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2章 少监的底气:文书房的新规矩

小说: 明朝大太监   作者:深夜于灯下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明朝大太监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RAI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晨光穿棂,斜斜落在司礼监文书房的青石板上,映得满室尘埃如金屑流转。陈西桂身着从七品少监的青绸袍,领口绣着细巧的缠枝莲纹,这是他昨日刚领的官服,布料顺滑,却不如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衣自在。他站在房中央,目光扫过堆积如山的账册——有的纸页泛黄卷边,有的墨迹晕染模糊,还有几本被随意堆在案角,页角沾着不明污渍。文书房的太监们或低头磨墨,或窃窃私语,眼神里藏着几分试探与轻视,仿佛在看一个“运气好爬上来”的异类。

陈西桂的指尖抚过一本摊开的江南盐税副本,纸页上“三万石”的数字被人用朱笔涂改过,痕迹潦草,下方却没有署名。他想起刚入宫时,浣衣局的小火者因账册漏记半匹绸缎,被管事太监杖打三十,险些丢了性命;想起盐税案里,户部尚书改奏疏的墨迹,险些酿成国帑流失的大祸。心口像是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,沉得发慌。

“陈少监,刘公公让奴才来问,新皇陵的监工文书何时拟定?”小安捧着一方砚台,快步走到他面前,脸上带着怯生生的敬意。这孩子自夜查私仓后,便总跟着他,眼里的崇拜藏都藏不住。

陈西桂回过神,接过砚台放在案上,声音平稳:“监工文书不急,先把文书房的规矩立好。”他抬手敲了敲桌面,清脆的声响让屋里的私语声渐渐停了。“各位公公在文书房当差,少则三五年,多则十余年,想必都清楚,这账册上的一字一画,都关乎朝堂利弊、宫内安危,容不得半分马虎。”

话音刚落,角落里便传来一声轻嗤。说话的是老太监赵福,在文书房待了十五年,资格最老,之前一首觊觎监丞的位置,如今却被陈西桂这个“后辈”压过,心里本就不服。“陈少监说得轻巧,文书房每日要抄录的奏章、核对的账册没有百本也有八十,哪有功夫逐字逐句较真?以前李公公当值,也没见这么多规矩。”

这话像是点燃了引线,几个平日里偷懒惯了的太监纷纷附和:“是啊陈少监,咱们人手本就不够,再折腾这些,怕是完不成差事。”“再说了,账册错漏也是常事,事后补上便是,何必小题大做?”

陈西桂没有动怒,只是弯腰从案底翻出一本布满灰尘的账册,正是三年前的御膳房贡品记录。他翻开其中一页,指着上面“燕窝五斤”的记录,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:“赵公公,三年前,御膳房丢失燕窝三斤,管事太监查不出头绪,便将当时负责登记账册的小火者杖毙顶罪。可这本账册上,‘五斤’的‘五’字,墨迹比其他字浅三分,纸边还有折痕,分明是后改的——原本该是‘二斤’,有人私吞了三斤,却让一个无辜的孩子送了命。”

屋里瞬间静了下来,连窗外的鸟鸣都清晰可闻。赵福的脸微微发白,却仍嘴硬:“那都是陈年旧事了,与现在有何相干?”

“怎么不相干?”陈西桂抬眼,目光扫过众人,那双平日里温和的眼睛里,此刻竟带着几分慑人的锋芒,“若账册记录清晰,核查严谨,怎会有这样的冤案?若咱们今日图省事,明日或许就会有人因咱们的疏忽丢官,甚至丢命!”他想起老吴说过的“账册即良心”,想起自己在浣衣局冻裂的双手,想起那些因账册错漏而沉浮的命运,喉头有些发紧,“我陈西桂出身底层,当过火者,洗过御衣,知道这宫里的日子有多难。我不想让更多人,因一本糊涂账白白受罪。”

李公公不知何时站在了门口,手里端着一杯热茶,脸上带着赞许的笑意。他走进来,将茶递给陈西桂,对众人说:“西桂说得没错。文书房是司礼监的核心,更是陛下决策的依据,容不得半点敷衍。当年我在文书房当差,就因漏看了一份军饷账册的错漏,导致前线将士三个月没领到军饷,至今想来,仍觉愧疚。”

李公公的话分量极重,赵福等人不敢再反驳,纷纷低下头。陈西桂接过热茶,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,他深吸一口气,继续说道:“我今日定下‘账册三查制度’,不是为难各位,而是为了让咱们少出错,少担风险。”

他走到案前,拿起一支朱笔,在一张空白纸上写下“查墨迹、查印章、查用途”七个大字,字迹工整有力:“第一查墨迹,凡记录数字、款项者,需用新鲜墨汁,若有涂改,需在旁署名标注原因,否则以舞弊论;第二查印章,接收外廷文书,需核对印章真伪与落款日期,若有模糊不清、日期不符者,一律退回;第三查用途,宫内各项开支、贡品收发,需在账册后注明用途、经手人、接收人,形成闭环,避免推诿扯皮。”

“这……这会不会太麻烦了?”一个年轻太监小声问道。

“麻烦一时,安稳一世。”陈西桂温和地说,“往后,每月初一、十五,咱们集中核对账册,若有连续三月无错漏者,我会向刘公公申请,为各位请赏;若有错漏三次以上者,便调去浣衣局历练,什么时候学会认真了,再调回来。”

这话既有激励,又有惩戒,众人心里都有了数。赵福盯着纸上的七个大字,沉默了许久,终是叹了口气:“既然陈少监想得周全,老奴便听你的。”他是真的怕了,当年那个被杖毙的小火者,他也曾见过,那般鲜活的年纪,就因为一本糊涂账没了性命,如今想来,仍心有余悸。

陈西桂见状,心里松了口气。他知道,改变旧习惯并非易事,但只要迈出第一步,就总有变好的可能。他转身对小安说:“小安,你先把‘三查制度’抄录十份,贴在文书房的各个角落,让大家熟记于心。”

“是,陈少监!”小安兴冲冲地应下,拿起纸笔就开始抄写,脸上满是干劲。

众人见状,也纷纷行动起来。有的整理堆积的账册,有的核对昨日的记录,有的磨墨备纸,文书房里渐渐恢复了秩序,却比往日多了几分严谨认真的氛围。陈西桂走到赵福身边,见他正仔细核对一份内务府的采买账册,便轻声说:“赵公公经验丰富,往后这‘三查制度’,还要多劳您费心监督。”

赵福愣了一下,抬头看向陈西桂,见他眼神诚恳,没有丝毫轻视之意,心里的芥蒂渐渐消散。他点了点头:“陈少监放心,老奴会尽力。”

就在这时,刘公公带着两个小太监走了进来,手里捧着一叠崭新的宣纸和几盒上好的徽墨。“西桂,听说你定下了新规矩,本宫特意让人给你们送些好东西来。”刘公公笑着说,“这些宣纸吸墨性好,徽墨不易晕染,正好配得上你们的新制度。”

“谢刘公公!”陈西桂和众人连忙行礼。

刘公公走到案前,拿起那份写着“三查制度”的纸,看了又看,赞道:“好!查墨迹以辨真伪,查印章以明权责,查用途以绝舞弊,这三条规矩,既简单明了,又切中要害。西桂,你果然没让本宫失望。”他转头对众人说,“往后,文书房就交给陈少监打理,谁要是敢敷衍了事,便是与本宫作对!”

“奴才们遵旨!”众人齐声应道,声音洪亮,没有了往日的敷衍与轻视。

刘公公满意地点点头,拍了拍陈西桂的肩膀:“好好干,文书房是你的根基,把这里打理好,往后在司礼监,才能站稳脚跟。”

陈西桂躬身应道:“奴才定不负公公厚望。”

刘公公走后,文书房里的气氛越发高涨。赵福主动带着几个老太监整理旧账,将有涂改、无署名的地方一一标注;年轻的太监们则按照“三查制度”,认真记录新收到的文书,不敢有半点马虎。小安抄完“三查制度”,贴满了各个角落,又拿着一本账册跑来问陈西桂:“陈少监,您看这份账册的印章,是不是有些模糊?”

陈西桂接过账册,仔细一看,果然见印章的边角有些晕染,便说:“这是户部送来的漕运账册,印章模糊,可能是路途遥远受潮所致。你去一趟户部,让他们重新加盖印章,顺便核对一下账册上的数字,确保无误。”

“好嘞!”小安答应着,快步跑了出去,脚步轻快,像是有使不完的劲。

陈西桂站在窗前,看着屋里井然有序的景象,心里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踏实感。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青绸袍,领口的缠枝莲纹在晨光下熠熠生辉。这不是权力带来的虚荣,而是沉甸甸的责任——他终于有能力,用自己的方式,守护一些东西,改变一些事情。

赵福走到他身边,手里拿着一本整理好的旧账,感慨道:“陈少监,老奴活了大半辈子,见过的少监没有十个也有八个,却从未有人像你这样,真心为咱们这些底下人着想。”

陈西桂笑了笑,目光望向窗外的紫禁城,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金光,巍峨的宫殿连绵不绝,像一座巨大的迷宫。“赵公公过奖了,我只是不想再看到有人重蹈覆辙。”他想起老吴,想起周鹤年,想起王忠,想起那些在他成长路上帮过他的人,“这宫里的路难走,多一份规矩,就多一份安稳,咱们互相扶持着,才能走得更远。”

赵福点点头,眼里满是认同。他转身回到案前,继续整理账册,动作比之前更认真了几分。

日头渐渐升高,文书房里静悄悄的,只有笔尖划过纸页的“沙沙”声,墨香混着宣纸的清香,弥漫在空气中。陈西桂坐在案前,拿起一本新到的皇陵监工文书,仔细核对起来。他按照“三查制度”,先查墨迹,再查印章,最后核对用途,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。

当他在账册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时,笔尖顿了顿。他想起刚入宫时,那个连一碗热饭都吃不上的小火者陈西桂;想起在御花园里,凭着松籽用量破案的长随陈西桂;想起在朝堂上,用账册与墨迹证据说服皇帝的监丞陈西桂。如今,他是司礼监少监陈西桂,有了自己的职权,有了推行规矩的底气。

但他知道,这不是终点。紫禁城的风从未停止,权力的博弈、人心的叵测,仍在暗处涌动。但他不再是那个只能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的小火者了,他有了自己的武器——过目不忘的天赋,严谨细致的态度,还有那颗坚守正义的初心。

窗外,一阵微风吹过,卷起几片落叶,落在文书房的窗台上。陈西桂放下笔,起身走到窗前,看着远处的天空,湛蓝如洗。他知道,往后的路,不会一帆风顺,但只要守住这份初心,守住文书房的规矩,守住账册上的每一个字,他就有底气,在这座深宫里,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。

小安从户部回来,手里拿着加盖好印章的账册,兴冲冲地跑进来说:“陈少监,户部的人说,您看得太仔细了,他们核对后,发现账册上果然有个数字写错了,幸好您及时发现,不然又要出乱子!”

陈西桂接过账册,看着上面清晰的印章和更正后的数字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他拍了拍小安的肩膀:“做得好,往后继续保持这份认真。”

小安重重地点点头,眼里的崇拜更浓了。

文书房里,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依旧清脆,阳光透过窗棂,照在一张张整齐的账册上,也照在陈西桂坚毅的脸上。他知道,这“三查制度”只是一个开始,往后,他还要用自己的能力,守护更多的人,澄清更多的冤屈。
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明朝大太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RAI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明朝大太监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RAI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