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花榜”的风声,在秦淮河畔吹皱了一池春水,自然也惊动了漱玉阁幕后那几位轻易不露面的东家。
周翰林府邸的书房内,檀香袅袅。致仕多年的周老爷子须发皆白,穿着一身宽松的道袍,正临摹着一幅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,笔触缓慢而沉稳。玉娘垂手站在下首,语气恭敬地将“花榜”的章程、筹备情况一一禀明。
“……故而,此次‘花榜’,奴家愚见,并非为了争强斗胜,亦非单纯牟利。”玉娘声音温婉,与在阁中算账时的精明判若两人,“实是想借此机会,聚拢金陵文气,彰显我才子风流、佳人辈出的盛景。特邀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品评才艺,亦是存了提携后进、匡正风尚之心。如今士林间……南风颇盛,长此以往,恐失了中正平和之气。咱们此举,亦是正本清源,让世人知晓,何为真正的‘雅’,何为值得推崇的‘美’。”
她这番话,说得滴水不漏,将商业炒作包装成了维护风雅、匡扶世风的义举,更是巧妙地戳中了周翰林这等老派文人对“男风盛行”潜在的不满。
周翰林笔下未停,仿佛浑不在意,首到一幅山石勾勒完毕,才缓缓放下笔,拿起一旁的湿帕子擦了擦手。
“玉娘啊,”他抬起眼皮,目光浑浊却透着历经世事的锐利,“你这张嘴,还是这么能说会道。”
玉娘心下一紧,面上却愈发恭顺:“奴家不敢在老爷子面前耍花枪,只是据实以告,请您老人家掌掌眼。”
周翰林踱步到窗边,看着庭院中的几竿翠竹,沉默了片刻。“动静闹得太大,恐招物议。御史台那帮人,鼻子灵得很。”
“老爷子明鉴。”玉娘立刻接话,“故而此次‘花榜’,一切皆在阁内进行,邀请的也多是知根知底的熟客、清流名士。规矩章程都由柳如眉亲自把关,断不会出格。所得‘金花’款项,除却开销,盈余部分,奴家想着,或可捐出一部分,用以修缮城南的孤老院,也算是诸位东家的一份功德。”
以慈善之名,行牟利之实,还能博取好名声。周翰林转过身,深深看了玉娘一眼,终于点了点头:“你既考虑得周全,便按你的意思去办吧。只是切记,分寸二字,至关重要。莫要堕了漱玉阁多年的清名。”
“是!奴家谨记老爷子教诲!”玉娘心中一块大石落地,连忙应承。
有了周翰林的默许,玉娘心中底气足了不少。回到漱玉阁,她立刻下令,将精心拟定的“花榜”告示,正式张贴于阁外最显眼的粉壁之上。
那告示以秀逸的行书写就,文辞雅致,先是一番“以文会友,品鉴芳华”的套话,继而清晰地列明三榜细则、投花机制,并点明特邀评判的几位金陵名士。最后,还含蓄地提及,此举亦为彰显金陵人文之盛,部分盈余将惠及孤寡,聊表心意。
告示一出,顿时引得过路人等驻足围观。识文断字的摇头晃脑地念着,不识字的也挤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。
“瞧瞧!这才叫气派!漱玉阁到底是书寓之首,办个花榜都这么文绉绉的!”
“捐资行善?啧啧,玉妈妈这回可是下了血本了!”
“才艺、容色、话题……嘿嘿,有点意思!不知这‘话题’怎么个论法?”
“一两银子一朵金花?乖乖,这可不是咱们平头百姓玩得起的……”
议论声、赞叹声、好奇声交织在一起,汇成了秦淮河畔最新的谈资。漱玉阁“花榜”,如同正式拉响了序曲,只待主角登场,便要奏响这金陵风月场中,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章。
玉娘站在阁内二楼的窗前,看着楼下粉壁前聚集的人群,听着隐约传来的议论,嘴角微微勾起。水,己经彻底搅浑了。接下来,就是看各路“鱼儿”,如何在这浑水中,各显神通了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QJU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