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中,林远驱车赶往赵大爷家。车窗外的城市流光溢彩,却照不进他内心的凝重。陈伯那边刚刚露出一丝微弱曙光,随即陷入更复杂的博弈;赵大爷这边又起波澜。陪诊师的工作,就像同时在下几盘棋,每一盘都关乎一个人的生命质量,不容有失。
赵大爷家住在一个管理不错的小区。开门的是方阿姨,一位头发花白、面容慈祥但此刻满是焦虑的老人。她看到林远,像抓住了救命稻草,连忙将他让进屋。
屋内气氛紧张。赵大爷面红耳赤地坐在沙发上,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,地上散落着几粒白色的药片和一个打翻的水杯。女婿李总(邵伟明)站在一旁,脸色铁青,胸口剧烈起伏,显然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争吵。
“林师傅,你来了!”李总看到林远,尴尬中带着一丝解脱,“你看看,我爸他……又犯倔了!”
“什么叫我又犯倔!”赵大爷猛地一拍沙发扶手,声音沙哑却激动,“那药吃了头晕!眼花!走路都打晃!你们就是想毒死我,好省心是不是!”
林远没有立刻劝解任何一方。他先是示意李总稍安勿躁,然后走到赵大爷身边,没有看地上的狼藉,而是温和地问:“赵伯伯,您先别急,慢慢说,是哪一种药让您头晕眼花?什么时候开始的?”
他避开情绪对抗,首接切入具体问题,这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技巧。赵大爷见林远没有像女婿那样指责自己,情绪稍微平复了一些,指着地上的药片:“就那个……白色的,小的那个!吃了两次,两次都晕!”
林远蹲下身,小心翼翼地捡起那几粒药片,仔细观察。又拿出手机,调出之前存的赵大爷用药清单照片进行比对。
“赵伯伯,您说的是‘贝那普利’吧?这是一种降压药,扩张血管,有些人刚开始服用是会出现头晕、乏力的副作用,这是正常的药物反应,说明药起效了。”林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,然后话锋一转,“但是,如果反应比较明显,我们可以调整。比如,是不是可以改成睡前服用?或者请医生换一种副作用小一点的同类药?这都是可以商量的。”
他没有否定赵大爷的感受(“头晕是假的”),而是先承认其合理性(“是正常反应”),然后立刻提供解决方案(“可以调整”),将矛盾从“吃不吃药”转移到了“如何更好地吃药”上。
赵大爷愣住了,他以为会迎来又一轮说教,没想到林远给出了解决办法。他嘟囔道:“真……真的能改?”
“当然能!”林远肯定地说,“医生的方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,需要根据您的身体反应来微调。您感觉到不舒服,及时说出来是对的,这是我们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。您不是麻烦,您是给我们提供宝贵信息的总指挥啊!” 他再次使用了“总指挥”这个说法,巩固赵大爷的参与感。
接着,林远转向李总,语气平和但带着提醒:“李总,赵伯伯出现副作用,我们应该感到庆幸,这说明药物起效了,也提醒我们需要优化方案。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不配合。下次遇到这种情况,第一时间联系我或者医生,而不是和老人争执,好吗?”
李总面露惭色,低下了头。林远三言两语,不仅平息了眼前的冲突,更指出了问题的关键——家属缺乏处理药物副作用的耐心和技巧,将正常的治疗波动当成了患者的无理。。。。。
趁着赵大爷去卫生间的间隙,方阿姨拉着林远,压低声音说:“林师傅,不全是药的事。伟明他……他公司最近遇到了大麻烦,资金链要断了,天天焦头烂额,回来就没好脸色。老赵又这样,他压力太大了……唉……”
林远瞬间明白了。赵大爷的“倔强”,某种程度上成了李总宣泄事业压力的出口。疾病的照护,从来都不是孤立的,它与整个家庭系统的压力息息相关。陪诊师需要洞察的,远不止病情本身。
安抚好赵大爷,并约定明天一早联系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后,林远准备离开。李总送他到楼下,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感激。
“林师傅,今天又多亏你了。我……我最近状态确实不好。”李总主动承认。
“理解。事业和家庭的压力交织,确实很难。”林远表示共情,然后看似随意地提起,“李总,说到医疗方案调整,有时候多听听不同专家的意见也挺好。就像您公司做项目,也会多方论证嘛。”
李总叹了口气:“唉,我爸这病,仁和医院己经是顶尖了,张医生也是邵副院长团队的,还能找谁?”
林远心中一动,机会来了。他装作不经意地说:“那倒是。不过,我最近因为另一个客户的事,接触了北京一位顶尖的肺血管专家,确实在CTEPH……哦,就是赵伯伯这种肺动脉高压的精细分型和介入评估方面,有很独到的见解。有时候,大医院的专家忙于手术,在某些细节的把握上,未必有专攻一域的学者那么深入。”
他巧妙地将信息包裹在“另一个客户”的案例中,避免首接推荐,却成功地在李总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——仁和医院的诊断,或许并非不可挑战的终极答案。
李总若有所思:“是吗?还有这种说法?……可惜,我爸这脾气,再去北京折腾,根本不可能。”
“也不一定需要亲自去。”林远见时机成熟,点到为止,“现在远程会诊也很发达。当然,赵伯伯目前情况稳定,先按调整后的方案治疗,观察效果最重要。我只是这么一说,您有个概念就好。”
他没有强推,而是将选择权留给对方。但这颗种子一旦种下,在适当的时机(比如仁和医院的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新问题时),就可能发芽。这步闲棋,或许在未来对抗邵副院长势力的关键时刻,能成为一个意想不到的支点。
离开赵大爷家,林远收到了一条匿名短信,来自那个神秘的“放射科”号码,内容只有一句话:“吴主任近日在整理CTEPH病例,拟申报奖项。”
林远眼神一凛。这条信息看似平常,却暗藏机锋。吴主任就是签发陈伯最终CTA报告的放射科副主任。他此时“整理病例”、“申报奖项”,动机耐人寻味。是为了用一批“诊断明确”的病例(包括陈伯的)来为自己增光添彩?还是想趁机将某些存疑的病例“坐实”,以绝后患?
无论是哪种可能,都意味着对方正在行动,试图巩固他们的“诊断成果”。这反而让林远更加确信,陈伯的病例,一定存在值得深究的地方。
他回复了两个字:“收到,谢谢。”没有多余询问,保持距离感。
同时,他查看邮箱,北京专家助手那边还没有新的回复,显然在等待他提供更详细的资料,尤其是那份缺失的右心导管检查报告。
右心导管……林远眉头紧锁。这是侵入性检查,仁和医院以陈伯身体状况不佳为由未曾进行,现在更不可能同意补做。如何突破这个信息壁垒?
就在这时,他的手机响了,是王护士。
“林远,”王护士的声音带着一丝紧张和神秘,“你明天上午能来医院一趟吗?不是病房,是行政楼后面的小花园。有人想见你。”
“谁?”
“张医生。”王护士顿了顿,补充道,“他好像……有话想单独跟你说。”
张医生主动约见?在行政楼后的小花园?如此隐秘的地点,所谈之事必然非同小可。
林远的心跳加速了几分。风暴眼中,沉默的盟友,似乎即将打破缄默。
雅人深致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S3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