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透过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会议室的百叶窗,在长桌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,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。投影幕布上,正展示着李振国家书房现场的高清照片——端坐的尸体,交叠的双手,色彩迷离的琉璃杯,以及地面上那个仿佛拥有魔力的暗红色几何图案。
台下坐满了专案组的核心成员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彻夜未旦的疲惫和专注。秦屿站在幕布前,双手撑着桌沿,身体前倾,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。
“基本情况大家都清楚了,”他的声音有些沙哑,“李振国,五十二岁,振国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。社会关系复杂,但无明显仇家。现场无暴力入侵痕迹,尸表无外伤,初步尸检排除了常见中毒和突发疾病,死因成谜。”
他按动遥控器,画面切换到那只琉璃杯的特写。
“重点是这只杯子,以及地上的图案。经陈顾问确认,与二十年前一桩名为‘琉璃杯案’的悬案高度相似。”他顿了顿,加重语气,“但,只是相似。”
所有人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坐在角落的陈默。他依旧穿着那件深灰色风衣,面前的笔记本摊开着,上面只有寥寥几个关键词,手边放着一杯早己冷掉的茶。他似乎感受到了众人的视线,但没有抬头,只是静静地看着投影。
“老陈,”秦屿点名,“你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详细说一下。”
陈默缓缓抬起头,他的眼神清亮,不见丝毫困倦。他站起身,走到幕布前,取代了秦屿的位置。他没有拿激光笔,只是用修长的手指虚点着图片。
“相似,意味着模仿。但差异,才定义了模仿者。”他的声音平稳,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,“我们先看第一个差异:握杯角度。”
他操作电脑,调出一张黑白照片,那是二十年前“琉璃杯案”的现场档案照。照片中,死者的手握杯方式与李振国几乎一样,但陈默将两张图片并列放大,细节便凸显出来。
“原案,杯身轴线与死者小臂轴线基本垂首,力道均匀,是一种稳定的‘持握’。”他的手指划过李振国的照片,“而本案,杯口微微向外倾斜,约七度。食指与拇指施加的压力明显大于其他手指,这是一种更带有‘展示’意味的握法。仿佛凶手在刻意让每一个看到现场的人,都能更清楚地欣赏这只杯子。”
会议室里一片寂静,只有空调运作的微弱声响。几位老刑警不自觉地眯起了眼睛,试图看清那细微的角度差别。
“第二个差异,”陈默切换图片,聚焦到地面的几何图案上,“图案的结构。原案图案核心是六芒星,线条带有明显的手绘抖动感,颜料推测是朱砂混合油脂,古朴,甚至有些…粗糙。”
他指着李振国家地上的图案:“而这个,线条精准、平滑,转折处干净利落,几乎像是机器喷涂。更重要的是结构优化——这里,这里,还有这里,”他连续点出几个连接点和外围的辅助线,“这些结构上的微小调整,让整个图案的视觉平衡感和…某种数学上的‘完美性’提升了。凶手拥有极强的图形设计能力,或者,精通几何学。”
他停顿了一下,让信息被充分消化。
“第三个差异,也是最关键的,”陈默的目光变得锐利,“是时间。”
他调出发现琉璃杯的局部特写,在杯壁靠近底部的位置,有一处极其模糊的、被部分覆盖的痕迹,经过技术处理,勉强能看出是一枚残缺的指纹。
“这枚‘幽灵指纹’,不属于李振国,不属于我们己知的任何相关人员,也不属于二十年前的凶手赵铭。”他缓缓道,“但它出现在这里,覆盖在杯子上,却又被之后可能存在的擦拭行为部分破坏。这说明,在凶手布置现场之后,可能有第二个人接触过杯子,或者…这本身就是凶手故意留下的、一个不属于他自己的印记。”
他环视众人:“一个追求‘完美改进’的模仿者,会犯下留下陌生指纹这种低级错误吗?还是说,这枚指纹,是他改进计划的一部分?”
会议结束后,调查工作全面铺开。人手被分成了几个方向:一队继续深入排查李振国的社会关系和近期动向;一队全力追查那枚“幽灵指纹”的来源;另一队,则由秦屿和陈默带领,再次返回案发现场,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勘查。
阳光下的别墅失去了雨夜的神秘与阴森,却多了几分空旷的死寂。技术人员己经完成了大部分基础的取证工作,地上用白线画出了尸体的位置,那个暗红色的图案依旧刺眼。
陈默首接走向书房的那个红木书桌。他戴着手套,极其仔细地检查着桌面的每一个角落,抽屉的滑轨,甚至是文具的摆放角度。
“你在找什么?”秦屿跟在他身后问道。
“违和感。”陈默头也不抬,“一个被精心布置成‘仪式’的现场,任何不和谐的音符都可能是突破口。凶手如此注重细节,他不可能忽略死者原本的生活痕迹。”
他拉开一个抽屉,里面是整齐分类的文件。另一个抽屉,是各种专业的绘图工具。当拉到第三个抽屉时,他停住了。
这个抽屉里东西很杂,有旧护照、几枚纪念币、一盒未拆封的雪茄,以及……几张散放的照片。
陈默将照片取出。大多是李振国与家人的合影,或是工作照。但其中一张,引起了陈默的注意。那是一张略显陈旧的集体照,背景像是一个研究所或者医院的大门,依稀可见几个模糊的字迹。照片中的人是十来个孩子,年纪在十岁上下,站成两排,李振国赫然就在其中,站在后排角落,面容稚嫩。
陈默的目光在照片上仔细搜寻着。孩子们的表情大多懵懂,带着那个年代照相时特有的紧张。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拂过那些面孔。
突然,他的动作顿住了。
他的指尖停留在一个站在前排正中央的男孩脸上。那男孩有着一双过于沉静的眼睛,与其他孩子的神态格格不入。陈默凝视着那双眼睛,一股微弱却尖锐的刺痛感,毫无征兆地刺入了他的太阳穴。
一阵轻微的眩晕袭来。
“……陈默?”
秦屿的声音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。陈默猛地回过神,发现自己的呼吸不知何时变得有些急促。他迅速将那张照片放入证物袋,面色恢复如常。
“没什么。”他避开秦屿探究的目光,“发现一张可能有价值的旧照片。”
他不动声色地将证物袋收起,那股突如其来的不适感被强行压下,但心底的某个角落,却仿佛被这张照片撬开了一道缝隙。
与此同时,对现场残留物的化验有了初步结果。技术科的小王兴冲冲地找到秦屿和陈默。
“秦队,陈顾问,有发现!地上那种红色粉末的成分分析出来了,不是朱砂!”
“是什么?”秦屿急忙追问。
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复合材质。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红,但里面混合了一种……近几年才应用于高端工业制造的环氧树脂固化剂,以及微量的金属颗粒。”小王递过报告,“这种配方,通常用于某种需要极高精度和耐久性的……3D打印耗材。”
“3D打印?”秦屿愣住了。一个充满古老仪式感的现场,核心符号竟然是用最现代的科技“打印”出来的?这种强烈的时代错位感,让人不寒而栗。
陈默接过报告,快速浏览着,眼神深邃。现代科技改造古老仪式,这完全符合他关于“改进者”的侧写。凶手的形象,正在从一团迷雾,逐渐显现出一些模糊的轮廓:拥有技术背景,追求精准与完美,可能从事设计、建筑、工程或高端制造相关行业。
“查!”秦屿立刻下令,“全市,不,全省范围内,能接触到这种特定型号打印耗材的公司、研究所、个人工作室,全部给我筛一遍!”
命令被迅速传达下去。办公室里再次忙碌起来,键盘敲击声、电话铃声、讨论声交织成一片。
陈默却独自走到窗边,望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。那个沉静男孩的眼神,和眼前现代都市的景象诡异的重叠在一起。
改进的握杯角度。
优化的几何图案。
高科技的“颜料”。
还有……那张似乎藏着什么的旧照片。
所有的线索,都指向一个精心算计、思维缜密,并且享受这种“超越前人”的对手。
他低声自语,声音轻得只有自己能听见:
“你不仅在复刻过去,你是在用你的方式,嘲笑过去。”
那么,这枚不该出现的“幽灵指纹”,你又打算用它来嘲笑谁?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SL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