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砚之在御书房的白墙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,吓得旁边的太监差点打翻茶盏。
皇帝正愁藩王割据的事,召集大臣们议了三天,吵得像锅沸水,也没个章程。沈砚之被吵得头疼,索性让人搬来梯子,拿了桶墨汁,在墙上画了起来。
“陛下您看,”他站在梯子上,指着圆圈中心,“这是京城,是根。”然后往外画了几根粗线,“这是几大藩王,燕王在北,宁王在南,蜀王在西……”每根线末端都画了个小圆圈,里面写着藩王的名字和兵力。
接着,他又在藩王的圆圈旁画了些细线,连着更小的圆圈:“燕王麾下有三员大将,其中张将军与宁王有旧怨;宁王的粮草靠江南供给,而江南盐运使刚被咱换了人……”
这是他捣鼓出来的思维导图,把盘根错节的藩王关系拆成一根根脉络,谁和谁是盟友,谁和谁有矛盾,一目了然。
皇帝盯着墙看了半晌,突然一拍大腿:“好!好一个沈相!朕看了三天奏折,不如看你这一幅画明白!”
旁边的大臣们也围了上来,指着墙上的线条议论:“原来燕王和蜀王暗中有往来!”“宁王的粮草竟是这等软肋!”
沈砚之从梯子上下来,擦掉手上的墨汁:“陛下,藩王就像藤蔓,看着缠得紧,其实各有各的根。咱不用一下子全砍了,先剪剪枝叶——比如断了宁王的粮草,挑动燕王和张将军的矛盾,让他们自顾不暇。”他在江南的位置画了个叉,又在燕王和张将军的连线中间画了道杠。
皇帝眼睛发亮:“就依你这‘脉络图’办!沈相,这法子你怎么不早拿出来?”
沈砚之心里苦笑,总不能说这是现代管理学的招数吧?他只能拱手:“臣也是昨日才想明白,万物皆有脉络,理顺了就好办。”
而此时的雁门关,赵虎正对着烽火台发愁。
不是烽火台坏了,是烽火“说话”太笼统。以前烽火只分“有敌情”和“无敌情”,可敌军是来了一千还是一万,是骑兵还是步兵,根本说不清。上次就因为烽火传得含糊,张副将带的人少了,差点吃了亏。
“将军,要不加几堆火?一堆代表一千,两堆代表两千?”李副将出主意。
赵虎摇头,觉得不够精细。他想起沈砚之寄来的信里,画过一个带刻度的长条,说是“进度条”,能看出事情完成了多少。
“老张,去弄几块木板来,再找桶漆。”赵虎吩咐道。
很快,几块木板被拼成了一个长条,赵虎用漆在上面画了五道线,分成六段,像把尺子。
“听着,”他指着木板,“这叫‘敌情进度条’。敌军不到一千,点燃第一段;一千到两千,点燃第二段……要是全点燃了,就是敌军过万,得赶紧求援!”
他又让人在每段旁边画了小符号:骑兵画个马蹄,步兵画个枪头,弓箭手画个箭头,这样一看就知道敌军兵种。
“这玩意儿比烽火堆明白多了!”张副将摸着木板,啧啧称奇,“以后看一眼就知道该派多少人!”
李副将却指着木板上的刻度:“将军,要是敌军又有骑兵又有步兵,咋办?”
赵虎拿起漆桶,在进度条旁边画了个小格子:“这格子里画骑兵,旁边再画个格子画步兵,不就完了?”
于是,雁门关的烽火台旁,多了个奇怪的木板条。守台的士兵不仅要点火,还得先在“进度条”上比划明白,再根据刻度调整烽火的燃烧范围。
别说,这招还真管用。没过几天,匈奴派了三千骑兵来袭,守台士兵点燃了进度条的第三段,还在骑兵格子里画了个马蹄。赵虎一看就明白了,派张副将带五千骑兵出去,正好把敌军打退。
“将军,这‘进度条’简首是神了!”张副将回来后,一个劲地夸,“要是以前,光看烽火还以为敌军不多,说不定就栽了!”
赵虎得意洋洋,让人把“进度条”的样式刻成木版,分发给附近的几个烽火台,让他们都学着用。
而此时的御书房,沈砚之的思维导图己经派上了用场。皇帝按他的法子,先是停了给宁王的粮草供应,又让人散播“张将军私通朝廷”的流言,果然引得藩王们内部起了纷争,没人再敢轻易挑衅中央。
“沈相,你这‘脉络图’,比兵法还管用。”皇帝看着墙上的图,越看越喜欢,“朕看以后议事,都先让你画一幅。”
沈砚之赶紧推辞:“陛下谬赞,臣只是抛砖引玉。”心里却在想,这思维导图要是配上PPT,效果估计更好。
他给赵虎写了封信,画了个简单的思维导图,中心是“藩王”,旁边画了几个被打叉的小圆圈,意思是“藩王的事搞定了,勿念”。
赵虎收到信,对着图琢磨了半天,大概明白了意思。他让人把“敌情进度条”的木版拓印了几份,一份送回京城给沈砚之,一份留给自己,还有一份挂在将军帐里,当成“军功榜”——谁打了胜仗,就在进度条上往前挪一段,挪到最头的,赏一头羊。
士兵们看着帐里的进度条,一个个摩拳擦掌,都想把自己的名字往前挪。
而此时的京城,沈砚之收到了赵虎寄来的“进度条”木版。他看着上面的刻度和符号,突然觉得,他和赵虎像是在玩一场跨越千里的“拼图游戏”——他在朝堂上画脉络,赵虎在战场上画进度,拼起来就是整个大靖的安稳。
他把木版拿给皇帝看:“陛下,这是雁门关的‘敌情进度条’,赵将军发明的,能精准传递军情。”
皇帝拿在手里,翻来覆去地看,笑道:“这赵虎,看着粗人一个,心思倒细。你们俩,一个画脉络,一个画进度,倒像是朕的左右手。”
沈砚之心里一暖,想起和赵虎在现代合租的日子,俩人挤在小厨房里煮泡面,还为谁洗碗吵过架。谁能想到,多年后,他们会在这古代的朝堂和战场,用这些“抽象”的发明,守护着一个王朝的安稳。
他给赵虎回了封信,画了个大大的笑脸,笑脸旁边画了个进度条,全段都点燃了,意思是“京城这边一切顺利,你那边也要加油”。
雁门关的将军帐里,赵虎看着信,嘿嘿首笑。他拿起漆桶,在自己的“军功榜”上,把沈砚之的名字也添了上去,放在最前头,旁边画了个丞相的官帽。
“老沈,你虽然没上战场,功劳可比谁都大。”他喃喃自语。
帐外,烽火台的火光又亮了起来,这次只点燃了“进度条”的第一段,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——是小股匈奴探子,不足为惧。
赵虎走到帐外,看着远处的火光,心里踏实得很。不管是御书房的思维导图,还是烽火台的进度条,都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在这大靖朝里扎下的根。
根扎稳了,日子就能慢慢过下去。哪怕一个在京城画圈,一个在边关画条,也能把这万里江山,守得稳稳当当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我和兄弟一起穿古代?我很慌啊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QI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