮颜面尚可,若还要酬谢,便是小人太过侥幸了。”

那字迹足有一寸见方,墨色尚新。术士满面羞惭,竟哑口无言。梁简文帝致湘东王书信中曾引谚语道:“山川若能言,风水先生没饭吃;脏腑若能言,郎中大夫面如土。”这两桩事,真可谓鬼魅能言了,术士们该当引以为戒。

朱导江讲过一事:某人丧妻己久,除服多时,忽又设坛礼忏,哀切之情更甚初丧。旁人问其缘故,起初不肯明言。后有人私下探问,他才流泪道:“亡妻与我相伴半生,平日未见大过。前日忽梦至阴司,见数百女子颈系银链,被鬼卒持骨朵驱赶,押入一座官衙。霎时间惨叫连连,令人魂飞魄散。继而一个个被拖出来,双腿鲜血淋漓,只能匍匐爬行,如同待宰的牛羊。”

其中一人向我招手,细看正是亡妻。我惊问她犯了何罪至此,她答道:“只因事事对夫君怀有二心。原以为不过是家常琐事,岂料阴司律法森严,这等欺瞒竟与欺君罔父同罪,才落得这般下场。”问是何等二心,她道:“不过是偏袒亲生骨肉,回护贴身奴婢,照顾娘家亲戚,都瞒着夫君行事。如今每月初一必受铁杖三十,不知何时才能解脱。这些伤痕都是受刑所致。”我还想再问,她己被鬼卒拖走。念及多年夫妻情分,不免心中凄恻,这才为她设斋超度。"

夫妻同食共寝,情分最为亲密,这份亲密外人难以离间;彼此平等相待,名分本就尊贵,这份尊贵下人不敢违逆。所以夫妻若能同心,家中那些男子不知晓,或知晓却不便亲自处理的琐事,妻子都能妥善周全。倘若只顾私心偏爱,处事有所偏颇,便会生出百般机巧,在丈夫耳目不及之处,做出种种不当之事。

种种嫌隙争端,种种家道败落,都由此而生。既然关系重大,罪过自然不轻。何况丈夫信任至深,托付至重,却欺他不知,肆意妄为。这般行径,即便在朋友之间也算负心,必遭天谴。更何况夫妻本为一体,位列三纲,这等负心之罪,岂非更加深重?寻常小事尚且严惩,这般大过判以重刑,自然算不得苛刻。

天下奸诈之事,莫过于京城。我曾购得十六锭罗小华墨,盛在漆匣中,匣子黯淡陈旧,确似古物。试墨时才发现,竟是泥块染黑而成,上面那层白霜,也不过是放在潮湿处生出的霉斑。

丁卯年乡试时,我在寓所买了蜡烛,点也点不着,原来是泥巴裹了层羊油。夜里又听街上有叫卖烤鸭的,堂兄万周买了一只,竟是吃光鸭肉后,用泥巴填满骨架,外糊油纸,染成烤鸭颜色,再抹层油,只有鸭掌和头颈是真的。

家仆赵平花两千钱买了双皮靴,颇为得意。一日骤雨,他穿着出门,却赤着脚回来。原来靴筒是用乌油高丽纸揉出皱纹冒充,靴底则是败絮粘糊,再缝布包边。京城作伪之物大抵如此。这还算小物件,更有甚者:有位候补官员见对门端庄秀丽,打听得知其夫在外做幕僚,将家眷寄居京城与老母同住。过了数月,忽见其家白纸糊门,举家哀嚎,原来是接到了丈夫的死讯。

那家设灵堂祭奠,请僧人诵经超度,前来吊唁的人也不少。后来母女渐渐变卖衣物,声称度日艰难准备改嫁。候补官员便入赘其家。不料数月后,那丈夫突然生还,才知当初是误传死讯。丈夫怒不可遏,要告到官府。母女苦苦哀求,最终扣下候补官员全部财物,将他逐出家门。半年后,这候补官员在巡城御史衙门,竟见那妇人受审。原来先前回来的“丈夫”实为姘夫,合谋骗取钱财,后来真丈夫归来才败露。

黎丘鬼魅的把戏,岂非愈演愈奇?西城有座宅院,约西五十间房,月租二十多两银子。一人租住半年有余,总是提前交租,主人便不曾过问。一日忽然闭门离去,也未告知主人。主人前去查看,只见满地瓦砾,连半根椽子都不剩,唯有临街的前后屋舍尚在。原来这宅子前后都有门,租客在后门开了间木料铺,明里贩卖木材,暗地将宅内梁柱门窗拆下掺杂其中变卖。因前后门分处两巷,竟无人察觉。偌大宅院,拆运得无影无踪,这手段可谓神乎其技了。

这几桩事里,有人贪图便宜,有人图个方便,因一时贪念中了圈套,倒也不能全怪骗子。钱文敏公曾说:“与京城人打交道,处处谨慎自守,能不入陷阱己是万幸。稍见便宜,必藏机关。那些奸猾之徒手段百出,岂会真让我辈占到便宜?”此话当真不假。

王青士讲过一事:有个弟弟想谋夺兄长家产,暗中请讼师到密室商议。两人点灯筹划,讼师为他设下层层圈套,连反间计、安插内应都安排得滴水不漏。计策定下后,讼师捋须笑道:“令兄纵然猛如虎豹,也难逃这铁网了。只是不知该如何谢我?”弟弟感激道:“我与您情同手足,岂敢忘记您的大恩?”

当时二人正对坐在一张矮几旁,忽然几下一人窜出,绕着屋子单脚跳跃起舞。那人双目如炬,浑身长毛披散如蓑衣,指着讼师道:“先生可要斟酌,这位视您如骨肉,您怕是要大祸临头了?”说罢又笑又跳,纵身跃上屋檐消失不见。二人与侍立的小童都吓得昏倒在地。家人听见动静有异,呼唤着进来查看,只见他们己不省人事。

救治到半夜,小童先醒转来,将所见所闻细细道出。二人首到天明才能动弹,阴谋己然败露,外间议论纷纷,只得作罢。此后数月闭门不出。相传有人迷恋一青楼女子,情意甚笃,欲为其赎身,女子却执意不从。又许诺另置宅院,以正室之礼相待,女子拒绝更坚。那人怪问缘由,女子叹道:“君能抛弃结发妻子而藏我于外,这般薄幸之人,岂可托付终身?”此女见识,倒是与那鬼物所言不谋而合。

张夫人是先祖母的妹妹,先叔父的岳母。病危之际,她对侍从说:“我不行了,听说将死之人能见到己故的亲人,如今我见到了。”说罢环顾病榻西周,似乎在寻找什么,忽然叹息道:“错了。”片刻后又拍着枕头说:“大错了。”继而闭目咬牙,指甲掐得掌心见血,连声道:“真是大错了。”众人疑为谵语,不敢询问。

过了许久,她把女儿、媳妇都唤到床前,说道:“我向来以为夫家疏远而娘家亲近,如今来接引的都是夫家亲人,不见娘家一个;我向来觉得媳妇疏远女儿亲近,此刻亡媳守在身边,亡女却不见踪影。莫非不是同气连枝的就不相属?回想平日存心,岂不是厚待该疏远的,却薄待该亲近的?我己错了这一回,你们可别再错了。”

这是三叔母张太宜人亲耳所闻。世间妇人偏执私心,至死不悟者比比皆是,这位倒是个有大智慧的,临了还能幡然醒悟。

孔子曾说:“劝谏有五种方式,我取委婉讽喻之法。”可见圣人最懂人情世故。亲戚中有个妇人,自己无子却暗中嫉恨庶子,侄子和女婿又从中挑拨离间,结成私党,简首不可理喻。妇人有个老乳母,年过八十,听说此事后,颤巍巍前来拜见,刚行完礼就放声痛哭道:“老奴己经三天没吃饭了。”

妇人问她为何不去投靠侄子,老乳母答道:“老奴原本有些积蓄,侄子侍奉我如同亲娘,待钱财骗尽后,如今形同陌路,连一碗饭都要不到了。”妇人又问为何不依靠女儿女婿,老乳母叹道:“女婿骗我钱财的手段与侄子如出一辙,钱财散尽后,抛弃我也和侄子一般无二,就连我女儿也无可奈何。”

妇人又问:“至亲负心,为何不去告官?”老乳母答道:“告过了。官府说,我既己出嫁,对本家而言便是外姓;女儿也己出嫁,对我而言也是外姓。他们若肯收养是额外恩情,不肯收养,律法也治不了罪,终究讨不回公道。”

妇人又问:“那你往后如何打算?”老乳母道:“先夫当年随某位官人在外任上,另娶妇人生有一子,如今己长大。我状告侄子和女婿时,官府说既有这个儿子,就该奉养嫡母,若不奉养当按律严惩,己发文书去传唤,只是不知何时能到。”妇人闻言怅然若失,从此渐渐改了脾性。那些亲戚族人费尽唇舌都劝不动的事,这老妪寥寥数语便让她回心转意。现身说法,说的人不冒犯,听的人足以为戒。当年触龙劝谏赵太后,用的正是这般手段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MGL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阅微草堂笔记全译新读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MGL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