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伯的家位于城西一个老旧但整洁的小区。久未归家,屋内弥漫着淡淡的尘埃气息。但相较于医院那无处不在的消毒水味道,这里的气息更让人感到一丝疲惫的安宁。陈静早己请钟点工提前打扫过,崭新的制氧机在客厅角落发出低沉的运行声,像一头守护兽。
林远没有立刻离开。他深知,从医院到家庭的过渡期至关重要,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。
爽点一:无缝衔接的系统化家庭管理
他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,开始构建陈伯的家庭医疗系统:
1. 环境评估: 他检查了每个房间的通风情况,确保空气流通但避免穿堂风首吹病人。调整了陈伯卧室床的位置,使其便于吸氧和起身。
2. 设备调试与教学: 他再次耐心地向陈伯和陈静演示制氧机的使用、清洁和报警处理,血氧仪的正确佩戴和读数,并将打印好的、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贴在设备旁边。
3. 用药安全系统: 他带来了一个分格药盒,将一周的口药按早、中、晚、睡前分装好,并在每个格子上贴上醒目的时间标签。他指导陈伯如何核对药盒与用药清单,确保无误。“陈伯,您现在是总司令,按时吃药就是最重要的军令。”他再次强化老人的掌控感。
4. 动线优化: 他将常用物品(水杯、纸巾、遥控器)放在陈伯触手可及的地方,减少不必要的走动。在卫生间安装了简易扶手,预防跌倒。
5. 紧急预案: 他与陈静反复确认了紧急联系电话(120、林远、张医生诊所电话),并模拟了突发气促或胸痛时的处理步骤,强调了保持镇静和第一时间吸氧的重要性。
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,不仅让陈静叹为观止,也让原本有些惶惑的陈伯渐渐找到了“家”的感觉和新的生活节奏。林远构建的,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,更是一个安全、可预测的心理环境。
安顿好一切,己是下午。林远婉拒了陈静留饭的邀请,他需要独处的时间,来处理那封来自北京的邮件。他回到自己的小屋,打开笔记本电脑,深吸一口气,点开了那封标题为“关于匿名病例影像学咨询的初步反馈”的邮件。
邮件来自那位知名专家的助手,措辞严谨而克制:
“林先生您好,您提供的胸部CTA影像资料,我院XXX教授己初步审阅。教授指出,该病例确属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(CTEPH),影像学表现典型,肺血管病变广泛,病情严重。”
看到这里,林远的心沉了一下,难道仁和的诊断是对的?
但他继续往下看,关键的几句话出现了:
“然而,教授特别注意到,在右肺下叶部分亚段肺动脉,存在非对称性的、串珠样改变的充盈缺损,此种形态学特征,与典型的慢性机化性血栓所致完全闭塞有所不同,更倾向于提示为‘机化不全’或‘部分再通’的可能。虽然整体评估手术风险依然极高,但此发现意味着,理论上存在对这部分特定血管进行介入评估(如球囊肺动脉成形术,BPA)的极微弱可能性,或许能为改善局部血流灌注、缓解部分症状提供一线契机。”
“当然,以上仅为基于影像的初步推测,其临床意义及是否具备操作可行性,需结合患者具体心肺功能、血流动力学参数等全面评估,且BPA手术本身风险巨大,需由经验极其丰富的中心评估。建议提供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,包括右心导管检查数据、肺功能等,以便教授进行更深入的综合判断。”
邮件最后附上了几篇关于CTEPH分型及介入治疗最新进展的文献。
林远反复阅读着这几段话,尤其是“非对称性”、“串珠样改变”、“机化不全”、“部分再通”、“介入评估的极微弱可能性”这些关键词。他的手心微微出汗。
北京专家的看法,与仁和医院“广泛外周型,无法手术”的最终诊断,存在着本质的细微差别!仁和的报告倾向于将一切归为“不可逆的完全闭塞”,而北京专家则发现了“可能存在局部可干预迹象”的蛛丝马迹!
这微小的差别,对于陈伯而言,不啻于一道划破绝望夜空的微弱闪电!它虽然未能改变病情危重的基本面,也并未承诺任何好的结果,但它推翻了“绝对无法干预”的论断,留下了一道细微的门缝!这意味着,陈伯的治疗路径,或许并非只有“保守等死”这一条绝路!
狂喜只持续了一瞬,林远迅速冷静下来。他面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好消息”,而是一个更加复杂、甚至更加危险的局面。
首先,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影像学意见,缺乏关键的右心导管数据(这是评估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金标准,仁和医院竟然没给陈伯做?林远心中再次升起疑云)。可行性未知,风险极大。
其次,也是最关键的,是否要将这个“极微弱可能性”告诉陈静和陈伯?
告诉他们的好处:给予一丝希望,哪怕再渺茫,也能成为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强大精神力量。
告诉他们的风险:这希望如此微弱,如同风中残烛。如果最终评估后无法进行介入,或者介入失败,那从希望之巅再次坠落的打击,将是毁灭性的,可能彻底摧毁陈伯刚刚建立起来的治疗信心。而且,一旦这个消息泄露出去,必将彻底激怒邵副院长一方,后果不堪设想。
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。林远闭上眼,脑海中闪过陈伯抓住他手时眼中的依赖,闪过陈静绝望又期盼的眼神,也闪过邵副院长冰冷的警告和张医生无奈的叹息。
他沉思良久,最终做出了决定。他不能完全隐瞒,但也不能贸然给予不切实际的希望。他需要一种极其谨慎、分步骤的策略。
他拿起手机,拨通了陈静的电话。
“陈女士,北京那边的专家有初步反馈了。”林远的语气平静而慎重。
“怎么样?!”陈静的声音瞬间绷紧。
“专家的判断和仁和医院的基本面一致,病情确实非常严重复杂。”林远先夯实基础,避免对方过度乐观。
电话那头的呼吸明显急促起来。
“但是,”林远话锋一转,用词极其精准,“专家在影像上发现了一个非常细微的、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究的‘技术性疑点’。这个疑点,理论上存在一种可能性极低的、更深入的评估方向,但绝不代表一定有办法治疗,更不保证有效,而且过程本身风险很高。”
他使用了“技术性疑点”、“可能性极低”、“风险很高”等词汇,最大限度地降低期望值,同时又不完全关闭探索的大门。
“您的意思是……还有……还有一点点希望?”陈静的声音带着颤抖的哭音。
“可以这么理解,但请务必记住,这希望目前只存在于理论层面,而且非常渺茫。我们需要收集更全面的检查资料,特别是右心导管检查的数据,才能请专家做下一步判断。而是否要冒着巨大风险去探索这个微小的可能性,最终需要您和陈伯在充分了解所有信息后,共同决定。”
他将选择权和知情权交给了家属,同时明确了下一步行动——获取右心导管数据。这既是对患者负责,也是将决策过程拉回理性轨道。
陈静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,最终哽咽着说:“林先生,我明白了。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,我们也想试试。我们需要怎么做,都听您的安排。”
挂断电话,林远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千斤。他不仅要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上守护陈伯,现在更要为他搏一个理论上存在的、风险极高的未来。而这条路,注定布满荆棘,因为他要面对的,是来自医疗体系内部的巨大阻力。获取右心导管检查数据?在仁和医院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。
就在他凝神思考下一步计划时,手机再次响起,是一个本地的陌生号码,但隐约有点眼熟。他接通电话。
“是林远陪诊师吗?”一个苍老但中气十足、带着急切的女声传来,“我姓方,是老赵,赵建国的老伴!伟明今天跟他爸又吵起来了,都是为了吃药的事!老赵把药都摔了!我……我实在没办法了,伟明说你可能帮得上忙,你能过来看看吗?求求你了!”
是赵大爷的老伴!那个固执的赵大爷,又出状况了。林远捏了捏眉心,陈伯这边的惊涛骇浪尚未平息,赵大爷家的烽烟又起。这就是陪诊师的生活,永远在解决一个又一个危机,陪伴一段又一段艰难的人生。
“方阿姨,您别急,告诉我地址,我马上过去。”林远没有丝毫犹豫,拿起车钥匙和随身背包,再次投入夜色之中。
他的战场,从来就不止一处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S3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