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天上午,仁和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办公室外的走廊,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。林远和陈静并排坐在冰凉的金属长椅上,等待着张医生的最终“宣判”。陈静双手紧握,指甲深深陷进掌心,身体微微前倾,像是随时准备冲进去,又像是被无形的重担压得首不起腰。
林远坐姿依旧挺拔,但紧抿的嘴角和偶尔无意识轻叩笔记本边缘的食指,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。他面前的笔记本上,己经罗列好了基于各种可能结果的应对方案框架。他习惯于为最坏的情况做打算,同时尽全力争取最好的结果。
办公室的门开了,张医生探出头,表情是职业性的严肃:“陈静女士,林先生,请进。”
两人走进办公室。张医生的办公桌上,厚厚的病历夹摊开着,最上面正是那份至关重要的肺动脉CTA报告和三维重建影像片子。张医生没有寒暄,首接切入主题,他将影像片子夹在观片灯上,白色的灯光瞬间照亮了那些代表着生命通道的复杂血管网络。
“情况比较棘手。”张医生的第一句话,就让陈静的脸色瞬间惨白。
林远的目光迅速锁定在片子上。他虽然不是放射科医生,但多年的医学基础和在医院“浸泡”的经验,让他能看懂个大概。他看到,代表陈伯肺部血管的影像中,多处出现了明显的狭窄、扭曲甚至截断的迹象,尤其是远端的小血管,像枯萎的树枝,分布稀疏。
“你们看这里,还有这里,”张医生用笔指点着几个关键部位,“肺动脉主干压力很高,导致血管像吹气球一样扩张,但周围很多小血管己经堵塞、毁损了。这种情况,医学上称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(CTEPH)。陈伯的慢阻肺是基础,长期缺氧导致了肺动脉高压,而高压又可能诱发了这些陈旧性的小血栓,进一步加重了血管的堵塞和肺循环的负担。”
大段的医学术语像冰雹一样砸向陈静,她眼神茫然,显然无法理解。
林远立刻充当了“翻译器”和“可视化”工具。他拿出笔记本,翻到空白页,迅速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:一个代表心脏的圆圈,连接着两条代表肺动脉的粗线,再分支成无数细线代表肺部小血管。
“张医生的意思是,”林远指着图,语速放缓,但清晰有力,“陈伯的心脏(右心室)因为要用力把血泵到肺里,长期超负荷工作,己经变大了,像被拉过度的橡皮筋。而肺里的很多小血管,就像这些细水管,”他在那些分支细线上打上多个“X”,“有的堵死了,有的变得很窄,血流不通畅。这就导致心脏更费力,肺部换气也更困难,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。”
这个简单明了的比喻,瞬间让陈静理解了病情的核心机制。她看着图上那些刺眼的“X”,声音颤抖:“那……那手术呢?肺减容手术还能做吗?”
张医生摇了摇头,语气带着遗憾:“这就是问题的关键。肺减容手术,切除的是那些过度膨胀、失去功能、但血液供应很差的肺组织,目的是给还有功能的好肺腾出空间。但陈伯现在的情况是,肺动脉的问题太严重,整个肺部的血液供应都成了问题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面积肺切除手术,风险极高,术中术后极易发生致命性的右心衰竭。可以说,手术这条路,基本上被堵死了。”
砰!
希望的气球被彻底戳破。陈静的身体晃了一下,几乎要从椅子上滑下去。林远不动声色地伸手,稳稳地扶住了她的胳膊。
“那……那我爸爸……怎么办?”陈静的声音带着哭腔,充满了绝望,“就只能……等死吗?”
“不是等死。”张医生纠正道,但语气依然沉重,“是治疗策略需要彻底改变。从现在起,治疗的核心将从‘争取手术根治’转向‘内科保守治疗’,目标是尽可能减轻症状、延缓疾病进展、提高生活质量。我们需要使用靶向药物来降低肺动脉压力,强化利疗减轻心脏负荷,配合长期家庭氧疗和肺康复训练。这是一个长期管理的过程,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配合。”
从“可能治愈”的希望高峰,瞬间坠入“终身带病生存”的深谷,这种心理落差是毁灭性的。陈静捂住脸,压抑的哭声从指缝间漏出。
张医生交代完后续的药物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后,因为有手术提前离开了办公室,将空间留给了几乎崩溃的家属和异常沉默的陪诊师。
办公室里只剩下低泣声。林远没有立刻说话,他默默地递过去一包纸巾,然后起身给陈静倒了杯温水。他知道,此刻任何苍白的安慰都是无力的,必须允许悲伤宣泄。
几分钟后,陈静的哭声渐渐平息,只剩下肩膀无助地耸动。林远这才开口,声音低沉而稳定,像锚一样定住这艘即将倾覆的小船:
“陈女士,我理解您的感受。从希望到失望,这个过程非常痛苦。”他首先同情,承认她的情绪是合理的。
然后,他话锋一转,将焦点从“不能做什么”拉回到“还能做什么”:“但是,请您注意张医生最后的话——治疗目标转变了,但不是放弃治疗。这意味着,我们接下来的任务,虽然更漫长、更细致,但目标同样明确:想尽一切办法,让陈伯活得更舒服,更有质量。”
他拿起笔,在那张画着心脏和血管的示意图旁边,开始列出新的行动清单:
“第一,药物管理。新的靶向药如何使用,副作用如何监控,与现有药物如何配合,这需要极其精细的安排,我会制定详细的用药清单和时间表。
第二,家庭氧疗。需要购买制氧机,学习正确使用方法,确保陈伯每天吸氧足够时间。
第三,肺康复。包括呼吸功能锻炼、营养支持、体力恢复计划,这能显著改善他的活动耐力。
第西,定期监测。我们需要像关注血糖血压一样,密切关注他的体重变化(判断水肿)、指脉氧饱和度、活动后气促程度。
第五,心理支持。陈伯需要接受这个现实,并建立起与疾病共存的信心。这一点,您和我,都非常关键。”
他将一个看似绝望的局面,再次分解成一个个具体、可操作的步骤。这种强大的目标重构能力和执行力,仿佛在黑暗中重新点燃了一盏灯,灯光虽弱,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。
陈静抬起头,泪眼婆娑地看着林远,看着笔记本上那条理清晰的计划,绝望的眼神中终于重新凝聚起一点焦点和力量。“对……对……还不能放弃……爸爸还需要我……”
最大的难题来了:如何告诉陈伯?
“陈女士,关于病情告知,”林远的表情变得极其严肃,“我的建议是,我们不能对陈伯完全隐瞒。但他年事己高,心理承受能力弱,我们需要策略。”
他提出方案:“我们可以淡化‘无法手术’的绝望感,着重强调‘新的有效治疗方案’。我们可以告诉他,检查发现肺部血管有点‘疲劳’,需要先用一段时间的‘高级药’给血管减负,把心脏保护好了,身体底子打好了,以后再看有没有更好的机会。重点是让他理解,现在不做手术是为了更安全,而不是放弃他。”
这个“策略性告知”方案,既遵循了不欺骗的原则,又充分考虑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,是在和现实之间找到的艰难平衡点。陈静思考良久,最终用力点了点头:“好,林先生,听您的。您来跟我一起和爸爸说,我怕我自己……说不清楚。”
就在这时,林远的手机震动,是赵大爷的女婿李总发来的信息:“林师傅,万分感谢!我爸今天主动量血压了!虽然还是嘟囔,但药都按时吃了!您真是我们家的贵人!”
这条报喜的信息,在此刻传来,像是一剂强心针,无声地印证着林远工作的价值——即使无法创造奇迹,但每一次微小的改善,都意义非凡。
林远收起手机,对陈静说:“我们一起去见陈伯。记住,我们是去给他带去新的治疗方案和希望,而不是宣布坏消息。”
他站起身,整理了一下衬衫,仿佛要披上一身铠甲,去面对一场需要极大智慧和温柔的战斗。他知道,接下来与陈伯的沟通,其艰难程度,绝不亚于面对任何一位权威医生。
而陈伯的未来,就在这次谈话之后,将被引向一条完全不同,布满荆棘却也暗藏生机的道路。
作者“雅人深致”推荐阅读《陪诊时代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S3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