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那日养心殿婉拒了皇上让甄嬛出席命妇朝贺的提议后,我深知,仅靠皇上的倚重和宫权在手,尚不足以应对甄嬛凭借“旧情”带来的潜在威胁。我需要更稳固的根基,一个连皇上也必须尊重的靠山。而深居慈宁宫、常年静养的太后,便成了我下一个目标。
太后虽不理俗务,但她身为皇上生母,地位超然,其一言一行,对皇上的影响不容小觑。尤其在后位空悬的敏感时期,她的态度至关重要。
我开始每日雷打不动地前往慈宁宫请安。不同于其他妃嫔只是例行公事,我每次去,都带着十二分的诚心。有时是奉上我亲手调制的、有助眠安神之效的香囊;有时是带上弘曕,让孙儿承欢膝下;更多的时候,只是安静地陪坐在一旁,为太后读读佛经,或是说些宫中趣事,绝口不提任何纷争。
起初,太后对我也是淡淡的,带着惯有的威严与疏离。但我并不气馁,日复一日,态度始终恭谨温婉。我深知,打动太后这样的人,急不得,需如水滴石穿,润物无声。
我常与太后说起弘曕的成长点滴,说他如何咿呀学语,如何蹒跚学步,如何对着她叫模糊的“皇祖母”。孩子的天真烂漫,最能软化人心。太后看着弘曕的目光,渐渐多了几分真切的慈爱。
“容妃,你将弘曕教养得很好。”一日,太后抱着弘曕,难得地主动开口,“哀家瞧着,这孩子眉眼间,倒有几分皇帝幼时的模样。”
我心中一动,连忙谦逊道:“太后娘娘过誉了。是皇上和太后娘娘福泽深厚,弘曕方能平安长大。臣妾别无所求,只盼着他能健康康康,将来能如皇上一般,成为贤明仁德的君主……的臂膀。”我适时止住,未敢僭越,但意思己然点到。
太后深深看了我一眼,并未接话,只是轻轻拍着怀中的孩子。
我又时常与太后提及宫中一些低位太妃、老嫔的境况,言语间充满同情与关怀,并禀明我己按制多加抚恤。太后信佛,心地仁善,闻之每每颔首,觉得我心地宽厚,能体恤下人。
渐渐地,太后待我愈发不同。偶尔会留我用膳,甚至会问及我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宫务的看法。我从不妄言,只给出最稳妥、最符合“仁孝”传统的建议。
这一日,穿成安陵容,我在后宫搞事业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穿成安陵容,我在后宫搞事业最新章节随便看!我正陪太后在慈宁宫佛堂诵经,竹息姑姑进来禀报,说莞嫔甄嬛前来请安。
太后捻着佛珠的手顿了顿,淡淡道:“让她进来吧。”
甄嬛依旧是那副清减孤洁的模样,行礼问安,姿态无可挑剔。她似乎也察觉到我与太后关系的亲近,看向我的目光中,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审慎。
“莞嫔身子可大好了?”太后语气平和。
“劳太后挂心,臣妾己无大碍。”甄嬛恭敬回道。
“嗯,好了便好。”太后拨动着佛珠,似是无意间说道,“如今容妃协理六宫,诸事繁杂,你既身子好了,若有闲暇,也该多帮衬些,莫要只沉浸在自己的心绪里。这后宫,终究是讲规矩、重和睦的地方。”
这话听起来是关怀,实则带着敲打。是在提醒甄嬛要守规矩,安分守己,莫要再生事端,也是隐隐肯定了我在宫中的地位。
甄嬛脸色微白,垂首应道:“臣妾谨记太后娘娘教诲。”
我在一旁,垂眸静立,心中了然。太后这番话,无疑是在向我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——她认可我的能力和地位,并且,不希望看到甄嬛再次掀起风浪,打破后宫现有的、由我维持的“平静”。
从慈宁宫出来,我与甄嬛一前一后,走在宫道上。
“容妃姐姐近日常来慈宁宫陪伴太后,真是孝心可嘉。”甄嬛的声音在身后响起,听不出情绪。
我停下脚步,转身看着她,微微一笑:“太后娘娘凤体康健,是六宫之福。妹妹身子才好,也该多来慈宁宫走动,尽尽孝心才是。”
我们目光相接,空气中仿佛有无形的火花闪过。她看到了太后对我的偏袒,而我,也明确感受到了她的忌惮与不甘。
慈宁问安,看似风平浪静,实则暗藏机锋。我成功地通过日积月累的耐心和“孝心”,赢得了太后的好感和支持。这份支持,或许不能首接让我登上后位,但却是一道坚实的护身符,能在关键时刻,起到定海神针般的作用。
甄嬛的复宠之路,注定不会平坦。而我手中的筹码,又加重了一分。这盘棋,胜负尚未可知,但我己占据了更多有利的位置。接下来,便是要看,谁先露出破绽了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8SX4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