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28章 文化巡展的全国热潮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逆光生长,从黄土到京城十二年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PZM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逆光生长,从黄土到京城十二年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广州·天河区·某大型购物中心·2016年秋

林婉站在展台前,望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——开幕仅半小时,“诚信文化巡展”广州站的入场券己售罄,展区外还排着数百人的长队。透明展柜里,陕北剪纸“喜鹊登梅”的红影映在观众脸上,连空气中都飘着艾草的淡香。

“婉姐,这阵仗比北京还夸张!”小夏抱着吉他跑过来,琴身上贴的剪纸贴纸被人群挤得微微卷边,“你快看那边,有个奶奶带着孙子在学剪纸,小朋友剪得连口水都忘了擦!”

林婉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,果然见个五六岁的男孩踮着脚,小剪刀在红纸上戳出歪歪扭扭的洞,旁边的老人笑得眼睛眯成缝:“我孙子头回这么安静,这陕北剪纸比动画片还勾人!”剪纸艺人赵秀兰正握着男孩的手教“折角”,粗糙的指尖裹着男孩的小手,像老树枝护着新芽。

三天前,“诚信文化巡展”广州站刚启动预售,三千张门票半小时内被抢空。主办方紧急加开夜场,连商场顶楼的临时展厅都用上了,仍挡不住观众的热情。

“林女士,您这展览成‘网红’了!”购物中心经理擦着额头的汗,递来一瓶冰镇可乐,“连隔壁商场的保安都来问‘什么时候轮到他们那边办’,说员工都想来看!”

林婉接过可乐,指尖触到冰凉的瓶身,心里却暖得发涨。她知道这热潮的根源——不是展览有多花哨,而是“真实”的力量扎进了人心。

展区被划成五个板块,每个角落都挤满了人:

- “黑名单”展区:LED屏滚动播放黑中介的骗局视频,受害者坐在玻璃房里现身说法,展柜里陈列着伪造的“高级月嫂证”“培训合同”,封皮上的烫金大字被划上红叉。

- “陕北文化”展区:赵秀兰的徒弟们围坐成圈,现场演示剪纸、刺绣、面塑,孩子们趴在长桌上体验“艾草灸”,小手里攥着温热的艾草包,鼻尖萦绕着草药香。

- “诚信互动”展区:三米高的“诚信承诺墙”贴满彩色便签,有人写“绝不骗客户定金”,有人写“一定按时给员工发工资”,还有人歪歪扭扭写着“我要学唱陕北民歌”。

- “行业改革”展区:电子屏展示“黑名单”系统与国家信用平台的对接数据,实时跳动的数字显示“被拉黑的机构数量己达127家”,红色警示灯每闪一次,就有观众掏出手机拍照。

- “政策解读”展区:用漫画、短视频拆解国务院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文件,连负责清洁的阿姨都凑在屏幕前,指着画里的“小人”说“这下我懂了,骗人要被记黑账!”

“最火的还是‘陕北文化’区!”小夏凑过来,声音里满是兴奋,“刚才有个小姑娘拽着我问‘能不能拜师学剪纸’,她妈妈在旁边说‘这比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兴趣班强多了’!”林婉顺着她的目光看去,果然见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正蹲在地上,用捡来的碎红纸模仿剪纸纹样。

展览爆火的第二天,林婉的手机就被合作邀约打爆了——幼儿园要订剪纸教材,月子中心想批量采购艾草包,甚至有旅游公司找上门,想开发“陕北文化体验游”线路,让游客去陕北学剪纸、采艾草。

“婉姐,咱们得扩大生产!”小夏捧着订单表,脸涨得通红,“赵姨的剪纸合作社现在天天加班,王叔种的艾草田也不够供货了,好多订单都得推了!”

林婉翻着订单表,指尖划过“某连锁家居品牌,订购剪纸装饰画1000幅”的字样,轻轻皱了皱眉:“别急,先筛一遍合作方。要挑那些‘真心想做文化’的,别让‘商业化’把咱们的根冲散了。”

她忽然想起老张生前说过的“生存法则”,当时老张躺在病床上,枯瘦的手攥着她的手腕,一字一句说得认真:

1. 别被“热闹”迷了眼,守住“本”才能走得远,就像陕北的老槐树,根扎得深,才不怕风吹雨打。

2. 别让“钱”成了“主”,人得比“钱”贵重,要是为了钱丢了良心,赚再多也像空心的芦苇。

3. 你的初心,比“规模”重要,你当初想做的是守护文化,不是开工厂。

正想着,赵秀兰的视频电话突然弹了出来。屏幕里,赵秀兰穿着沾着红纸沫的围裙,头发乱蓬蓬的,语气带着慌:“婉儿!咱合作社的剪纸卖断货了!可有个大老板找到我,说要批量生产,用机器刻剪纸,还说能给双倍的钱,我……我该答应吗?”

林婉的眉头瞬间皱紧:“赵姨,您自己怎么想?”

“我……”赵秀兰搓着围裙角,眼神犹豫,“机器刻得快,能赚更多钱,合作社的姐妹们也能多拿点工资,可……可那机器刻出来的,还叫‘陕北剪纸’吗?”

“不叫。”林婉的声音很轻,却很坚定,“陕北剪纸的‘魂’在‘手工’,在‘一刀一剪’里的心意。机器刻的是‘商品’,是没有温度的纸片,不是能传家的‘文化’。您忘了您教我的第一句话?剪纸要‘用心’,不是‘用手’。”

赵秀兰的眼睛突然亮了,像蒙尘的灯被擦干净:“我懂了!我不答应!宁可少赚点,也不能坏了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!”屏幕里,她挺首了腰板,伸手把桌上的机器采购合同推到了一边。

展览第三天下午,一个穿深灰色西装的外国男人找到林婉。他递来的名片上印着“Global Heritage亚洲区总裁 马克”,身上的古龙水味盖过了展区的艾草香。

“林女士,我非常欣赏您的‘陕北文化’项目。”马克的中文带着口音,手指无意识地着名片边缘,“我们想和您合作,您提供‘文化内容’,我们负责‘全球推广’,利润五五分账,这对您来说是难得的机会。”

“具体怎么合作?”林婉接过名片,指尖捏着硬挺的纸角,没说话。

马克指着“陕北文化”展区的剪纸,眼睛里闪着精明的光:“比如,我们可以把陕北剪纸设计成‘时尚单品’,印在T恤、包包上;把艾草灸包装成‘高端养生产品’,贴上‘东方秘药’的标签,卖给欧美消费者。您放心,我们有成熟的营销团队,能让这些‘文化’卖个好价钱。”

“听起来确实不错。”林婉笑了笑,手指轻轻敲了敲展柜里的手工剪纸,“但我有个条件——所有产品必须标明‘中国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’,不能修改剪纸的原设计,更不能用机器批量生产。”

马克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,端起桌上的咖啡抿了一口,语气带着劝说:“林女士,‘文化’需要‘现代化’才能赚钱。比如剪纸,我们可以简化图案,用机器批量生产,这样成本低、产量高,才能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。您太执着于‘手工’,会错失良机的。”

“那就免谈。”林婉打断他,声音冷了下来,“陕北文化的‘根’在‘手工’,在‘原汁原味’,不是您口中‘能赚钱的商品’。我要的是‘传承’,不是‘变现’,您找错人了。”

马克的脸色微微变了,却还是维持着礼貌:“林女士,您再考虑考虑,我们可以再谈利润分配。”

他走后,小夏凑过来,语气带着不解:“婉姐,这合作能赚大钱啊!咱们现在正缺资金扩大合作社,干嘛拒绝得这么干脆?”

林婉望着马克离去的背影,拿起展柜里的艾草包闻了闻,语气平静:“钱能赚,但‘根’没了,再多钱也没用。你忘了那些黑中介吗?他们不就是为了钱,丢了良心,最后落得被拉黑的下场?咱们不能走他们的老路。”

林婉拒绝国际品牌的消息,不知怎么被传到了网上。没想到,这竟引发了全国传统手艺人的共鸣。

“林女士说得对!”某苏绣传承人在微博上发声,配了张自己刺绣的照片,“我们不是‘生产机器’,是‘文化守护者’!机器绣的苏绣没有针脚的温度,就像没有灵魂的木偶!”

“支持陕北剪纸!”某景德镇陶艺师转发了这条微博,还附上了自己手工拉坯的视频,“别让‘商业化’毁了‘非遗’!手工陶艺的‘气’,是机器永远做不出来的!”

更让林婉意外的是,某连锁家政公司的负责人主动找上门。他穿着朴素的衬衫,手里攥着一份皱巴巴的合作方案,语气带着诚恳:“林女士,我们想请您的团队培训员工,教他们学‘陕北护理法’——比如艾草灸、手工剪纸,还有原生态的陕北民歌。我们试过‘标准化培训’,但客户总说‘没温度’,您的‘陕北法’有‘人情味’,客户愿意买单。”

“为什么突然想做这个?”林婉接过方案,手指划过“员工需赴陕北实地学习”的条款。

负责人苦笑了一下,掏出手机翻开客户评价:“之前有个月嫂给客户唱陕北民歌,客户说‘听着像家里老人的声音,心里踏实’。我们才明白,家政服务不只是‘做事’,还得‘走心’。您守护的文化里,就有‘走心’的东西。”

林婉的眼睛亮了,像看到了光:“合作可以,但得按我的规矩来——所有员工必须去陕北实地学习,亲手剪纸、采艾草、学民歌,不能‘走形式’。而且,培训费用的20%要反哺陕北手艺人合作社。”

“没问题!”负责人立刻点头,伸手握住林婉的手,“我们这就安排员工去陕北,绝不搞虚的!”

展览火爆的背后,小夏却悄悄陷入了焦虑。

那天深夜,林婉在商场天井里找到她时,小夏正抱着吉他坐在台阶上,手指反复着琴弦,眼眶红红的。“婉姐,我……我唱不动了。”她的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,“每天要唱十几场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》,嗓子疼得咽口水都费劲,可观众就爱听这个,我怕一休息,他们就不来了。”

林婉递过去一杯温蜂蜜水,在她身边坐下:“那就休息几天,嗓子坏了,以后怎么唱?”

“可观众是冲我来的啊!”小夏低下头,声音带着委屈,“要是我不唱,‘陕北民歌’的展区就没人了,咱们的文化推广不就断了吗?”

“小夏,你先想清楚——观众喜欢的是‘你唱的陕北民歌’,还是‘陕北民歌’本身?”林婉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,“如果是‘你唱的’,你累了,他们就不来了;如果是‘陕北民歌’,就算你不唱,别人也会唱,甚至观众自己也会唱。文化不是‘一个人的事’,是‘所有人的事’,你不能把自己当成唯一的‘传承者’。”

小夏的眼泪“吧嗒”掉在手背上,顺着指缝滴进吉他的音孔里。她沉默了很久,突然抬起头,眼睛里有了光:“我懂了!明天我就在展区设个‘民歌教学角’,教观众唱陕北民歌,让‘陕北民歌’变成‘大家的歌’,这样就算我休息,歌声也不会停!”

反击:用“文化共享”对抗“商业化”

第二天一早,小夏真的在“陕北文化”展区摆了张桌子,把吉他放在桌上,拿起话筒笑着喊:“有没有想学陕北民歌的朋友?咱们一起唱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》,我教大家唱‘开花哟’的转音!”

起初只有几个孩子凑过来,跟着她哼调子。没想到,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,有年轻情侣,有带孩子的家长,甚至有白发苍苍的老人。“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,红艳艳……”小夏的声音虽然沙哑,却带着一股子韧劲,观众们跟着唱,声音越来越大,像一股暖流涌遍整个展区。

“婉姐,你看!”小夏突然指着人群,兴奋地喊,“那个外国人也在跟着唱!”

林婉望过去,果然见马克站在人群外围,举着手机录像,脸上的表情很复杂,有惊讶,也有不甘。“他大概没想到,‘文化’不是‘能被垄断的商品’,是‘能共享的光’。”林婉轻声说,心里像放下了一块石头。

深夜的抉择:初心与规模的平衡

展览闭幕后的深夜,林婉站在购物中心门口,望着满天星星。广州的夜空不像陕北那样清澈,却也能看见几颗亮星,像老张、赵秀兰他们的眼睛。

手机突然震动,是张雪梅发来的短信:“婉姐,深圳站的场地己经订好了,但合作方想在展区里卖‘陕北文化周边’,比如印着剪纸的钥匙扣、艾草味的香薰,你同意吗?”

林婉靠着路灯杆,手指在屏幕上敲了很久,终于回复:“可以卖,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第一,所有周边必须手工制作,不能用机器批量生产;第二,利润的30%必须反哺陕北手艺人合作社;第三,每个产品上都要标明‘中国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’,不能修改原设计。”

发完短信,她长舒一口气,想起老张说过的话:“人得活着,才能继续战斗;但活着,不能丢了‘根’。”她知道,自己没有丢根。

风雪中的新生:北漂的“文化使命”

一周后,林婉带着团队踏上南下深圳的火车。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,像这五年北漂的日子,有苦有甜,却始终朝着前方。

“婉姐,你说我们现在算‘成功’了吗?”小夏靠在车窗上,手里把玩着一个手工剪纸书签,语气带着期待。

“算。”林婉摸出怀里的艾草包,是赵秀兰塞给她的,还带着陕北泥土的气息,“但‘成功’不是‘赚了多少钱’,是‘让多少人记住了陕北文化’,是‘让多少人守住了诚信’。就像这艾草,根在陕北,香飘到了北京,现在又要飘到深圳,飘到全国。”

火车穿过隧道,黑暗中,林婉摸到了口袋里老张给的旧军大衣——去年冬天老张去世后,赵秀兰把这件大衣寄给了她,说“老张说让你冬天穿,暖和”。她把大衣裹紧了些,仿佛又感受到了老张的温度。

这不是陕北的老家,也不是北京的合租屋,却是她们用五年时间打拼出的“新家”——这里有并肩作战的伙伴,有认可她们的观众,有她们守护的文化与诚信,更有北漂人最珍贵的“初心”。

火车驶出隧道,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,照在林婉和小夏的脸上。她们相视一笑,知道明天在深圳,“陕北文化”和“诚信”的光芒,会继续绽放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PZM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逆光生长,从黄土到京城十二年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PZM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