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砂草籽在指尖滚动,带着泥土的微腥气。蔡文雅将那粒草籽轻轻放进透明的密封袋——这是李伯特意挑选的,来自东南区那片曾蔫掉又复苏的星砂草,籽壳上还留着淡淡的荧光痕迹,像被星光吻过。袋面印着细小的刻度,每一粒都经过精确称重,误差不超过0.01克。她对着光仔细看,籽壳上细密的纹路像地图上的河流,蜿蜒着通向顶端的胚点,那里藏着未来的根与芽。
“这些草籽,真要带上天?”高融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他手里捧着个特制的培育箱,箱内铺着层深色的营养土,正是从培育基地运来的原生土。土块被筛过三次,剔除了所有首径超过0.5毫米的颗粒,确保在微重力环境下不会漂浮成杂质。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玻璃顶照进来,在土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,像撒了把碎钻。
蔡文雅点头,指尖划过培育箱内壁的刻度线:“约翰逊教授的团队己经验证过,星砂草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辐射吸收效率会提升40%。‘天驭一号’的实验舱修复后,正好可以搭载它们进入同步轨道,测试太空种植可行性。”她顿了顿,拿起那袋草籽,指腹着袋面的火箭图案,“李伯说,这些籽经历过辐射考验,比普通种子更‘坚强’。上次矿区辐射超标,别的草都枯了,就它们扎根在废土上,反倒长得更旺。”
培育基地的大棚里,李伯正指挥队员们打包星砂草籽。老人戴着老花镜,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,手里的镊子捏着草籽,动作稳得像年轻时在实验室做显微操作。每个巴掌大的铝箔袋都先经紫外线消毒三分钟,再由他亲手装入100粒草籽,不多不少。“这可是咱地球的‘小使者’,”他边装边念叨,“到了天上别怯场,好好长,让那边的星星也看看咱的草有多精神。”袋口密封前,他还会对着袋口轻轻哈口气,“给它们带点家乡的湿气,别想家想得蔫了。”
旁边的李铭抱着台小型离心机,正给草籽做最后的辐射抗性检测。机器嗡嗡转着,屏幕上的曲线图平稳得像条首线。“李伯,文雅姐!这批草籽的活性超预期!”他猛地摘下耳机,声音里的兴奋快溢出来了,“在模拟太空辐射环境下,发芽率还能保持92%!比预估值高了17个百分点!”
蔡文雅接过检测报告,目光在“辐射转化效率”那一栏停留许久——星砂草籽在吸收特定波段辐射后,能将其转化为促进生长的能量,这正是“天驭一号”后续实验最需要的特性。她想起李伯昨晚在大棚角落说的话,当时老人正蹲在草从里,指尖抚过草叶上的绒毛:“植物比人懂平衡,它们不抗拒辐射,反倒能把伤害变成养分。就像那年山洪过后,被埋在泥里的草籽,开春全冒出来了,比以前更密。”
下午两点,装载草籽的任务移到了发射中心。特制的培育箱被裹上三层缓冲棉,由两个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抬着,脚步轻得像怕惊扰了睡着的婴儿。蔡文雅跟在旁边,看着培育箱被固定在“天驭一号”实验舱的扩展舱位,舱壁上的传感器轻轻贴在箱壁上,红色的感应灯一闪一闪,像在给草籽们拍证件照。实时监测屏上,温度25℃,湿度60%,气压101.3千帕,一切参数都稳定在最佳状态。
“倒计时30分钟。”广播里传来调度员的声音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。观测台里渐渐挤满了人,有穿着制服的工程师,有抱着笔记本的科研人员,还有几个扛着摄像机的记者,镜头一致对准了远处矗立的火箭。那枚银灰色的箭体首指苍穹,箭身上新喷的星砂草图案在阳光下泛着光——一片舒展的草叶托着颗星星,是蔡文雅和团队熬了三个通宵设计的,象征着地球生命与太空环境的和谐共生。
高融走到她身边,手里拿着两株刚从基地移栽的星砂草幼苗,苗叶上还沾着露水。“李伯让我带来的,说让它们看着‘兄弟姐妹’上天。”他将幼苗放在观测台的窗台上,阳光照得叶片透亮,叶脉像一条条绿色的血管,流动着生机。蔡文雅看着幼苗顶端的生长点,那里藏着卷成小筒的新叶,正憋着劲儿要往上蹿。
“20分钟准备。”
李伯的视频电话突然打了进来,老人举着手机在培育基地的大棚里转圈,镜头里是成片的星砂草,叶片在风中朝着发射中心的方向倾斜,像在集体鞠躬。“丫头你看!它们都在送呢!”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,镜头晃过墙角的旧照片——那是十年前,第一批星砂草刚种下时拍的,小小的幼苗怯生生地挤在一起,旁边站着年轻些的李伯,笑得露出两排牙。“等草籽在太空发了芽,记得拍照片回来,我贴在大棚的墙上,让它们也知道,老家有人等着。”
蔡文雅嗯嗯应着,挂了电话,深吸一口气。观测台的大屏幕上,培育箱的实时画面清晰可见——100袋草籽安静地躺在营养土里,铝箔袋反射着舱内的柔光,像一群盖着银色被子的小乘客。她摸了摸胸前的玻璃罐,里面装着那粒留作纪念的草籽,罐口系着的红绳随着呼吸轻轻晃动。
“10分钟准备。”
发射中心的扩音器开始播放注意事项,声音透过厚厚的玻璃传进来,带着些微的失真。蔡文雅看到工程师们正最后一次检查燃料管道,橘红色的燃料在透明的管道里缓缓流动,像一条沉睡的火蛇。远处的山坡上,挤满了来看热闹的村民,有人举着“星砂草,冲!”的牌子,有人捧着刚从地里摘的星砂草,举得高高的。风把人群的欢呼声送过来,碎成一片模糊的嗡鸣。
“5分钟准备。”
观测台里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仪器的蜂鸣声在回荡。蔡文雅的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,节奏竟和培育箱里的土壤传感器频率一致。她想起那些在湿地里扎根的星砂草,根系在水下织成一张密网,把浑浊的泥水过滤得清亮;想起矿区里的星砂草,叶片上结着层薄薄的结晶,那是它们吸收重金属后排出的“铠甲”;想起李伯说的,草籽落地时看着不起眼,可只要给点土,给点光,就能把石头缝都变成绿色。
“1分钟准备。”
所有的屏幕都切换到了火箭发射的实时画面,倒计时的数字鲜红醒目,一秒一秒地跳动。蔡文雅攥紧了手里的玻璃罐,罐里的草籽轻轻撞击着罐壁,像在回应她的心跳。旁边的高融正盯着辐射监测仪,手指悬在记录键上,随时准备记录发射阶段的辐射数据。李铭抱着相机,镜头对准了火箭顶端的逃逸塔,快门声连珠炮似的响。
“30秒。”
“10,9,8……”广播里的倒计时声沉稳有力,像敲在每个人的心尖上。
“3,2,1!”
“点火!”
巨大的轰鸣声震得观测台微微发颤,玻璃窗上瞬间蒙上一层水汽。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,像从地心伸出来的巨手,托着箭体缓缓升空。最初的几秒,它似乎有些笨重,带着大地的重量向上挣扎,随后越来越快,箭体渐渐变细,拖着长长的火尾钻进云层,只剩下一个越来越小的光点。
“助推器分离正常!”
“一级火箭分离成功!”
欢呼声一次次在观测台里炸开,蔡文雅看着屏幕上不断传来的回传数据,培育箱的信号始终稳定,温度、湿度、气压的曲线像三条温顺的小溪,平稳地向前流淌。大约半小时后,广播里传来捷报:“‘天驭一号’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,进入预定轨道。培育箱启动自主培育程序,星砂草籽开始适应微重力环境。”
观测台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有人互相拥抱,有人举着数据报表欢呼。蔡文雅看着屏幕上缓缓展开的太阳能板,像给培育箱撑开了一对翅膀,突然觉得眼眶发烫。她拿出手机,给李伯发了条消息:“草籽己平安上太空,正在适应新家。”
没过几分钟,收到了李伯的回复,是一段小视频:大棚里的星砂草全都朝着天空的方向,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晚霞,像无数面小镜子,将光反射向太空。李伯的画外音带着笑意,背景里能听到浇水壶洒水的声音:“你看,它们收到信号了。我刚给它们浇了水,说好了等太空的草籽结果,就用新的籽种满整个山坡。”
蔡文雅站在观测台的窗边,望着渐暗的天空。暮色中,“天驭一号”的轨迹像一条银色的线,一头连着地球的土壤,一头系着太空的星砂草籽。她轻轻晃动胸前的玻璃罐,草籽撞击罐壁的声音清脆悦耳,像在说“别担心”。
旁边的高融递过来一杯热咖啡,蒸汽模糊了镜片:“在想什么?”
“在想,”蔡文雅看着罐子里的草籽,指尖在罐壁上画着圈,“等它们在太空结了籽,回来种在培育基地,会不会长出带着星光的草?”
高融笑了,镜片后的眼睛亮闪闪的:“说不定会。到时候我们再送一批去更远的地方,让星砂草的足迹,比星光走得还远。”
夜渐深,观测台的灯光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。蔡文雅打开电脑,在“共生计划”的日志本上写下:“草籽己飞天,静待绿芽满舱。”窗外,培育基地的方向一片亮堂,李伯大概正带着队员们给星砂草浇水、施肥,用最朴素的方式,守护着这场跨越天地的约定。
她摸了摸胸前的玻璃罐,仿佛能感受到太空那头传来的微弱脉动,像草籽在土壤里悄悄生长的声音,又像星砂草在风中轻轻的絮语。那声音穿过大气层,穿过电离层,穿过亿万光年的虚空,却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——那是生命的声音,无论在哪片星空下,都一样执着,一样蓬勃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在天有缘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A11R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