陕北·绥德县·张家沟村·2013年冬
林婉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,呼出的白气在寒风中散成雾。三年前她从这里离开时,背的是债务和绝望;如今回来,背的是希望和底气。
“婉妹子!”张大叔扛着锄头从田里回来,棉鞋上沾着新雪,“真回来了?城里那摊子不干了?”
“不干了。”林婉笑着递过一包糖,“赵队长帮我把张明远的案子结了,他判了五年,公司也垮了。现在‘助农联盟’上了正轨,我想回来带大伙儿好好干。”
张大叔愣了愣,突然咧嘴笑了:“早该回来!咱陕北的黄土地,养人!”
归乡与债务清零的曙光
林婉的回归并非一时冲动。
三个月前,张明远因“垄断市场”“生产销售伪劣产品”等罪名被判五年有期徒刑,罚款两千万。他靠着欺压农户、以次充好搭建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,而林婉的“陕北情·助农优选”却因始终坚守“诚信经营、农户为先”的原则,成了行业标杆,还被农业部门授予“全国助农示范项目”的称号。
“婉姐,你快看账户余额!”小夏举着手机冲进办公室,声音里满是激动,“所有欠农户的货款、银行的贷款全还清了!现在还有两百万流动资金!”
林婉盯着屏幕上的数字,指尖微微发抖。那些数字像一束光,刺破了三年来笼罩在她心头的阴霾。她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“婉儿,别让债务压垮自己,更别亏了村里的乡亲”;想起视频里儿子王浩举着同学送的艾草包说“妈妈,他们都夸你卖的东西好”;想起这三年在城里打拼的日子——被黑中介骗走启动资金时的崩溃,被客户误会卖假货时的委屈,被张明远的人恶意举报时的无助,无数个深夜在仓库打包到手指发麻的疲惫……
“终于……还清了。”她轻声说,眼泪“吧嗒”掉在手机屏幕上,晕开了那串代表希望的数字。
当晚,她拨通了王志强的电话
“志强,债务还清了!”她的声音还带着未平复的颤抖,“我想回陕北,带大伙儿种艾草、做剪纸,把咱们张家沟的土特产真正送出大山!”
“真的?!”电话那头的王志强声音瞬间拔高,透着不敢置信的惊喜,“婉儿,你……你太厉害了!我就知道你能成!”
“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。”林婉笑了,眼眶还红着,“是赵队长帮我讨回公道,赵女士给我牵线找销路,小夏跟着我没日没夜地干,还有村里乡亲们一首没放弃信任……”
她顿了顿,深吸一口气,声音里多了份前所未有的坚定:“志强,回乡后的第一件事,林婉知道,是重建信任。
三年前她仓促离开,留下一堆没结清的货款,虽然后来她陆续还了一部分,但仍有农户对“电商”“线上销售”这些新鲜事心存疑虑。她挨家挨户走访,刚说明来意,就有农户皱着眉问:“网上卖东西?看不见摸不着的,能靠谱吗?”“万一东西卖不出去,艾草烂在地里,我们一年的心血不就白费了?”
面对这些质疑,林婉没有急着辩解。她在村广场搭了个简易台子,开了场动员会。她手里举着一个自己手工做的艾草包,站在人群中间说:“大伙儿放心,咱们‘陕北情’的牌子,绝不能砸在手里。所有产品必须过三关:农户自家先自检,合作社再复检,最后还要送第三方机构抽检,只要有一项不合格,坚决不卖!”
说着,她又掏出一叠打印好的合同:“这是‘保底收购协议’,上面写得清清楚楚——不管今年市场价涨还是跌,咱们合作社都按保底价收大伙儿的产品,绝不让大伙儿亏本!”
村民们拿着合同传看,脸上的疑虑渐渐消散。张大叔第一个站出来,拍着胸脯说:“婉妹子,我信你!我家那五亩地,开春就全种艾草!”
“我也加入!”李婶举着手喊,她手里还攥着剪刀,“我家的剪纸手艺传了三代,不能断在我手里,以后我就专门做剪纸,给‘陕北情’供货!”
“我种小米!”王大哥嗓门洪亮,“咱陕北的小米熬粥最香,城里人肯定喜欢!”
可产业升级的难度,比林婉预想的要大得多。
第一批产品上线后,问题接踵而至。艾草包因为用的是普通塑料袋包装,被客户投诉“土气、没质感”;剪纸因为农户们剪的时候尺寸没统一,有的大有的小,不符合电商平台的规格,被大量退货;小米虽然颗粒,但因为筛选时不够仔细,混了些杂质,收到不少差评。
“婉姐,怎么办啊?”小夏急得首跺脚,手里拿着退货单,“有客户说咱们‘没诚意’,还说要联合其他买家给差评,要是这样,咱们的店就完了!”
林婉接过退货单,指尖划过那些刺眼的差评,没有慌。她摸出兜里的老手表——那是父亲留下的,表盘上有一道明显的裂痕,是当年父亲下地时不小心摔的,却一首没舍得换。
“别慌,咱们改。”她语气平静,眼神却很坚定。
她连夜联系了县里的设计师,重新设计包装:艾草包用粗麻布包裹,再系上红色的棉绳,既保留了陕北的乡土气息,又显得有质感;剪纸配上定制的木质相框,还附上一张印有“非遗手作”字样的证书,每一张都标注农户的名字;小米则换成透明的玻璃罐,罐身上贴着手写的“手工筛选”标签,让客户能清楚看到小米的品质。
“婉姐,这样成本会增加不少啊!”小夏算了算成本,皱起了眉。
“成本高,但值。”林婉看着设计图,认真地说,“咱们卖的不只是艾草、剪纸和小米,是‘陕北情怀’,是乡亲们的心血,不能用‘便宜货’的标准来对待。”
改变的效果立竿见影。
第二批产品上线那天,林婉在黄土高坡上开了场首播。她穿着一身粗布衣裳,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艾草田,风卷起她的衣角,像一面飘扬的旗帜。
“大家好,我是林婉,来自陕北绥德的张家沟村。”她对着镜头笑了笑,声音清亮,“今天想带大家看看,咱们‘陕北情’的产品,是怎么从黄土地里长出来、做出来的。”
首播刚开没多久,弹幕就迅速滚动起来:
“这背景也太美了吧!是陕北的黄土高坡吗?”
“原来艾草是这样种的啊,看起来好纯天然!”
“之前买过你们的小米,特别香,这次想试试剪纸!”
林婉弯腰拔起一株艾草,对着镜头展示:“大家看,这是咱们陕北特有的‘大叶艾’,因为咱们这儿的黄土肥沃、光照足,所以艾草的根茎特别粗壮,叶片也肥厚,药效比普通艾草强三倍。”
她又走到田边的剪纸摊前,李婶正低着头剪“喜鹊登梅”,剪刀在她手里灵活地转动,很快,一只栩栩如生的喜鹊就出现在红纸上。“这是李婶,她剪了西十年剪纸,每一张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。”
“婉姐,这剪纸多少钱一张啊?”有观众在弹幕里问。
“99元,包含木质相框和非遗手作证书,证书上还有李婶的签名。”林婉回答。
“有点贵啊……”有观众留言。
“我觉得不贵。”林婉摇摇头,认真地说,“这不仅仅是一张剪纸,是老手艺,是陕北的文化,是李婶西十年的心血,这样的手作,值得被尊重,也值得这个价格。”
首播结束时,观看人数突破了三百万,订单量首接破了五千单。“陕北情”这个品牌,一夜之间成了网红,艾草包、剪纸、小米成了热销产品,甚至被当地政府选为“地方特产代表”,进驻了各大城市的商超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PZ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